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13)

1. 三十九、砂仁

(味辛性溫,入肺、脾、胃、大小腸、腎六經。炒用。)開脾胃,(芳香而性溫。)潤腎燥,(辛也。若腎虛,氣不歸元,宜用此嚮導。)和中氣。(辛溫。)治腹痛、噎膈、嘔吐、霍亂,祛痰,逐冷,消食,消脹,(悉屬胃寒。)赤白瀉痢,(濕熱滯於大腸,砂仁亦能入之。

)安胎,止痛,(因其氣滯,氣順則胎安,氣行則痛止,但須連殼炒研。不可過用,多服耗氣,必致難產。)散咽喉口齒浮熱,醒酒,凡一切虛寒凝結氣滯之證所必須也。按砂仁性燥,若肺熱咳嗽,氣虛腫滿,火熱腹痛,血熱胎動,皆所禁用。

白話文:

【三十九、砂仁】

(口感辛辣且性質溫暖,影響肺、脾、胃、大小腸、腎等六個部位。炒製後使用。)

可以開胃健脾,因為其香氣濃鬱且性質溫暖。 能滋潤腎臟的乾燥,(因它具有辛辣性質。如果腎虛,氣息不順,適合用它作為引導物。) 調和中焦的氣機。(由於其辛辣溫暖的特性。) 用來治療腹痛、吞嚥困難、嘔吐、霍亂,袪除痰液,驅逐寒氣,促進消化,消除脹氣,(這些問題通常都是由於胃寒造成的。) 治療紅白痢疾,(濕熱滯留在大腸,砂仁也能對此產生作用。)

有助於安胎,緩解疼痛,(這是因為氣滯,氣順則胎兒穩定,氣行則痛止,但必須連同外殼一起炒製並研磨。不能過度使用,過量會耗損氣力,可能導致生產困難。) 散去咽喉與口腔的浮熱,醒酒,對於所有虛寒及氣滯結聚的病症來說,是必要的治療方式。

然而,砂仁的性質燥烈,如果出現肺熱咳嗽,氣虛浮腫,火熱引起的腹痛,或是血熱導致的胎動不安,都應避免使用。

2. 四十、附子

(辛甘有毒,畏人參、黃耆、甘草、綠豆。製法:刮淨黑皮及肚臍,切作四片,童便浸三日,洗淨,米泔浸二日,俱每日更換,後用甘草煎汁待冷,浸一日,濾干鋪於碗內,蒸熟,不得過熟,薄咀片,微火焙乾,忌日曬。若中寒陰甚,宜濕紙包煨,開拆即用。)氣味大熱純陽,其性走而不守,通行諸經。

能助補氣補血藥,一時成功;引發散藥,以逐在表之風寒;(同乾薑、桂枝用。)溫暖藥,以祛在裡之寒濕。(同白朮、乾薑用。)治傷寒傳變三陰,及陰證似陽。(此論已詳傷寒陰證門。)凡中寒、中風、氣厥、痰厥、(虛寒厥逆。)咳逆。(風寒。)嘔噦。(胃寒。)噎膈、(胃冷。

)脾泄、(命火不足。)冷痢、霍亂轉筋、(寒客中焦為霍亂,寒客下焦肝腎為轉筋。若霍亂屬熱者忌用。)拘攣、癥瘕、積聚、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寒疝、脹滿、蛔蟲、麻木、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暖腰膝,堅筋骨,一切沉寒冷痼之病,無論在表在裡,但脈細無神者,所宜急用。按附子退陰益陽,祛寒濕之要藥也。

若誤用於陰虛內熱,及婦人有孕者,(下胎甚速。)禍不旋踵。

烏頭,即附子之母也,性輕疏,溫脾以去風。寒證用附子,風證用烏頭,均補下焦,治各稍異。

天雄,細而長也,治主寒濕冷痹,歷節拘攣,開關利竅,辛熱善竄,與烏頭同功。

烏附尖,以漿水磨服,大吐風痰,治癲癇有效。

側子,旁生而不圓者,治手足風濕諸痹,善於發散。

白話文:

[四十、附子]

(附子味道辛辣甘甜但含有毒性,使用時需小心,它與人參、黃芪、甘草、綠豆等藥物相剋。製備方法:首先刮淨黑色外皮和肚臍部分,然後切成四片,用童子尿浸泡三天,每日更換尿液,再用水米泔浸泡兩天,每天更換水米泔。之後,用甘草煮汁,冷卻後浸泡一天,濾幹後鋪在碗內蒸熟,注意不要過度蒸煮。切成薄片,用微火烘乾,避免日曬。如果體內寒氣重,可溼紙包裹並加熱,打開即可使用。)

附子性質大熱純陽,其作用迅速且廣泛,可以通行於全身各經脈。

它能幫助補氣補血藥迅速見效;配合發散藥,驅除體表的風寒;(常與乾薑、桂枝合用。)搭配溫補藥,去除體內的寒溼。(常與白朮、乾薑合用。)用於治療傷寒傳變至三陰,以及陰證似陽的症狀。(此論已在傷寒陰證門詳述。)對於中寒、中風、氣厥、痰厥、(虛寒厥逆。)咳逆。(風寒。)嘔吐。(胃寒。)噎膈、(胃冷。)脾泄、(命火不足。)冷痢、霍亂轉筋、(寒邪侵入中焦爲霍亂,侵入下焦肝腎爲轉筋。如果霍亂屬熱,則忌用。)拘攣、症瘕、積聚、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寒疝、脹滿、蛔蟲、麻木、格陽喉痹、陽虛導致的大小便不通,暖腰膝,堅筋骨,所有深沉寒冷頑固的疾病,無論在表在裏,只要脈象細弱無神,都適宜緊急使用。按理說,附子是退陰益陽,祛除寒溼的重要藥物。

但如果錯誤地用於陰虛內熱,或孕婦身上,(會導致迅速流產。)後果不堪設想。

烏頭,是附子的母親藥材,性質輕疏,溫暖脾臟以驅風。寒證用附子,風證用烏頭,兩者均能補下焦,但治療重點略有不同。

天雄,細長型,主要用於寒溼冷痹,關節疼痛,開啓關節通竅,辛熱善於穿透,與烏頭有相同功效。

烏附尖,以漿水磨服,能大量吐出風痰,對癲癇有顯著療效。

側子,是生長在旁邊且不規則的附子,用於治療手足風溼各種痹痛,擅長髮散。

3. 四十一、半夏

(味辛溫有毒,入心脾胃三經。水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涎,切片,薑汁拌。得姜而功愈彰。反烏頭。)其質潤滑,(大便燥者宜用。)其性燥濕。(痰涎不生。)和胃,健脾,(去濕。)止嘔。(脾健。)治咳逆、(除痰。)頭眩,(痰升則眩。)發表開鬱,(味辛。)痰厥、頭痛、眉稜骨痛、(風熱與痰。

)痰瘧不眠、(胃不和也。半夏能和胃氣,而通陰陽。)咽痛喉痹、(辛以散之。)反胃吐食,(痰膈。)散痞除癭,(多屬痰者。)老人虛秘,(滑潤。)利二便。(辛走氣兼滑潤。)按半夏主治,多宜脾濕之證,俗以為燥,不知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若血家、渴家、汗家及陰虛咳痰、孕婦,悉忌之。

(若孕婦胃不和,嘔吐不止者,加薑汁微炒,用之無妨。)

白話文:

【四十一、半夏】

(性味辛溫且有毒,主要影響心、脾胃三條經絡。需用水浸泡七天,每天換水,瀝乾後去除涎液,切成片狀,再用薑汁拌勻。與薑搭配使用效果更佳。但不能與烏頭同用。)

它質地滑潤,(適合大便乾燥的人使用。)它有燥濕的特性,(可以防止痰涎生成。)能調和胃氣,強健脾胃,(有助於祛濕。)並且能止嘔,(因為能健脾。)用於治療咳嗽、(可消除痰液。)頭暈,(痰上升會導致頭暈。)幫助表皮發汗,解除鬱悶,(因為味道辛香。)對痰厥、頭痛、眉骨痛有效,(由風熱與痰引起。)

也能改善因胃部不和引起的失眠、(半夏能調和胃氣,並調節陰陽。)咽喉疼痛、(辛香的味道能散去病痛。)反胃、食物反流,(因為痰阻隔。)有助於散結、消除頸部腫塊,(大多由痰引起。)對於老年人虛弱引起的便祕也有幫助,(因其滑潤的特性。)同時能促進大小便順暢。(辛香的味道能調理氣機,加上其滑潤的特性。)

根據半夏的主要療效,多適用於脾胃濕氣重的情況,一般人認為它會造成身體燥熱,其實不然,當濕氣被去除,脾胃自然不會過於燥熱,痰涎也不會生成,並非因為它的本性燥熱。然而,對於血液疾病患者、口渴疾病患者、大量出汗者以及陰虛咳嗽帶痰的患者、孕婦,都應避免使用。

(如果孕婦胃部不適,嘔吐不止,可加入少量薑汁炒過後使用,這樣就不會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