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14)
卷十六·本草(上) (14)
1. 四十二、南星
(味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肺三經。冬月研末,入牛膽中,懸風處數次,佳。)平肝療風,(木動風搖。)身強口噤、麻痹、驚癇、頭眩,(皆風痰也。)破堅消癰,利膈散血,(辛散。)小兒急驚。(須用膽制。)按南星專主風痰,半夏專主濕痰,其用不同。若陰虛燥痰及孕婦,皆忌之。(制用白礬湯,或入皂角汁,浸三日,每日換水,曬乾用。)
白話文:
【四十二、南星】
(性味為苦辛溫,含有毒性,主要作用於肝、脾、肺三個臟腑。在冬季時,可將南星磨成粉末,放入牛膽中,掛在通風的地方數次,效果更佳。)
能平肝息風,(因肝木生風而搖動。)對於身體強直、口脣緊閉、麻痹、驚癇、頭暈等症狀有療效,(這些都是風痰所導致的問題。)能消除堅硬的腫塊,促進癰疽消散,幫助腸胃消化,散瘀止血,(辛香能散開瘀滯。)對小兒急驚風也有幫助。(使用時需用膽汁來炮製。)
據記載,南星主要針對風痰,半夏則主要針對濕痰,兩者用途有所不同。然而,對於陰虛燥痰及孕婦來說,都應避免使用。(在炮製時,可用白礬水或加入皁角汁浸泡三天,每天換水,曬乾後再使用。)
2. 四十三、貝母
(味辛苦微寒,入心肺二經。去心,糯米拌炒。)瀉心火,(苦也。)散肺郁。(辛也。)治虛勞痰咳、(心火降則肺寧。)肺痿、肺癰、吐血、咯血、喉痹、消渴、(皆君相之火。)癭瘤、乳閉、產難、乳癰,(散結除熱。)敷惡瘡,(人面瘡……治之即愈,)斂瘡口。(火降邪散。
)按貝母潤,治肺經燥痰;半夏燥,治脾經濕痰,誤用有害。若胃寒脾虛,噁心泄瀉,及腎虛水泛為痰者,均忌之。大粒者名土貝母,其解毒化痰、散郁除熱之功居多。小者名川貝母,而潤肺化痰之力則優耳。二者俱反烏頭。
白話文:
【四十三、貝母】
(性味:辛苦微寒,主要影響心肺兩經。使用時應去掉心部,並與糯米拌炒。)
能清除心臟過盛的火氣,(因它味道苦。)分散肺部的鬱結。(因其味道辛。)用於治療虛弱勞損導致的咳嗽痰多、(當心火下降,肺部就能安寧。)肺萎縮、肺膿腫、吐血、咯血、喉嚨痛、糖尿病、(這些都是由心和肝的火氣引起。)頸部腫瘤、乳腺閉塞、分娩困難、乳腺炎,(有散結和清熱的作用。)外敷可治療惡性瘡瘍,(對於人臉上的瘡,一旦使用即可見效,)並能收斂瘡口。(當火氣下降,邪氣就會消散。)
按照貝母的特性,它滋潤,適合治療肺部乾燥的痰;半夏則乾燥,適合治療脾臟濕潤的痰,如果誤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果胃寒脾虛,出現噁心腹瀉,或腎虛導致水分過剩形成痰的人,都應避免使用。大顆粒的稱為土貝母,具有較強的解毒化痰、散鬱除熱的功效。小顆粒的稱為川貝母,在潤肺化痰方面效果更佳。這兩種貝母都不能與烏頭一起使用。
3. 四十四、天麻
(味辛,入肝經。酒浸,煨熟,焙乾用。但性緩力輕,用須加倍。)入肝經氣分。治眩運、頭旋、麻痹、語塞、小兒驚癇,(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用此和肝,諸疾自瘳。)利腰膝,強筋骨。(此皆屬肝,宜此補之。)按天麻是治風神藥,但能燥血,須兼養血藥用之。
白話文:
【四十四、天麻】
(口感辛辣,能夠進入肝臟系統。使用前需先以酒浸泡,烘烤至熟透,再焙乾後使用。但其藥性作用緩慢且力量較輕微,使用時必須加倍量。)天麻進入肝臟系統的氣分層面。可用於治療頭暈目眩、四肢麻木、語言不清、兒童的驚厥癲癇,(各種因風邪引發的搖晃眩暈症狀都與肝臟相關,使用天麻調和肝臟功能,這些疾病自然會得到緩解。)有助於腰腿靈活,強健筋骨。(這一切都與肝臟相關,適合使用天麻來補充。)
根據記載,天麻是治療風邪的神奇藥材,但可能會使血液乾燥,因此需要配合滋養血液的藥物一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