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傷寒(下) (10)

1. 四十二、論傷寒撮空證

(即循衣摸床也。)

此症直視譫語,脈弦者生,澀者死。小便利者可治,以其膀胱化氣,腎水猶未涸也。原由肝熱乘肺,元氣衰微,極虛之症。不論何病,但以參、耆大劑或八珍之屬補之,間有活者。若大便秘結,譫語脈實者,此為實熱,宜承氣等湯下之。(方見十四內。)

白話文:

在這種病症中,患者會出現直視、譫語的狀況,如果脈象呈弦狀則有生存的機會,若是脈象澀則預示死亡。如果小便仍能順利排出,那麼病情仍有治療的可能,因為這表示膀胱仍能正常運作,腎臟功能尚未完全衰竭。病因主要是由於肝臟過熱影響到肺部,導致元氣衰弱,是極度虛弱的病症。

無論面對任何疾病,只要使用人參、黃耆等大劑量補藥,或是八珍湯一類的補方,偶爾也能挽救生命。但如果併發大便乾結、譫語且脈象強實的情況,這顯示的是實質的高熱,應使用承氣湯等方劑來通便解熱。(相關方劑詳見第十四條。)

2. 四十三、論傷寒發喘

喘之為症,因肺氣上逆而然。如未汗而喘,是邪在表,宜療以解肌。痰壅腹滿而喘,療以盪滌。停飲而喘,療以散水。至若直視、煩滿、氣粗、身汗如油,此壞症也。

麻桂各半湯,治寒邪在表,發熱惡寒氣喘,以及一切感冒。

麻黃(七八分),桂枝(一錢),白芍,甘草(各一錢),杏仁(十一粒,去皮尖)

姜引。或加蘇子、陳皮各八分。

枳桔二陳湯,治痰壅氣喘。

枳殼(錢半),桔梗(二錢),半夏(二錢),茯苓(錢半),甘草(一錢),陳皮(去白,錢半),杏仁(十五粒),蘇子(炒研,八分),生薑(六分),

如咳,加麻黃五、六分。

半夏茯苓湯,治傷寒飲水過多,停滯胸隔,心下痞滿氣喘。

半夏(三錢),茯苓(四錢),生薑(二錢),

水煎服。即用下方亦可。

五苓散,治症同前,或小水不利。

白朮(一錢),豬苓(錢半),茯苓(二錢),澤瀉(一錢),肉桂(五分),車前子(一錢),

水煎服。或加蘇子八分;不效,加甘遂五分;勿加甘草,以相反也。

白話文:

[四十三、討論感冒引發的呼吸急促]

呼吸急促這症狀,通常是因為肺部的氣流向上反逆造成的。如果還沒出汗就開始喘,這表示病毒還在體表,應該用解除肌肉緊繃的方式來治療。若是因為痰多導致腹部脹滿而喘,則應以清除體內垃圾的方式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身體裡積存太多水分而喘,則應以排除多餘水分的方式來治療。至於如果眼睛直瞪、煩躁不安、呼吸粗重、全身像被油覆蓋般出汗,這些都是病情惡化的徵兆。

「麻桂各半湯」,用於治療由寒冷病毒在體表引發的發燒、畏寒及呼吸急促,以及所有一般的感冒症狀。

所需藥材:麻黃(七八分)、桂枝(一錢)、白芍、甘草(各一錢)、杏仁(十一粒,去皮尖)。用薑作為引子。或者可以再加蘇子、陳皮各八分。

「枳桔二陳湯」,用於治療因痰多導致的呼吸困難。

所需藥材:枳殼(錢半)、桔梗(二錢)、半夏(二錢)、茯苓(錢半)、甘草(一錢)、陳皮(去白,錢半)、杏仁(十五粒)、蘇子(炒研,八分)、生薑(六分)。如果咳嗽,可以再加麻黃五、六分。

「半夏茯苓湯」,用於治療感冒時喝水過多,導致水分在胸口和胃部積聚,引起胸口悶脹及呼吸急促。

所需藥材:半夏(三錢)、茯苓(四錢)、生薑(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使用下面的處方。

「五苓散」,用於治療上述同樣的症狀,或是小便不順。

所需藥材:白朮(一錢)、豬苓(錢半)、茯苓(二錢)、澤瀉(一錢)、肉桂(五分)、車前子(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或者可以再加蘇子八分;如果無效,可以再加甘遂五分;但不要加甘草,因為它會與其他藥材產生相斥作用。

3. 四十四、論傷寒腹滿

客邪入胃,即生脹滿。但有虛、實、寒、熱之辨。若是陽證,必咽乾煩熱,脈實有力,宜清宜攻。若是陰邪,必吐食畏寒,自利肢冷,脈虛無力,宜溫宜補。

清泉湯(新),治陽證實熱,脈洪腹滿。

生石膏(三五錢,研),知母(錢半),陳皮(去白),厚朴(姜炒),枳殼(各錢半),大腹皮(二錢,洗淨),黃芩(錢半),

水煎服。如便結,加大黃二錢以攻之。

暖胃湯(新),治陰寒虛滿,脈弱便瀉。

白芍(錢二分),乾薑(炮,二三錢),丹參(三錢),厚朴(姜炒,一錢),木香(三分),香附(醋炒,六分),吳茱萸(制,錢半),生薑(一錢),

水煎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如食因寒滯,加神麯一錢,麥芽一錢,俱炒用。如大便不流動,加當歸二、三錢。

白話文:

[四十四、討論感冒引發的腹部脹滿]

外來的病邪進入胃部,就會產生脹氣與飽脹感。然而,這之中存在著虛弱、實證、寒性、熱性的區別。如果是屬於陽證的情況,一定會感到咽喉乾燥、煩躁和身體熱感,脈搏強而有力,應採用清熱或攻下的治療方法。如果是陰邪導致,則會有嘔吐、畏寒、自行腹瀉、四肢冰冷等症狀,脈象虛弱無力,應該使用溫熱和補養的方法。

清泉湯(新方),用於治療屬於陽證的高熱,脈象大且腹部脹滿。

藥材包含:生石膏(三至五錢,研磨)、知母(一錢半)、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厚朴(薑炒)、枳殼(各一錢半)、大腹皮(二錢,洗淨)、黃芩(一錢半)。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出現便祕,可加入大黃二錢進行攻下。

暖胃湯(新方),用於治療陰寒導致的虛弱及腹部脹滿,脈象微弱且伴有腹瀉。

藥材包括:白芍(二錢二分)、乾薑(炮製,二至三錢)、丹參(三錢)、厚朴(薑炒,一錢)、木香(三分)、香附(醋炒,六分)、吳茱萸(處理過,一錢半)、生薑(一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寒象嚴重,可增加附子一至二錢。如果是因為寒冷導致的食物滯留,可以加入神麯一錢、麥芽一錢,兩者皆需炒過。如果大便不暢,可加入當歸二至三錢。

4. 四十五、論傷寒變溫病暑病

冬時寒毒內藏,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暑病。仲景曰:發熱不惡寒而渴者,溫病也。暑病則尤甚矣,即熱病也。此與夏月中暑者不同,義詳暑症門。二病宜從清涼,固其然也,然必表裡俱有熱症,方可治用清涼。若值四時寒邪感冒未解,雖外熱如火,而內無熱病可據者,不得執以為熱,而概用涼藥。須察症察脈,則見理精矣。

白話文:

在冬天,人體可能藏有寒毒,等到春天來臨,這寒毒可能會引發溫病;如果到了夏天,則可能會變成暑病。張仲景曾經說過,如果發燒但不畏寒反而口渴,那就是溫病了。暑病的情況則更為嚴重,實際上就是熱病。這裡所講的暑病和夏天因高溫中暑是不一樣的,詳細解釋請參閱暑症的專門章節。

這兩種疾病在治療上通常會採用清熱降火的方法,這是對的。但是,這種方法只適用於病人同時有內外熱症的情況下。如果是在四季中的某一季因為寒氣侵襲而感冒,即使外表看起來像著了火似的發燒,但身體內部並沒有顯示出熱病的症狀,我們就不能單純地認為這是熱病,然後就亂用冷性藥物。必須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和脈象,這樣才能更精確地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