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九·兒科、瘡科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兒科、瘡科 (12)

1. 瘡科

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如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即六味丸加肉桂、五味。)觀此,即知百病用藥之法。

濟陰湯,治瘡毒初起,腫毒熱渴,脈滑數有力,症屬純陽者。

連翹(二錢),山梔(炒),黃芩(炒),黃連(炒),甘草(各一錢),白芍(錢半),丹皮(二錢),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如大便秘,加大黃。

抑陽散,外治前症屬純陽者。

花粉(三兩),薑黃,白芷,赤芍(各一兩),

共為末,茶調,厚敷患處。內外調治,則熱毒自解,瘀滯自散。

沖和湯,治瘡毒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潰非潰,脈洪數而無力,屬半陰陽者。此因元氣虛弱,失於補托所致。

人參(少者,用蜜炙黃耆三錢代之),陳皮,生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錢半),茯苓,川芎,皂角刺,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節(各一錢),

半水半酒煎服。

陰陽散,外治前症屬半陰半陽者。

紫荊皮(炒,五兩),獨活(炒,一兩),赤芍(炒),白芷,石菖蒲(各二兩),

共為末,蔥汁好酒調敷。內外夾治,則氣血自和,瘀滯自消。

回陽湯,治瘡毒微腫微痛,或色暗不痛,或堅硬不潰,脈雖洪大,按之微細軟弱,屬純陰者。此屬脾腎虛寒,或因藥虧損元氣所致。

人參,白朮,黃耆(各三錢),乾薑(炮),附子(制),甘草(炙),陳皮,當歸(各二錢),柴胡,升麻(各五分),

半酒半水煎服。如不應,倍加姜附。

抑陰散,外治前症屬純陰者。

草烏(二兩),南星(煨),赤芍(炒),白芷(各一兩),肉桂(五錢),

共為末,蔥湯調敷,熱酒亦可。內外共扶,則脾胃自健,陽氣自回也。

丹溪曰:敷貼之劑,應酬輕小熱症耳。若不辨其陰症、陽症而妄敷寒涼之藥,則迷塞腠理,凝滯氣血,毒反內攻,而肉反死矣。況元氣得寒則不健,瘀血得寒則不散,敗肉得寒則不潰,新肉得寒則不生,治者審焉。

凡瘡疽之痛不一,止之亦異。有因熱邪痛者,以涼藥止之;有因寒邪痛者,以熱劑止之。因風者除其風,因濕者導其濕。燥者潤之,塞者通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臨機應變,方為上醫。有謂乳沒可以止痛,究何益哉!

降癰散,治陽毒癰疽,焮腫切痛之甚者。煎劑功緩,用此外敷,散毒止痛立效。

薄荷葉,野菊花(連根葉,各一握),土貝母(半之),茅根(一握)

乾者為末,鮮者同貝母搗爛,外將茅根煎濃湯,乘熱調敷患處,仍留前湯頓熱,不時潤於藥上,但不用冷,約半日即換之。

又方:治疽毒堅頑深固,及結核痰滯等症。

腦荷(倍用),生南星,土貝母,朴硝(等分),石灰(風化者,倍用)

白話文:

如果拉肚子、腳冰冷,這是脾腎虛寒的表現,前面開的藥方要加上肉桂和附子。如果口渴、小便不順暢,這是腎虛導致的陰火旺盛,要用加減八味丸來治療(也就是六味丸加上肉桂和五味子)。從這裡可以看出,各種疾病的用藥原則都是一樣的。

濟陰湯,是用來治療瘡毒剛開始發作,腫脹發熱、口渴,脈搏滑數有力,屬於純陽體質的狀況。

藥方組成:連翹(八克),炒過的梔子,炒過的黃芩,炒過的黃連,甘草(各四克),白芍(六克),牡丹皮(八克),金銀花(十二克)。用水煎服。如果便秘,要加大黃。

抑陽散,是用來外敷治療前面說的屬於純陽體質的瘡毒。

藥方組成:花粉(一百一十克),薑黃,白芷,赤芍(各三十七克)。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茶水調和,厚厚地敷在患處。內服外敷一起治療,就能夠清除熱毒,消除瘀滯。

沖和湯,是用來治療瘡毒好像腫脹又不像腫脹,好像疼痛又不太痛,好像要潰爛又沒有潰爛的狀況,脈搏洪大卻無力,屬於半陰半陽的體質。這是因為元氣虛弱,沒有好好補養所造成的。

藥方組成:人參(如果沒有,可用蜜炙黃耆十二克代替),陳皮,生黃耆,白朮,當歸,白芷(各六克),茯苓,川芎,皂角刺,乳香,沒藥,金銀花,甘草節(各四克)。用水和酒各一半煎服。

陰陽散,是用來外敷治療前面說的屬於半陰半陽體質的瘡毒。

藥方組成:炒過的紫荊皮(一百八十五克),炒過的獨活(三十七克),炒過的赤芍,白芷,石菖蒲(各七十四克)。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蔥汁和好酒調和敷在患處。內服外敷一起治療,就能夠調和氣血,消除瘀滯。

回陽湯,是用來治療瘡毒微微腫脹微微疼痛,或者顏色暗淡不痛,或者堅硬不潰爛,脈搏雖然洪大,但按下去卻細小無力的狀況,屬於純陰體質。這是因為脾腎虛寒,或者因為用藥過度損耗元氣所造成的。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黃耆(各十二克),炮過的乾薑,制過的附子,炙甘草,陳皮,當歸(各八克),柴胡,升麻(各二克)。用水和酒各一半煎服。如果效果不好,就加倍使用乾薑和附子。

抑陰散,是用來外敷治療前面說的屬於純陰體質的瘡毒。

藥方組成:草烏(七十四克),煨過的南星,炒過的赤芍,白芷(各三十七克),肉桂(十八克)。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蔥湯調和敷在患處,也可以用熱酒調和。內服外敷一起治療,就能夠使脾胃強健,陽氣恢復。

丹溪說:外敷藥膏,只是用來應付輕微的發熱症狀而已。如果沒有分辨清楚是陰症還是陽症,就亂用寒涼的藥物,就會阻塞皮膚的毛孔,使氣血凝滯,反而使毒邪內攻,導致肌肉壞死。何況元氣遇到寒冷就會不振作,瘀血遇到寒冷就會不消散,壞死的肌肉遇到寒冷就無法潰爛,新生的肌肉遇到寒冷就無法生長。治療的人要仔細審慎。

凡是瘡疽的疼痛原因都不一樣,止痛的方法也不一樣。有因為熱邪引起的疼痛,要用涼性的藥物來止痛;有因為寒邪引起的疼痛,要用熱性的藥物來止痛。因為風邪引起的,要去除風邪;因為濕邪引起的,要疏導濕邪。乾燥的要滋潤它,阻塞的要疏通它,虛弱的要補益它,實證的要瀉泄它等等,要根據情況隨機應變,才能成為高明的醫生。有人說乳香和沒藥可以止痛,但實際上沒什麼用。

降癰散,是用來治療陽毒癰疽,紅腫熱痛非常嚴重的狀況。煎劑效果比較慢,用這個外敷,可以快速散毒止痛。

藥方組成:薄荷葉,野菊花(連根和葉子,各一把),土貝母(一半的量),茅根(一把)。乾燥的藥材磨成粉,新鮮的藥材和土貝母一起搗爛,另外用茅根煎濃湯,趁熱調和藥粉敷在患處,並將剩下的熱湯隨時潤濕藥敷,但不能用冷水,大約半天就換一次。

還有一個藥方:用來治療瘡毒堅硬頑固,深入肌膚,以及結核痰滯等症狀。

藥方組成:腦荷(加倍使用),生南星,土貝母,朴硝(等量),風化的石灰(加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