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雜證 (6)

1. 三十五、論便血

(新者為腸風,下血不痛,有虛有實。久者為臟毒,下血腹痛,有熱有寒。)

經曰:「陰格傷,則血內溢而便血。」傷者,言風、寒、暑、濕、熱之外邪也。又云:「陰結者,便血一升,再結者二升。」此言陰氣內結,不得外行,滲入腸間,乃寒濕生災,而陰邪之勝也。大凡陽邪陰邪,俱能傷胃,而使血下故也。雖血之妄行多由於火,然火證之外,又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有元氣下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大都有火者則血熱,無火者因虛滑。

故治血者,當以辨虛實為要。或熱、或濕、或風、或冷、或虛,及新久之異以治之,不可純用寒涼。即用涼藥,必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當用溫劑以補脾土,使能統血而血有所歸也。又要兼酸澀之味者,是欲少斂之也。藥多用酒炒者,是欲升舉之也。收斂之後,仍和氣血、厚腸胃,使陰絡無復傷之患耳。

腸風者,其腹不痛,血清而色鮮,邪由外入,隨感而見者也。臟毒者,大腸濕熱,久積遂生窠穴,為積血之所,從便之前後而來,其腹則痛,血濁而色黯。雖有毒名,卻無毒也。若血射如線者,蟲痔也,自肛門蝕孔處出也。然毒有濕熱之辨;濕毒下血者,腹中不痛,以,分利為主;熱毒下血者,腹中多痛,以清涼為要。

約榮煎,治便血因火者,清熱止血,並治酒毒,濕熱下血。

當歸,白朮,白芍(酒炒),生地,茯苓,地榆,白石脂(煅,醋淬),黃芩,五味,丹參,川續斷(各錢半),

水煎服。若熱甚而血多與色鮮者,加黃連、防風各一錢,黃芩倍用。

臟連丸,治平素因陽臟多火,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黃連(三兩),槐米(一兩,炒),枳殼(五錢),防風,甘草,槐角,香附,牙皂,木香(各二錢),

用陳米一合,同香附為末,將豬臟洗淨,入米與末縛定,於砂鍋加水煮爛,杵如泥,將各藥研末,搗勻為丸。米飲下七、八十丸,忌一切辛熱之物。

壽脾湯,治脾胃虛弱,便血紫黑色,陽虧而無熱證,速宜溫補。

白朮(二、三錢),當歸(二錢),山藥(二錢),甘草(炙,一錢),棗仁(錢半),志肉(五分),乾薑(炮,一二錢),蓮肉(去心,二十粒),人參(一二錢),烏梅(二個)

水煎服。若血脫不禁者,加醋炒五倍子一錢。如虛滑不禁者,加鹿角霜二錢為末,調於藥中合服。氣虛者,加炙黃耆二、三錢。氣下陷者,加炒升麻五分。兼溏泄者,加補骨脂(炒用)一錢。如陽虛畏寒者,加附子一、二錢。如血去過多,陰虛心跳,身熱而脈細數者,加熟地八錢,或加倍。即歸脾湯、十全大補湯亦妙。此際作血熱下行,稍用涼藥,則危矣。

白話文:

三十五、論便血

便血新發者是腸風,出血不痛,有虛實之分;久病者是臟毒,出血腹痛,有寒熱之別。

經書記載:「陰氣受損,則血液溢出而導致便血。」受損指的是風、寒、暑、濕、熱等外邪。又說:「陰氣阻塞者,便血一升;再次阻塞則為二升。」這是指陰氣內結,無法排出體外,滲入腸道,導致寒濕之邪,陰邪盛行。總而言之,陽邪陰邪都能傷及脾胃,導致出血。雖然出血多因於火熱,但除了火熱證之外,還有脾胃陽虛不能統攝血液的;有元氣下陷,血液也隨之下陷的;有久病滑瀉,導致血液妄動的。大部分有火熱者則血熱,無火熱者則因虛而滑脫。

所以治療便血,必須辨別虛實為要。要根據是熱、濕、風、寒、虛,以及病程新久等不同情況來治療,不可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即使使用涼藥,也必須加入辛味藥物佐助。久治不愈者,應使用溫補藥物來補益脾土,使脾土能統攝血液,使血液有歸宿。還要兼顧酸澀之味,以起到收斂的作用。藥物多用酒炒,是為了使其升舉。收斂之後,還要調和氣血,滋養腸胃,使陰絡不再受損。

腸風,腹部不痛,出血清亮鮮紅,外邪入侵,感受外邪而發病。臟毒,是大腸濕熱,久積而生瘡穴,成為積血之所,出血於便前便後,腹部疼痛,出血色暗濁。雖然稱為「毒」,卻並非真正的毒。如果血像線一樣射出,是蟲痔,從肛門潰瘍處流出。但毒又有濕熱之分;濕毒導致便血,腹部不痛,以瀉下通便為主;熱毒導致便血,腹部多痛,以清熱涼血為要。

約榮煎,治療因火熱引起的便血,清熱止血,並治療酒毒、濕熱下血。

組成:當歸、白朮、白芍(酒炒)、生地、茯苓、地榆、白石脂(煅,醋淬)、黃芩、五味子、丹參、川續斷(各等量)。

水煎服。如果熱盛血多,顏色鮮紅,加黃連、防風各少許,黃芩加倍。

臟連丸,治療平素陽盛火旺,久病或新發,腸風臟毒,便血不止。

組成:黃連、槐米(炒)、枳殼、防風、甘草、槐角、香附、牙皂、木香。

用陳米,與香附研末,將豬臟洗淨,放入米末扎緊,用砂鍋加水煮爛,搗成泥狀,將藥物研末,與之混合製成丸劑。米湯送服。忌食辛熱之物。

壽脾湯,治療脾胃虛弱,便血紫黑色,陽虛無熱證,需溫補。

組成:白朮、當歸、山藥、甘草(炙)、棗仁、肉蓯蓉、乾薑(炮)、蓮子(去心)、人參、烏梅。

水煎服。如果出血不止,加醋炒五倍子少許。如果虛滑不止,加鹿角霜少許,調入藥中服用。氣虛者,加炙黃耆。氣陷者,加炒升麻。兼有泄瀉者,加補骨脂(炒)。陽虛畏寒者,加附子。如果出血過多,陰虛心跳,身熱脈細數者,加熟地黃,或加倍。也可以參考歸脾湯、十全大補湯。此時若血熱下行,稍用涼藥,則十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