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雜證 (7)

1. 三十五、論便血

香梅丸,治氣血俱虛,全無火證,而血滑不能上者,宜固澀之。

烏梅肉,白芷,百藥煎(燒存性。等分。此五倍子釀成者)

為末,米飲糊丸,空心米欲下。如無百藥煎,即五倍子醋炒亦可。腸風下血,服之即上。

烏梅丸,治大便下血如神。

姜蠶(炒,一兩),烏梅肉(兩半)

為末,蜜丸,空心醋湯下。或以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烏梅、五倍子、五味子亦可。

平胃地榆湯,治風寒之邪,結於五臟,蓄而便血,是謂陰結。

陳皮,厚朴,蒼朮,甘草,地榆,白朮,當歸,白芍,乾葛,茯苓,神麯,乾薑(炒),香附(等分),升麻(減半),人參(無者,以蜜炒黃耆加倍代之)

薑棗引,空心服。以風寒之邪內結,不得外行,宜溫散之。

回陽湯,治陰陽將脫,便血大下。

當歸(三錢,泄瀉者去之),白朮(三、四錢),附子(制、二、三錢),乾薑(炮、二、三錢),熟地(五錢),黃耆(蜜炙,四、五錢,或加倍),烏梅(二、三個)

水煎服。加人參二錢,更效。若血再不止者,加醋炒五倍子錢半。凡內傷七情,及勞倦以動血者,此中氣不足,故有嘔惡痞滿,腹痛泄瀉,寒熱不食等證。陽敗於陰,血色灰黑,此胃氣大損,脾元脫竭,危劇證也,即速速回陽,猶恐不及;而若輩猶云痰火,不用補劑,必致於斃,殊為可憫!○大凡便血,以脾胃藥收功。

備揀古來治便血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便血不論新久,用白礬七、八分,大人一錢五分,研細末,調入雞子內,煎熟,切作細塊,空心白湯吞下。○又方:用白芷為末,每米飲下二錢。○又方:用發灰五錢、雞冠花、柏葉各一兩,為末,臥時酒服三錢。○又方:用白炭三錢,枳殼燒黑五錢,為末,五更時米飲下二錢。

天明再服,立愈。忌油膩熱物。○又方:石燕磨水常服。○又方:用姜蠶炒一兩,烏梅肉五錢,搗,醋糊丸,淡醋湯下。○臟毒下血,用豬臟洗淨,入槐花末令滿,縛定,以醋煮爛,搗為丸,酒下。若下血而泄,體倦食減者,是臟寒也,用豬臟洗淨,以吳茱萸末填滿,縛定,蒸爛,搗為丸,米飲下。○大便後血,用五倍子末,艾湯下一錢。

○又方:皂角炙,槐實糠炒,為末,粟米湯下一錢。○又方:用槐花、荊芥穗為末,酒服一錢。○又方:用旱蓮草焙,研末,米飲下二錢。○臟毒下血:乾柿餅燒灰,米飲服三錢。○腸風下血:木賊煎服。○凡純下清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下如豆汁者,濕傷脾也,宜清熱滲濕。

○大腸下血,及婦人崩漏,用敗棕燒灰存性,酒調或米湯調服二錢。

白話文:

關於便血的討論

香梅丸:此方用於治療氣血虛弱,沒有明顯的火熱症狀,但血液滑脫無法向上止住的情況,需要用藥固澀。

藥材:烏梅肉、白芷、百藥煎(燒成炭存性,此為用五倍子釀製而成)。以上藥材等量研成粉末,用米湯糊成藥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如果沒有百藥煎,可以用醋炒過的五倍子代替。此方可止住腸風引起的下血。

烏梅丸:此方治療大便下血效果顯著。

藥材:炒過的僵蠶(一兩)、烏梅肉(兩兩半)。將藥材研成粉末,用蜂蜜製成藥丸,空腹時用醋湯送服。也可以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中加入烏梅、五倍子、五味子一起服用。

平胃地榆湯:此方治療因風寒邪氣侵入五臟,積蓄導致便血,這種情況稱為「陰結」。

藥材:陳皮、厚朴、蒼朮、甘草、地榆、白朮、當歸、白芍、葛根、茯苓、神麴、炒乾薑、香附(等量)、升麻(減半)、人參(若無人參,可用蜜炒過的黃耆加倍代替)。用水煎服,生薑、紅棗引藥。此方用於治療風寒邪氣鬱結體內,無法向外發散的情況,需要用溫散的藥物來治療。

回陽湯:此方治療陰陽將要脫離導致的便血大量流失。

藥材:當歸(三錢,腹瀉者不用)、白朮(三到四錢)、制附子(二到三錢)、炮乾薑(二到三錢)、熟地(五錢)、蜜炙黃耆(四到五錢,或加倍)、烏梅(二到三個)。用水煎服。加入人參二錢效果更好。如果血仍不止,可以加入醋炒過的五倍子一錢半。凡是因情志內傷、過度勞累導致的出血,多為中氣不足,所以會出現噁心、腹脹、腹痛、腹瀉、寒熱、食慾不振等症狀。如果陽氣衰敗,被陰氣所侵,導致血色灰黑,這是胃氣大損、脾元衰竭的危重症狀,必須立即用藥回陽,不然就來不及了。而有些人卻認為是痰火導致的,不用補氣的藥,這樣一定會導致死亡,實在可悲!總之,治療便血,以調理脾胃的藥物最為有效。

以下列出古代治療便血的簡便有效的方子,方便大家使用。

無論便血是新發還是舊疾,都可用白礬七到八分(成人可用一錢五分)研成細末,加入雞蛋中煎熟,切成小塊,空腹用白開水吞服。

另一方:用白芷研成粉末,每次用米湯送服二錢。

另一方:用頭髮燒成的灰五錢、雞冠花、柏葉各一兩,研成粉末,睡前用酒送服三錢。

另一方:用白炭三錢、枳殼燒成炭五錢,研成粉末,五更時用米湯送服二錢。第二天早上再服一次,便可痊癒。忌吃油膩和熱性食物。

另一方:用石燕磨水常服。

另一方:用炒過的僵蠶一兩、烏梅肉五錢,搗碎後用醋糊成丸,用淡醋湯送服。

因內臟有毒導致的下血,可用豬大腸洗淨,填滿槐花末後綁緊,用醋煮爛,搗成丸,用酒送服。如果下血同時伴有腹瀉、身體倦怠、食慾減退,這是內臟虛寒所致,可以用豬大腸洗淨,填滿吳茱萸末後綁緊,蒸爛後搗成丸,用米湯送服。

大便後出血,用五倍子末,用艾葉湯送服一錢。

另一方:用皂角炙烤後,與炒過的槐實糠研成粉末,用小米湯送服一錢。

另一方:用槐花、荊芥穗研成粉末,用酒送服一錢。

另一方:用旱蓮草焙乾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二錢。

因內臟有毒導致的下血:用乾柿餅燒成灰,用米湯送服三錢。

腸風下血:用木賊煎水服用。

凡是只下清血的,多因風邪傷肝所致,應用散風涼血的方法治療。下如豆汁一樣的,多因濕邪傷脾所致,應用清熱滲濕的方法治療。

大腸下血,以及婦女崩漏,可以用燒成炭的棕櫚皮灰,用酒或米湯調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