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5)
卷十一·雜證 (5)
1. 三十四、論痹證
溫服。
益火散寒湯(新),治寒邪外中,身體切痛,脈弦緊者。
肉桂(錢半),乾薑(炮,一錢),桂枝(八分),羌活(七分),蒼朮(一錢),秦艽(二錢),防風(一錢),甘草(八分),陳皮(八分),
姜引。如寒甚者,加附子。如手臂痛甚,加片子、薑黃、海桐皮。如寒邪滯者,加麻黃、白芍。
補土燥濕湯(新),治濕邪外中,身痛沉重,脈沉細澀者。
山藥(炒,三錢),白朮,茯苓(各錢半),甘草(炙),羌活(八分),防風,秦艽,防己,蒼朮(各一錢),
薑棗引。如寒濕者,加肉桂,或加附子。如濕熱者,加黃柏。如腳膝痛者,加川牛膝。如小便短澀,加澤瀉、豬苓。
加味五痹湯,治五臟痹證。
人參(或以山藥三錢代之),白芍(煨),茯苓,川芎,白朮,當歸(各錢半),五味子(十五粒),細辛,甘草(各五分),
姜一片,食遠服。如心痹,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如肝痹,加棗仁、柴胡。如腎痹,加獨活、肉桂、杜仲、牛膝、黃耆、蓽薢。如肺痹,加紫苑、半夏、杏仁、麻黃。如脾痹,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麯。以上加法,在人變通而已。
加味二妙散,治濕熱痹病,骨節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軟。
當歸,川牛膝,川蓽薢,防己,龜版(酥炙。各二錢),蒼朮(三錢),黃柏(二錢),
溫服。或加分量,醋煮麵糊為丸,湯下百丸。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虧損,風寒濕乘虛侵入,發為痹證。
人參,白朮,防風,黃耆(蜜炙),熟地,杜仲(各二錢),白芍,牛膝,羌活,附子(各一錢),肉桂,甘草(炙,各七分),川芎(錢半),當歸(錢半),生薑(一錢),
水煎服。此方標本悉治,可謂穩協。
備揀古來治痹至效至穩簡易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風寒濕痹,通身麻木或疼痛,用生川烏末四錢,苡仁末二錢,入米粥內再熬,下薑汁一匙,蜜三匙,日三服。○凡一切痛風,及男女多年難治者,用威靈仙研末,酒調服。得下利二次,即停藥,忌茶,以甘草湯代之。凡牛羊鵝雞俱忌。此味治痛風要藥也。○中濕,骨節痛,用白朮一兩,酒煎服。
○凡一切痹痛,宜用麻黃、烏藥、防風、羌活、秦艽、威靈仙、防己、獨活、松節之屬。因血虛、氣虛及寒濕等證,隨便加固本之藥為主。○薄桂味薄,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蒼朮,至痛處成功。威靈仙治上體痛風,漢防己治下體痛風,然虛弱人當以氣血藥兼之,方能運行。濕痰濁血,流注為病,在下焦惟烏附氣壯,可為引經,不可為主治。
○下焦濕痛,惟三妙散最效。(蒼朮三錢,黃柏二錢炒,川牛膝二錢,夜服。)○十指麻木,胃中有濕痰死血也。宜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蒼朮、白朮、紅花、桃仁、附子。○上身骨節盡痛,用防風,乃治風勝濕仙品。
白話文:
三十四、論痹證
溫服
益火散寒湯 (新),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寒邪侵襲體表,導致身體各處都感到劇烈疼痛,而且脈象呈現弦緊的人。
藥方組成:肉桂(7.5克),乾薑(炮製過的,3克),桂枝(2.4克),羌活(2.1克),蒼朮(3克),秦艽(6克),防風(3克),甘草(2.4克),陳皮(2.4克)。用生薑引藥。如果寒邪很嚴重,可以加附子。如果手臂疼痛很嚴重,可以加片子、薑黃、海桐皮。如果寒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可以加麻黃、白芍。
補土燥濕湯 (新),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濕邪侵襲體表,導致身體疼痛且感覺沉重,脈象呈現沉、細、澀的人。
藥方組成:炒過的山藥(9克),白朮,茯苓(各4.5克),炙甘草,羌活(2.4克),防風,秦艽,防己,蒼朮(各3克)。用生薑和紅棗引藥。如果屬於寒濕的情況,可以加肉桂,或者加附子。如果屬於濕熱的情況,可以加黃柏。如果腳和膝蓋疼痛,可以加川牛膝。如果小便短少不暢,可以加澤瀉、豬苓。
加味五痹湯,這個方子是治療五臟的痹證。
藥方組成:人參(或者用山藥9克代替),煨過的白芍,茯苓,川芎,白朮,當歸(各4.5克),五味子(15粒),細辛,甘草(各1.5克)。用生薑一片引藥,飯前服用。如果屬於心痹,可以加遠志、茯神、麥冬、犀角。如果屬於肝痹,可以加酸棗仁、柴胡。如果屬於腎痹,可以加獨活、肉桂、杜仲、牛膝、黃耆、萆薢。如果屬於肺痹,可以加紫苑、半夏、杏仁、麻黃。如果屬於脾痹,可以加厚朴、枳實、砂仁、神麴。以上加減藥物,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加味二妙散,這個方子是治療濕熱引起的痹病,表現為關節疼痛如火燒,或者麻木、無力。
藥方組成:當歸,川牛膝,川萆薢,防己,酥油炙過的龜版(各6克),蒼朮(9克),黃柏(6克)。
溫服。也可以增加藥量,將藥用醋煮過的麵糊做成藥丸,每次用湯送服一百顆。
大防風湯,這個方子是治療足三陰經虧虛,又被風寒濕邪侵入,導致發生的痹證。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防風,蜜炙黃耆,熟地,杜仲(各6克),白芍,牛膝,羌活,附子(各3克),肉桂,炙甘草(各2.1克),川芎(4.5克),當歸(4.5克),生薑(3克)。
用水煎服。這個方子標本兼治,可以說是穩妥有效。
下面列出一些過去治療痹證效果好、穩妥、簡便的方子,方便大家選用。
風寒濕痹,表現為全身麻木或疼痛,可以用生川烏末12克,薏苡仁末6克,加入米粥內再煮一下,加入薑汁一匙,蜂蜜三匙,每天服用三次。各種痛風,以及男女多年難治的痛風,可以用威靈仙研成粉末,用酒調服。如果服藥後腹瀉兩次就停止服藥,要忌茶,可以用甘草湯代替。凡是牛羊鵝雞肉都要忌口。威靈仙是治療痛風的重要藥物。中濕,骨節疼痛,可以用白朮30克,用酒煎服。
各種痹痛,都適合用麻黃、烏藥、防風、羌活、秦艽、威靈仙、防己、獨活、松節等藥物。如果因為血虛、氣虛以及寒濕等情況,要根據情況加強補益的藥物為主。桂枝味道比較淡,可以疏通手臂,和南星、蒼朮一起可以達到疼痛的部位,發揮藥效。威靈仙治療上身痛風,漢防己治療下身痛風,但是體質虛弱的人要配合補氣血的藥物,才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濕痰濁血,流注於身體各處導致疾病,在下焦部位只有烏頭和附子可以壯大陽氣,可以作為引經藥,但不能作為主要的治療藥物。
下焦濕痛,只有三妙散效果最好。(蒼朮9克,炒過的黃柏6克,川牛膝6克,晚上服用。)十指麻木,是胃裡有濕痰和死血的緣故。適合用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加蒼朮、白朮、紅花、桃仁、附子。上身關節都疼痛,用防風,是治療風邪、勝過濕邪的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