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8)
卷之七·雜證 (8)
1. 十五、論霍亂
霍亂之病,肚腹切痛,起於頃刻,或頭痛眩暈,憎寒壯熱等症。其由或外感濕熱寒暑,內傷飲食生冷,陽不升,陰不降,邪正相逆,揮霍撩亂,令人莫當。邪在上焦,胸痛先吐;邪在下焦,腹痛先瀉;邪在中焦,吐瀉交作。以脾虛則瀉,胃虛則吐。治法宜以定吐安胃為失,次以隨症止瀉為要。
此濕霍亂也,死者恆少。至於不吐不瀉,心腹劇痛,手足厥冷,一刻悶絕,此乾霍亂也,俗名絞腸痧,死者恆多。此際治以鹽湯探吐之法,(方法見後)則上吐下瀉,庶中通而可救也。然陽明一經,屬胃與大腸,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今既吐既下,血氣大損,津液頓亡,不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陰縮舌卷,為難治。經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
」此轉筋霍亂,正反折筋急之病,而河間、丹溪屬熱之言,其可信乎!又有謂此症為火者,以多見於夏秋之問。不知盛暑將殺,新涼初起,天人易氣,寒之由也或嗜生命,或貪清涼,喜好失宜,寒之動也;再用寒涼,必大誤矣!夫邪之易受,必脾本虛弱,而復吐瀉,則脾更虛,治宜補脾和胃為主。而其為補為和,又宜因症以為權宜,庶緩急輕重,乃無遺憾。
凡吐利不止,或口渴喜冷,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也,不可以其喜冷惡熱為熱症。當以理中湯,甚者加附子;不效,改用四逆湯,(方俱見傷寒厥陰症門。)並宜冷服。當知吐瀉後,實熱症甚少。
凡霍亂初起,有寒滯者,有火鬱者,不得吐瀉發越。此時概用生薑,誤者不少,宜細著神,恐痛甚,認症不的。
凡霍亂吐瀉方停,此時胃氣未清,邪氣未淨,凡一切飲食,寧使稍遲;若急與粥湯,則邪復聚,為害不小。
和胃湯(新),治霍亂初起,脹痛嘔吐,邪壅於上者,宜用此探吐。
陳皮(一錢),半夏(錢半),茯苓(二錢),甘草(一錢),蒼朮(二錢),烏藥,香附(各八分),厚朴(姜炒,一錢),蘇梗(七分),熱服。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
鹽湯吐法,治霍亂絞痛,不嘔不瀉,邪結中焦,不得發越者危。用鹽一撮,鍋內炒紅,用童便一碗淬入,熱服,自嘔自瀉;若不嘔,以指探喉取嘔,再服再嘔,以邪盡為度,中通無慮。待胃氣稍定,然後方可察其邪正虛突,或有無泄瀉、脹滯等症,因病調理,切不可妄用寒涼。
溫中散滯湯(新),治陰陽不和,吐瀉腹痛,須照後加減用。
陳皮(一錢),半夏(錢半),甘草(一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二分),厚朴(姜炒,一錢二分),紫蘇(一錢),木香(五分),蒼朮(一錢二分),砂仁(炒,研碎,六分),
溫服。如冬天寒甚無汗,加麻黃七分;有汗,加桂枝八分。如腹中有熱,或口渴拒按,大便赤熱等症,加黃芩二錢,或加山梔(炒黑)一錢。如夏月仿暑,加扁豆二錢,香薷八分,木瓜、滑石各一錢。如泄甚,而小便短赤者,加白朮錢半,川萆薢三四錢,澤瀉、木通各一錢,木香(煨用)三分。如氣滯之甚者,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
諸症既平,宜調補脾胃,或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之類。若大吐瀉後,氣血兩虛,宜八珠湯、十全大補湯之類。此際克伐藥勿用。
養榮舒筋湯(新),治乾霍亂,先用鹽湯吐法,自清升濁降,病已愈矣;然後當養血溫經,庶免血燥、經攣、陰縮之患。
當歸(二錢),陳皮(一錢),熟地(三錢),肉桂(一錢五分),木瓜(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厚朴(姜炒,八分),白朮(一錢二分),甘草(炙),茯苓(各一錢),
溫服。如血虛寒甚,加炒乾姜一錢。如小腹寒痛,加吳茱萸六分。如氣滯作痛,加木香、砂仁、烏藥之屬。
六和湯,治暑溫傷脾,或食生冷,客寒犯胃,致霍亂吐瀉。
半夏,甘草(炙),砂仁(各一錢),扁豆,木瓜(各二錢),赤茯苓(二錢),杏仁(十二粒),藿香(八分),木香(五分),厚朴(姜水炒,一錢),
若寒滯甚者,加吳茱萸、炮乾薑、肉桂之類。
竹葉石膏湯,治霍亂吐瀉後,火盛脈洪者;以陰亡,用甘涼以濟之也。
石膏(三五錢),竹葉(二十片),麥冬,半夏(各二錢),甘草(一錢五分),人參(少者,或以沙參、山藥重用代之),粳米(一撮),生薑五分引,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