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24)
卷十六·本草(上) (24)
1. 八十九、青蒿
(味苦微寒,入肝、膽、腎、三焦四經。童便浸一夜,曝乾用。)稟天地少陽之氣以生,(二月生苗。)故入少陽(膽肝)血分;除陰分伏熱,故治骨蒸勞熱、(童便浸葉,搗汁熬膏更良。)蓐勞(產後勞。)虛熱,(芬香入脾,涼血而不傷胃。)殺鬼疰傳屍。(伏內庚日採蒿懸門庭,可避邪鬼。
冬至元旦各服二錢良。)按青蒿苦寒,善治血虛發熱,若寒而泄瀉者,仍當避之。
白話文:
[八十九、青蒿]
青蒿味道苦且略帶寒性,能進入人體的肝、膽、腎和三焦四條經絡。使用前,需先用孩童的尿浸泡一夜,然後晾乾。
它吸收了天地間的少陽之氣來成長,所以在春季二月時開始長出新芽,因此對應到人體的少陽,也就是肝膽系統;能清除藏於體內的陰性潛在熱度,所以能治療因體內熱度引起的骨蒸勞熱(類似消耗性疾病導致的發燒)。
將青蒿的葉子用孩童的尿浸泡後,搗碎取汁熬成膏狀,效果更佳。此外,它還能治療產後的勞損虛熱,因為它的芳香能進入脾臟,既能清涼血液又不會傷害胃部。青蒿有驅邪的功效,能殺死傳染性的惡靈或疾病。
在庚日(干支計日的一種)將青蒿懸掛在門口和庭院,可以避邪。在冬至和元旦時各服用兩錢的青蒿,效果良好。
根據記載,青蒿苦寒,非常適合治療因血虛導致的發熱,但如果體質寒冷且有腹瀉的人,應該避免使用。
2. 九十、金銀花
(味苦平入脾經。)甘寒清熱解毒。(清熱即是解毒。)治癰疽腫痛楊梅,一切風濕諸毒、(花葉同功,花香尤佳。治惡毒初起,用花五兩,甘草一兩,煎就,再入酒略煎,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矣。)瘰癧、(用一兩許時常煎服。)血痢,(清熱之用。)療毒安後發渴,(同黃耆六一湯服。
)補虛。(味甘能補。)疽未成,能拔毒而散;已成,能托毒而穿。或搗汁和酒頓飲,或研爛和酒厚敷。生藤力更大。一名忍冬花,又名鷺鷥藤。
白話文:
[九十、金銀花]
(金銀花的味道苦且性質平和,主要作用於脾臟。)它有甘寒的特性,能清熱解毒。(清熱就是解毒的意思。)可用來治療各種膿腫疼痛、楊梅瘡等疾病,以及所有因風濕引起的毒素。(金銀花的花與葉具有相同的功效,但花的香氣更佳。在惡性疾病初期,可以用五兩的金銀花和一兩的甘草煎煮,然後加入少量的酒再次煎煮,每天服用兩次,直到大、小腸通暢,表示藥效已經發揮。)也能治療淋巴結核,(通常使用約一兩的量,經常煎煮服用。)以及血痢,(利用其清熱的功效。)治療毒素引發的後續口渴,(可與黃耆一同使用,比例為六比一,煎煮服用。)
此外,它還能補虛,(因為它的味道甘甜,具有滋補的作用。)在膿腫未形成前,可以幫助排毒並散去;若已形成膿腫,則能幫助排出毒素並促進癒合。或者將金銀花搗碎成汁,與酒一起立即飲用,或者研磨成糊狀,與酒混合厚敷於患處。生長中的藤蔓效果更強。金銀花的另一個名字是忍冬花,又稱為鷺鷥藤。
3. 九十一、石斛
(味甘平,入胃、腎二經。酒浸蒸用。)退火養陰,除脾胃之熱,(頗有苦味。)除煩止渴,清胃。理腳膝痹弱,(補腎。)安神定驚,(腎足,上交於心。)長肌止泄。(入胃利濕。)按石斛如金釵,股短而中實,生石上味甘者良。但體瘦味淡,煎難見功,熬膏乃效。若長虛味苦,名木斛,誤用損人。
白話文:
【九十一、石斛】
(口感甘甜,性質平和,主要影響胃與腎兩部位。可透過酒浸泡後蒸煮使用。)能降火滋陰,消除脾胃部位的過熱情況,(帶有些許苦味。)能去除煩躁感,止渴,並有清胃的效果。有助於改善腳膝部的疼痛與無力,(具有補腎作用。)能安定心神,消除驚恐,(腎功能強健,向上與心臟形成良性互動。)能增強肌肉力量,防止腹瀉。(進入胃部後有利於排除濕氣。)根據描述,石斛形狀像金釵,莖短且中心實心,生長在石頭上,口感甘甜者為佳品。但若其體型纖細,味道平淡,煎煮時效果不易顯現,需製成膏狀才能發揮功效。若其莖長且味道苦澀,被稱為木斛,誤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