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23)
卷十六·本草(上) (23)
1. 八十三、紅花
(味甘微苦微辛,入心、肝二經血分。)潤燥行血(酒炒行血。)之要藥也。少用可活血,同當歸則生血。多用能破血,佐肉桂則散瘀。(瘀行則血活,紫黑血吐盡為好,吐未盡,加桃仁、紅花以行之。大抵鮮血宜止,瘀血宜行。)下死胎,療產後血暈,(止用三、四分。)達痘瘡及血熱難出。
治經閉,(行血。)消腫痛。(凡血熱血瘀則作腫作痛。)按紅花性多行血,若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
白話文:
【八十三、紅花】
(紅花的味道略帶甘甜,微苦且有微辛,主要影響心臟和肝臟的血液循環。)紅花是滋潤乾燥、促進血液流動的重要藥材。(經過酒炒製的紅花更能促進血液循環。)少量使用可以活化血液,如果與當歸一起使用則有助於生成新血。大量使用則能夠破除血塊,輔以肉桂則有助於散去瘀血。(瘀血排出後血液才能活躍,當紫黑色的瘀血完全排出時效果最佳,若未能完全排出,可增加桃仁和紅花的用量來促進瘀血的排出。通常來說,新鮮的血液應當保持穩定,而瘀血則需要疏通。)紅花還能幫助排除胎兒遺體,治療產後因失血過多而產生的暈眩感,(通常只需要使用三到四分之一的量即可。)並能幫助痘瘡癒合以及解決由血熱導致的皮膚問題。
紅花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有助於血液流通。)並能消除由血液過熱或瘀血所引起的腫脹疼痛。(通常血液過熱或有瘀血時,身體會出現腫脹和疼痛的情況。)然而,紅花的特性主要是促進血液流動,若使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血液流動過快而危及生命。
2. 八十四、菊花
(味甘微辛,入肺、腎二經。去蒂用。)備受四氣,(冬苗,春葉,夏蕊,秋花。)飽經霜露,能益金水二臟。(肺腎。)金以平木,(肝也。)水以制火(心也。)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故能養目收淚,去翳膜,(與枸杞蜜丸服,永無目病。)治頭風、頭痛、眩暈。(風熱。
性輕故能上巔。)疔毒危急者,以葉搗爛,入酒絞汁服之,其滓敷於毒上,神效。多收花作枕,除頭風,保目。黃者入陰分,白者入陽分,紫者入血分。可藥、可餌、可釀。……
白話文:
【八十四、菊花】
(口感甘甜略帶辛辣,主要影響肺部和腎臟。使用時要去掉花蒂。)
菊花經歷了四季的洗禮,冬季長出幼苗,春季展葉,夏季孕育花蕾,秋季開花。它飽經風霜雨露,能夠滋養肺部和腎臟這兩個臟器。
肺部功能正常可以抑制肝臟過度活躍,腎臟則能控制心臟的火氣。當肝臟活動平穩,風邪就會消退;心臟的火氣下降,熱氣也會隨之消除。因此,菊花能養護眼睛,減少淚水分泌,去除眼睛上的障蔽。
與枸杞一起製成蜜丸服用,能讓人的眼睛永遠健康無恙。菊花還能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這是因爲它的性質輕盈,能夠到達頭部。
對於緊急的疔瘡毒腫,可以將菊花葉子搗碎,加入酒中榨取汁液飲用,再將殘渣敷在患處,效果神奇。收集大量菊花做成枕頭,可以去除頭部的風邪,保護眼睛。
黃色的菊花能夠進入身體的陰分,白色的則進入陽分,紫色的進入血分。菊花不僅可入藥,也可以作爲食物或釀酒原料。
……
3. 八十五、萆薢
(味甘苦,性平淡,須重用乃效,入脾、肝二經。)祛風去濕。(濕入脾虛,主肉;風屬肝虛,主筋。)治筋骨攣痛、腰膝冷疼。(此風寒濕痹也,惟此治之。)既可去膀胱宿水,又能止痢止瀉。(膀胱有出水之路,無入水之路,由紅絲引入,因濕熱秘塞,水不從小便出,而從大便出,所以泄痢。予每用萆薢四、五錢於和脾利水藥內,一刻立愈。
)療小便頻數,莖中切痛。(此與淋證小便澀而痛者不同,有治法載於淋癃門。)按萆薢利濕,如陰虛火熾,及無濕而腎虛腰膝痛者勿用。(有黃白二種,白而虛軟者佳。)
白話文:
【八十五、萆薢】
(其味道甘中帶苦,性質平和,必須大量使用才能見效,主要影響脾臟與肝臟。)能驅除風濕。(濕氣侵襲脾虛的人,影響肌肉;風邪則是針對肝虛之人,影響筋絡。)專治筋骨痙攣疼痛、腰部冰冷疼痛。(這是由風寒濕氣引起的關節炎,只有這種藥能治療。)既能消除膀胱中積存的水分,又能止住腹瀉和痢疾。(膀胱有排尿的管道,但沒有進水的通道,透過紅色血管引導,因為濕熱堵塞,水分無法從尿道排出,反而從大便中流失,因此會造成腹瀉。我每次在調理脾胃、利尿的藥方裡加入四到五錢的萆薢,立刻就能見效。)
能治療頻繁小便,以及尿道劇烈疼痛。(這與淋病的小便刺痛不同,具體的治療方法在淋病章節中有詳細說明。)根據記載,萆薢有利濕的功效,但如果是腎虛導致的腰膝疼痛,且無濕氣困擾的情況下,就不宜使用。(萆薢有黃、白兩種顏色,其中白色且質地柔軟的為佳品。)
4. 八十六、土茯苓
(一名仙遺糧。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肝二經。)分清去濁,(淡能滲也。)扶脾健胃。(甘能補也。)治周身寒濕諸痹,利關節,強筋骨,(去風濕之功。)分水道,止泄瀉,療瘡腫,(濕鬱為熱,榮衛不和,則生瘡腫,此能去濕。)尤解楊梅惡毒。(土茯苓一兩,同苡仁、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鮮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
氣虛加參耆,血虛加當歸,多服久服,縱先用過輕粉劫劑而齒爛,毒伏經絡而拘攣,罔不全愈。)按土茯苓主治與萆薢同,服此者忌茶及酒、牛、羊、雞、鵝等物。(亦有黃白二種,白者良,可煮食,亦可生啖。)
白話文:
【八十六、土茯苓】
土茯苓,又稱為仙遺糧,其味道甘淡,性質平和,主要影響脾臟與肝臟。它能幫助身體分清濁,也就是利用其淡味特性來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同時,土茯苓還能扶助脾胃,增強消化功能,這主要得益於它的甘味,具有補益作用。
土茯苓善於治療全身由寒濕引起的各種疼痛,有助於疏通關節,強化筋骨,這是因為它有驅除風濕的效果。此外,它還能調理水道,防止腹瀉,對治療瘡腫有良好效果。因為濕氣鬱積會轉化為熱,幹擾人體的營養和衛氣運行,導致瘡腫出現,而土茯苓能有效去除濕氣。特別地,土茯苓能解除楊梅病的惡性毒素。
具體用法上,可取土茯苓一兩,搭配苡仁、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鮮皮各五分,以及皁角子四分。若患者氣虛,可以加入參耆;若是血虛,則應添加當歸。長期服用,即使先前使用了輕粉劫劑導致牙齒腐爛,或是毒素深藏在經絡中引起抽搐,都能獲得全面的康復。
根據記載,土茯苓的主要功效與萆薢相似。但在服用土茯苓期間,應避免飲茶、喝酒,以及食用牛、羊、雞、鵝等食物。土茯苓有黃色和白色兩種,其中白色的品質更佳,既可烹煮食用,也可生食。
5. 八十七、旱蓮草
(俗名墨斗菜。味甘鹹而平,入腎、肝二經。汁出即黑,純陰之品。)性涼。滋陰(以汁黑也。)止血,(涼也。)烏鬚髮,堅牙齒。(汁黑補腎。)但陰寒壞胃。(宜薑汁、椒紅同用,否則必腹痛作瀉。)
白話文:
(旱蓮草在民間常被稱為墨斗菜。其味道甘鹹,性質平和,主要影響腎臟與肝臟的功能。由於其汁液呈現黑色,顯示它具有純粹的陰性特性。)
旱蓮草性質偏涼。它能滋養身體的陰分(因為它的汁液是黑色的,黑色在中醫學中通常與滋陰聯繫在一起)。同時,它也能止血(因為其性質偏涼,有冷卻血液的效果),讓頭髮變得烏黑,強健牙齒(黑色汁液有助於腎臟,而腎臟健康對頭髮和牙齒有益)。然而,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身體過於陰寒,進而損傷胃部功能(因此建議搭配薑汁和花椒一起使用,否則可能引起腹痛或腹瀉)。
6. 八十八、秦艽
(味辛苦微溫,入肝、胃二經。酒浸用。)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祛風去濕,養血舒筋。治周身攣急、骨節疼痛。(風也。)黃疸、便澀、腸風下血、(濕熱也。)骨蒸勞熱,(養血。)止牙痛。(齒下齦屬陽明、大腸,能入胃清熱。)按下部虛寒,及小便不禁,大便溏泄者忌用。
白話文:
【秦艽】
(其味道略帶苦辛且性微溫,主要作用於肝臟和胃部。使用前可用酒浸泡。)
苦味有助於排泄,辛味則促進散發,而微溫的特性則有通暢的效果。秦艽能驅風袪濕,養血活絡筋骨。它適用於治療全身肌肉緊繃、關節疼痛等症狀,這都是由風邪引起的。
此外,對於黃疸、排便困難、腸風下血等濕熱導致的病症,以及骨蒸勞熱(需養血調理),秦艽亦有療效。另外,它還能緩解牙痛,因為牙齒下方的齦組織屬於陽明和大腸的範疇,秦艽能進入胃部清除熱毒。
然而,如果下體虛寒,或是有尿失禁、大便瀉泄的患者,應避免使用秦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