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中醫古代典籍:羅氏會約醫鏡
作者:羅國綱
朝代:清朝
基本介紹:西元1789年,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
內容
羅氏會約醫鏡是清朝醫學家羅國綱所著的醫學著作。該書成書於西元1789年,是羅國綱根據其父羅元杲所著的《會約醫鏡》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而成。
羅氏會約醫鏡共分為三卷,第一卷主要講述中醫基礎理論,第二卷主要講述中醫診斷方法,第三卷主要講述中醫治療方法。該書內容豐富,系統全面,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
以下是羅氏會約醫鏡中的一些內容:
-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基礎理論包括陰陽五行、四診八綱、六經辨證等內容。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用陰陽二氣來說明宇宙萬物的相互關係,用五行來說明事物的生長、發展、變化。四診八綱是中醫診斷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和八綱辨證。六經辨證是根據六經辨證原理來診斷疾病。
- 中醫診斷方法
中醫診斷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望診是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脈象等來診斷疾病。聞診是通過聽患者的聲音、呼吸等來診斷疾病。問診是通過詢問患者的病史、症狀等來診斷疾病。切診是通過按壓患者的脈象來診斷疾病。
- 中醫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方法包括內服、外治、針灸、拔罐等。內服是指將中藥製成湯劑、丸劑、散劑等服用。外治是指將中藥製成膏藥、洗劑、熏洗劑等外用。針灸是指用針刺穴位來治療疾病。拔罐是指用罐子在患者的皮膚上吸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羅氏會約醫鏡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學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自序
凡例
卷之一·脈法 (1)
卷之一·脈法 (2)
卷之一·脈法 (3)
卷之一·脈法 (4)
卷之二·治法精要 (1)
卷之二·治法精要 (2)
卷之二·治法精要 (3)
卷之二·治法精要 (4)
卷之二·治法精要 (5)
卷之三·傷寒(上) (1)
卷之三·傷寒(上) (2)
卷之三·傷寒(上) (3)
卷之三·傷寒(上) (4)
卷之三·傷寒(上) (5)
卷之三·傷寒(上) (6)
卷之四·傷寒(下) (1)
卷之四·傷寒(下) (2)
卷之四·傷寒(下) (3)
卷之四·傷寒(下) (4)
卷之四·傷寒(下) (5)
卷之四·傷寒(下) (6)
卷之四·傷寒(下) (7)
卷之四·傷寒(下) (8)
卷之四·傷寒(下) (9)
卷之五·瘟疫 (1)
卷之五·瘟疫 (2)
卷之五·瘟疫 (3)
卷之五·瘟疫 (4)
卷之五·瘟疫 (5)
卷之六·雜證 (1)
卷之六·雜證 (2)
卷之六·雜證 (3)
卷之六·雜證 (4)
卷之六·雜證 (5)
卷之六·雜證 (6)
卷之七·雜證 (1)
卷之七·雜證 (2)
卷之七·雜證 (3)
卷之七·雜證 (4)
卷之七·雜證 (5)
卷之七·雜證 (6)
卷之七·雜證 (7)
卷之七·雜證 (8)
卷之七·雜證 (9)
卷之八·雜證 (1)
卷之八·雜證 (2)
卷之八·雜證 (3)
卷之八·雜證 (4)
卷之八·雜證 (5)
卷之八·雜證 (6)
卷之九·雜證 (1)
卷之九·雜證 (2)
卷之九·雜證 (3)
卷之九·雜證 (4)
卷之九·雜證 (5)
卷之十·雜證 (1)
卷之十·雜證 (2)
卷之十·雜證 (3)
卷之十·雜證 (4)
卷之十·雜證 (5)
卷之十·雜證 (6)
卷十一·雜證 (1)
卷十一·雜證 (2)
卷十一·雜證 (3)
卷十一·雜證 (4)
卷十一·雜證 (5)
卷十一·雜證 (6)
卷十一·雜證 (7)
卷十二·雜證 (1)
卷十二·雜證 (2)
卷十二·雜證 (3)
卷十二·雜證 (4)
卷十二·雜證 (5)
卷十二·雜證 (6)
卷十二·雜證 (7)
卷十二·雜證 (8)
卷十三·雜證 (1)
卷十三·雜證 (2)
卷十三·雜證 (3)
卷十三·雜證 (4)
卷十三·雜證 (5)
卷十三·雜證 (6)
卷十三·雜證 (7)
卷十四·婦科(上) (1)
卷十四·婦科(上) (2)
卷十四·婦科(上) (3)
卷十四·婦科(上) (4)
卷十四·婦科(上) (5)
卷十四·婦科(上) (6)
卷十四·婦科(上) (7)
卷十四·婦科(上) (8)
卷十四·婦科(上) (9)
卷十四·婦科(上) (10)
卷十四·婦科(上) (11)
卷十四·婦科(上) (12)
卷十四·婦科(上) (13)
卷十四·婦科(上) (14)
卷十四·婦科(上) (15)
卷十四·婦科(上) (16)
卷十四·婦科(上) (17)
卷十四·婦科(上) (18)
卷十五·婦科(下) (1)
卷十五·婦科(下) (2)
卷十五·婦科(下) (3)
卷十五·婦科(下) (4)
卷十五·婦科(下) (5)
卷十五·婦科(下) (6)
卷十五·婦科(下) (7)
卷十五·婦科(下) (8)
卷十五·婦科(下) (9)
卷十五·婦科(下) (10)
卷十五·婦科(下) (11)
卷十五·婦科(下) (12)
卷十五·婦科(下) (13)
卷十五·婦科(下) (14)
卷十五·婦科(下) (15)
卷十五·婦科(下) (16)
卷十六·本草(上) (1)
卷十六·本草(上) (2)
卷十六·本草(上) (3)
卷十六·本草(上) (4)
卷十六·本草(上) (5)
卷十六·本草(上) (6)
卷十六·本草(上) (7)
卷十六·本草(上) (8)
卷十六·本草(上) (9)
卷十六·本草(上) (10)
卷十六·本草(上) (11)
卷十六·本草(上) (12)
卷十六·本草(上) (13)
卷十六·本草(上) (14)
卷十六·本草(上) (15)
卷十六·本草(上) (16)
卷十六·本草(上) (17)
卷十六·本草(上) (18)
卷十六·本草(上) (19)
卷十六·本草(上) (20)
- 一七○、馬勃
- 一七一、蕺
- 一七二、孩兒茶
- 一七三、敗草
- 一七四、蚤休
- 一七五、衛矛
- 一七六、馬鞭草
- 一七七、水萍
- 一七八、茵芋
- 一七九、大青
- 一八○、黃藥根
- 一八一、薺苨
- 一八二、山柰
- 一八三、紫花地丁
- 一八四、甘松香
- 一八五、地膚子
卷十六·本草(上) (21)
卷十七·本草(中) (1)
卷十七·本草(中) (2)
卷十七·本草(中) (3)
卷十七·本草(中) (4)
卷十七·本草(中) (5)
卷十七·本草(中) (6)
卷十七·本草(中) (7)
卷十七·本草(中) (8)
- 二六七、桑寄生
- 二六八、杉木
- 二六九、芙蓉花
- 二七○、海桐皮
- 二七一、樗根白皮
- 二七二、榆白皮
- 二七三、秦皮
- 二七四、阿魏
- 二七五、山茶花
- 二七六、木槿
- 二七七、水楊柳
- 二七八、柞木枝
- 二七九、石南葉
- 二八○、紫荊木皮
- 二八一、粳米
卷十七·本草(中) (9)
卷十七·本草(中) (10)
卷十七·本草(中) (11)
卷十七·本草(中) (12)
卷十七·本草(中) (13)
卷十七·本草(中) (14)
卷十七·本草(中) (15)
卷十八·本草(下) (1)
卷十八·本草(下) (2)
卷十八·本草(下) (3)
卷十八·本草(下) (4)
卷十八·本草(下) (5)
卷十八·本草(下) (6)
卷十八·本草(下) (7)
卷十八·本草(下) (8)
卷十八·本草(下) (9)
卷十八·本草(下) (10)
卷十八·本草(下) (11)
卷十八·本草(下) (12)
卷十八·本草(下) (13)
卷十八·本草(下) (14)
卷十八·本草(下) (15)
卷十九·兒科、瘡科 (1)
卷十九·兒科、瘡科 (2)
卷二十·痘科 (1)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