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4)
卷十一·雜證 (4)
1. 三十四、論痹證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而為痹。」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陰,不得通行而為痛。風氣勝者為行痹,以風行無定,走注歷節為痛,此陽邪也,治宜補血以散風,蓋血足而風自滅也。然散風藥中,而祛寒利濕之味,仍不可缺。寒氣勝者為痛痹,以血氣受寒則凝,留聚為痛,此陰邪也,治宜補火以散寒,蓋辛溫可以散寒也。然散寒藥中,而疏風燥濕之品,仍不可缺。
濕氣勝者為著痹,以血氣受濕則滯,而肢體沉重,麻木不仁,或痛在一起,此亦陰邪也,治宜補脾以燥濕,蓋土強可以勝濕也。而祛風解寒之味,仍不可缺。觀經「雜至」二字,言風寒濕三邪交受也。觀三「勝」字,言邪有偏重也。而互受其邪者即輕,亦宜兼治之。若欲辨其陰陽,陽證多熱,或見發熱頭痛等證,或得汗而解者,此即傷寒中風之屬也,宜於傷寒門、真中風門參閱治之。
如即受寒邢,而無發熱頭痛,又無變證,或有汗無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外無表證,此陰邪直入陰分。經曰:「邪入於陰,則痹是也。」然痹屬陰邪,故寒者多,而熱者少。縱有熱者,亦不過於三因之內,郁久而變熱,非另有熱痹一證也。大抵由真陰、真陽虧損,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痹,宜補真陰、扶元陽,使寒邪自去,不得概用治標之劑,再傷元氣。又宜知痛者可治,以正氣尚與邪氣爭也。
彼不痛者,止有邪而無正也,治亦無益,醫者其知之乎!此外如五臟六腑之痹,在七情飲食,固能致之,然必重感於邪,而內速臟氣,始合而為痹。此亦兼證耳,宜細察以兼治之可也。
五積散,治一切痹病初起,凡風寒濕中之,身痛骨節痛等證。
當歸,白芍(各一錢),蒼朮(一錢三分),陳皮,厚朴(姜炒),半夏,白芷,茯苓,枳殼(各一錢),乾薑(炮),桔梗,麻黃,肉桂,甘草(炙),人參(山藥可代),川芎(各八分)
生薑五分,蔥白三莖,溫服。
小續命湯,通治八風五痹,痿厥疼痛等證。
麻黃(去節),人參(無者,山藥炒五錢代之),黃芩,白芍,甘草(炙),川芎,防己,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各錢半),防風(二錢),附子(七分),
生薑四分,棗一枚,溫服。如骨節間有熱痛者,去附子,倍白芍。如骨節冷痛,加桂枝。如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倍白芍,入竹瀝一合。如臟寒下痢,去黃芩、防己,倍附子,加白朮。熱痢,去附子。腳弱,加牛膝。身痛,加秦艽。腰痛,加杜仲。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養血祛風湯(新),治風邪外中,歷節腫痛,脈浮澀者。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熟地(錢半。若血虛有熱者,改用生地),秦艽(錢半),防風,獨活(各一錢二分),羌活(一錢),桂枝(八分),陳皮(七分),松節(四錢),
白話文:
三十四、論痹證
經書上說:「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侵入人體而導致痹證。」痹,是指閉塞不通。因為血氣被邪氣阻塞,無法通行而產生疼痛。
風邪盛行則為行痹,由於風邪遊走不定,竄動關節而導致疼痛,這是陽邪,治療應當補益血液以散風,因為血液充足,風邪自然就會消失。但散風的藥物中,祛除寒濕的藥味仍然不可缺少。
寒邪盛行則為痛痹,因為血氣受寒則凝滯,停積而產生疼痛,這是陰邪,治療應當溫補腎陽以散寒,因為辛溫的藥物可以散寒。但散寒的藥物中,疏風燥濕的藥物仍然不可缺少。
濕邪盛行則為著痹,因為血氣受濕則停滯,導致肢體沉重、麻木、感覺遲鈍,或者伴有疼痛,這也是陰邪,治療應當健脾燥濕,因為脾土強健可以剋制濕邪。而祛風解寒的藥味仍然不可缺少。
經書中「雜至」二字,說明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侵犯人體;「三勝」二字,說明邪氣各有輕重。而同時受到多種邪氣侵犯的情況較輕,也應該兼顧治療。
如果要辨別陰陽,陽證多見發熱、頭痛等症狀,或者出汗而症狀減輕,這是傷寒中風的類型,應該參考傷寒門和真中風門的治療方法。
如果只是受寒邪侵犯,而沒有發熱頭痛,也沒有其他症狀變化,或者有汗或無汗,但筋骨疼痛如故,體表沒有表證,這是陰邪直接入侵陰分。經書上說:「邪氣侵入陰分,就會導致痹證。」因為痹證屬陰邪,所以寒證多見,熱證少見。即使有熱證,也不過是陰邪鬱久化熱,並不是另外一種熱痹證。
總的來說,痹證大多是由於真陰、真陽虧損,所以三種邪氣才能乘虛而入,導致痹證,治療應當補益真陰、扶助元陽,使寒邪自行消除,不能只用治標的藥物,以免再傷元氣。又應該知道,疼痛可以治療,因為正氣還在與邪氣抗爭。
那些不痛的痹證,只有邪氣而沒有正氣,治療也沒有益處,醫生應該明白這一點!此外,像五臟六腑的痹證,與七情(喜怒哀樂憂思恐)和飲食也有關,但必然是感受邪氣,同時損傷臟腑之氣,才會共同導致痹證。這也是兼證,應該仔細觀察,兼顧治療即可。
五積散,治療一切痹病初期,凡是風寒濕邪侵犯導致的身痛、骨節痛等症狀。
藥方組成:當歸、白芍(各一錢),蒼朮(一錢三分),陳皮、厚朴(姜炒)、半夏、白芷、茯苓、枳殼(各一錢),乾薑(炮)、桔梗、麻黃、肉桂、甘草(炙)、人參(山藥可代替)、川芎(各八分),生薑五分,蔥白三莖,溫服。
小續命湯,通治八風(八種風邪)五痹(五種痹證)、痿厥(肌肉萎縮)、疼痛等症狀。
藥方組成:麻黃(去節)、人參(沒有,可用山藥炒五錢代替)、黃芩、白芍、甘草(炙)、川芎、防己、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各錢半)、防風(二錢)、附子(七分),生薑四分,大棗一枚,溫服。如骨節間有熱痛者,去附子,倍加白芍。如骨節冷痛,加桂枝。如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倍加白芍,加竹瀝一合。如臟寒下痢,去黃芩、防己,倍加附子,加白朮。熱痢,去附子。腳弱,加牛膝。身痛,加秦艽。腰痛,加杜仲。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
養血祛風湯(新方),治療風邪外侵,關節腫痛,脈象浮澀者。
藥方組成: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熟地(錢半,若血虛有熱者,改用生地)、秦艽(錢半)、防風、獨活(各一錢二分)、羌活(一錢)、桂枝(八分)、陳皮(七分)、松節(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