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11)
卷之六·雜證 (11)
1. 四、論鼻證
(流濁涕為鼻淵,是腦受風熱。流清涕為鼻鼽,是腦受風寒,包熱在內。腦崩臭水為腦漏,是下虛上熱,亦腦內有蟲。鼻塞無聞,是陽明風熱。鼻生瘜肉,是陽明濕熱。鼻痛,是陽明風熱。)
肺開竅於鼻,陽明胃脈亦挾鼻上行。以竅言之,肺也;而以用言之,心也。然總之鼻症不一,非風寒外感,即陰虛火炎。治外感者,宜辛散;治內熱者,宜滋陰以降火。治法大綱,盡乎是矣。
川芎散,治外冒風寒,經絡壅塞,或頭痛,或鼻塞,宜解表也。
川芎,藁本,白芷,羌活,甘草(炙,各一錢),細辛(四分),蒼朮(錢半),
姜三片,蔥白三寸,熱服。如麻黃、紫蘇、荊芥之類,皆可。
神愈散,治風熱在肺,鼻流濁涕,窒塞不通。
細辛(四五分),白芷,防風,羌活,半夏,川芎,桔梗,陳皮,茯苓(各一錢),當歸(錢半),薄荷(四分),
姜引。
黃芩知母湯,治心肺火邪上炎,鼻塞流涕而熱者。
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花粉,川貝母,枯梗,甘草(各一錢),
食遠服。如大便燥,加大黃、竹葉。
蒼耳散,治鼻淵,常流濁涕,由太陽督促之火甚也。
蒼耳(炒,二錢半),白芷(一兩),辛荑仁,薄荷葉(各五錢),
上研細末,每服二錢,或蔥湯或茶清,食後調下。
清化飲,治濕熱上蒸,津汁溶溢而下,離經腐散,致涕臭者。
白芍,麥冬(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各二三錢),白蒺藜(三五錢),石斛(一錢),蒼耳(二三錢,炒)
如熱甚而渴,加石膏。
腦漏秘方,治鼻中時流臭水,俗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
用絲瓜藤近根三尺曬乾,燒存性,為細末,酒調服之,即愈。
黃白散,治鼻生瘜肉,阻塞氣道,謂之鼻齆。
雄黃,白礬,細辛,瓜蒂(炒。等分)
共為末,以雄犬膽汁和為丸,如棗核大,塞鼻。即細辛為末吹鼻亦效。
輕黃散,治鼻中瘜肉。
輕粉(二分),雄黃(一錢),麝香(一釐),杏仁(去皮,二分),
先研杏仁,次將余藥合研,於臥時用箸頭蘸米粒許,點瘜肉上,半月見效。
白礬散,治肺經風熱,鼻生酒皶。
白礬,硫黃,乳香(等分),用茄汁調敷。
又方:用硫黃、輕粉各一錢,杏仁五分共為末,以津唾調搽。
又方:以銅綠為末,晚時,切生薑蘸擦之。
備棟古來治鼻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鼻中生肉贅,極臭極痛,以白礬加硇砂少許吹上,化水而消。內服清濕熱之藥。○鼻塞,久不聞香臭者,用生蔥分作三段,早用蔥白,午用中段,晚用末段,搗塞鼻中,氣透自效。○鼻赤,用大黃、朴硝等分為末,津調塗之。○疳蟲食鼻,用五倍子燒存性,研末摻之。○風刺赤鼻,用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為末,夜唾津塗之。
白話文:
四、論鼻證
鼻涕混濁稱為鼻淵,是腦部受到風熱侵襲;鼻涕清澈稱為鼻鼽,是腦部受到風寒侵襲,且體內蘊藏熱邪;腦部流出臭水稱為腦漏,是下焦虛弱,上焦熱盛,也可能是腦內有蟲;鼻子不通氣,聞不到氣味,是陽明經的風熱;鼻子上長息肉,是陽明經的濕熱;鼻子疼痛,是陽明經的風熱。
肺經的氣血通達鼻竅,陽明胃經也循行於鼻部。從經絡的開竅來說,與肺經相關;從其功能來說,與心經相關。但總體而言,鼻部疾病症狀各不相同,不是風寒外感,就是陰虛火旺。治療外感者,應使用辛溫解表散寒的藥物;治療內熱者,應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這就是治療鼻病的大致方法。
川芎散:治療外感風寒,經絡阻塞,伴隨頭痛或鼻塞,具有解表功效。組成:川芎、藁本、白芷、羌活、炙甘草(各一錢)、細辛(四分)、蒼朮(一錢半)、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熱服。麻黃、紫蘇、荊芥等藥物也可使用。
神愈散:治療風熱侵犯肺經,鼻涕混濁,鼻塞不通。組成:細辛(四到五分)、白芷、防風、羌活、半夏、川芎、桔梗、陳皮、茯苓(各一錢)、當歸(一錢半)、薄荷(四分),生薑引。
黃芩知母湯:治療心肺火邪上炎,鼻塞流涕且伴有發熱。組成:黃芩、知母、桑白皮、杏仁、山梔、花粉、川貝母、枯梗、甘草(各一錢),飯後服用。若大便乾燥,可加入大黃、竹葉。
蒼耳散:治療鼻淵,經常流出濁涕,因太陽經和督脈的火邪過盛引起。組成:炒蒼耳子(二錢半)、白芷(一兩)、辛荑仁、薄荷葉(各五錢),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蔥湯或茶水送服,飯後服用。
清化飲:治療濕熱上蒸,津液外溢腐敗,導致鼻涕臭穢。組成:白芍、麥冬(各二錢)、丹皮、茯苓、黃芩、生地黃(各二到三錢)、白蒺藜(三到五錢)、石斛(一錢)、炒蒼耳子(二到三錢)。若發熱口渴,可加入石膏。
腦漏秘方:治療鼻中經常流出臭水,俗稱腦漏,可能是蟲蛀腦部引起。方法:取絲瓜藤靠近根部三尺長曬乾,燒成灰,研成細末,用酒送服,即可痊癒。
黃白散:治療鼻中生長息肉,阻塞鼻腔,稱為鼻齆。組成:雄黃、白礬、細辛、炒瓜蒂(等分),研成細末,用雄犬膽汁和成丸藥,如棗核大小,塞入鼻中。或將細辛研成細末,吹入鼻中,也有效。
輕黃散:治療鼻中息肉。組成:輕粉(二分)、雄黃(一錢)、麝香(一釐)、去皮杏仁(二分),先研磨杏仁,然後再與其他藥物研磨混合,睡覺前用筷子頭蘸取米粒大小的藥粉,點在息肉上,半個月即可見效。
白礬散:治療肺經風熱,鼻子上長酒齆。組成:白礬、硫黃、乳香(等分),用茄子汁調和後敷於患處。另有方劑:硫黃、輕粉(各一錢)、杏仁(五分),研成細末,用唾液調和後塗抹。另有方劑:用銅綠研成細末,晚上用生薑切片蘸取藥粉擦拭患處。
備註:以上是一些治療鼻部疾病的古方,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其他古方:
- 鼻中生肉贅,極臭極痛,可用白礬加硇砂少許吹入鼻中,使其化水而消。同時內服清熱利濕的藥物。
- 鼻塞,久聞不到香臭,可用生蔥分作三段,早上用蔥白,中午用蔥中段,晚上用蔥尾,搗碎塞入鼻中,氣通則自愈。
- 鼻孔發紅,可用大黃、朴硝等分研末,用唾液調和後塗抹。
- 疳蟲侵蝕鼻部,可用五倍子燒成灰,研末後敷於患處。
- 風邪侵襲導致鼻部發紅,可用大風子仁、木鱉子仁、輕粉、硫黃研末,晚上用唾液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