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11)
卷之四·傷寒(下) (11)
1. 四十六、論傷寒勞復食復
勞力感寒一症,外則辛苦勞力,內則七情勞神。外勞則輕,若內外俱勞,則形神悉困,斯為甚矣。今人傷寒,率多類此。輕者和解,重者培本,治法詳前。倘但知攻邪,未有不誤人者矣。
食復者,由新瘥胃虛,食稍多則復。腹滿脈實,煩熱便結。輕則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神麯,重則大柴胡湯。(方見十四內。)
白話文:
在討論第四十六項,關於傷寒後因勞累或飲食不慎導致病情反覆的問題。當一個人在寒冷環境下過度勞動,或是精神上因情緒起伏而疲憊,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身體受寒。單純的體力勞累影響較小,但如果身心雙重疲憊,那麼身體和精神都會陷入極度的疲憊狀態,這種情況就非常嚴重了。現在的人得傷寒,大多屬於這種情況。病情輕微的可以調理,病情嚴重的則需從根本治療,具體的療法在前面已經詳細說明。如果只是一味地想排除病邪,那樣很容易誤診誤治。
所謂的食復,是指在剛康復、胃氣虛弱的時候,如果吃得太多,病情就會再次出現。會有腹部脹滿、脈搏強勁、煩躁發熱以及排便困難等症狀。病情輕微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山楂、麥芽、砂仁、神麯等草藥來治療;病情嚴重的,則需要用大柴胡湯。(相關的處方在第十四項中有介紹。)
2. 四十七、論傷寒虛證
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是寒熱之有虛也。其人本虛,故發汗而戰。耳聾者,陽氣虛也。面赤戴陽者,陰不足也。無陽不能作汗,必身冷而脈遲也。脈數為熱,當消食。如食而吐者,胃中虛冷也。虛則鄭聲,言語亂而氣息微也。身倦惡寒而利,冷極而為厥逆也。頭痛嘔吐宜溫,以頭痛之有屬陰也。
自利發熱汗出者,有陰無陽也。便溏者,以裡虛而寒在下也。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以胃中虛冷也。自利不渴者,以臟之無火也。邪中於陰者,必生內慄也。汗多而心下悸者,亡其陽也。發汗病不解,而反惡寒者,虛也。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其陽也。
白話文:
[四十七、討論傷寒中的虛證問題]
如果體內的陽氣微弱,就會感到寒冷;若陰氣衰弱,則會發燒,這說明瞭寒熱反應中也有虛弱的情況。如果病人本來就體質虛弱,那麼在發汗後可能會出現戰慄的現象。耳朵聽力下降,這是因為陽氣不足。臉色潮紅但整體氣色不佳,顯示陰氣不足。缺乏陽氣,身體無法製造汗水,必然會感到身體冰冷且脈搏緩慢。脈搏加速通常代表有熱症,應當消食。如果進食後立即嘔吐,這可能是胃部虛弱和冷感的表現。虛弱會導致聲音嘶啞,說話混亂且氣息微弱。身體疲倦畏寒並伴有腹瀉,極度寒冷可能導致四肢厥冷。頭痛伴隨嘔吐,應採用溫補療法,因為頭痛可能由陰寒引起。
自行腹瀉同時伴有發熱和出汗,顯示體內只有陰而沒有陽。大便稀薄,是因為內部虛弱且下焦有寒。陽明病患者如果無法進食,清除體內熱毒會導致打嗝,這是由於胃部虛弱和冷感。自行腹瀉但不口渴,這表示內臟缺乏火氣。邪氣侵入陰分,必定會產生內心恐懼感。大量出汗且感到心慌,這是因為陽氣流失。發汗後病情未見好轉反而更怕冷,這是虛弱的表現。脈象陰陽都緊繃,反而出汗,這也是陽氣流失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