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6)
卷之七·雜證 (6)
1. 十二、論眩暈
眩者,目黑也;暈者,頭旋也。河間以風治,丹溪以痰治。何《內經》但曰上氣不足,頭為之傾,目為之眩;曰上虛則眩;曰督脈虛則頭重高搖之;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眩目。何無一言及風與痰也?原其所由,多在年老精衰,體弱病後,或勞倦日久,心思過度之候而然,宜以補虛為主,而兼治其標可也。
但眩暈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陽虛也,宜補其氣,如四君子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下虛者,陰中之陽虛也,宜補其精,如八味地黃湯、右歸飲之類是」。或有兼痰兼火等症者,必有形色脈息可驗,方可兼用,不得先執偏見,而妄用消散以鏟削元氣也。
白話文:
眩,指的是眼睛視覺模糊或失去焦點;暈,指的是頭部有旋轉感或不穩定感。河間派認為眩暈是由風邪所導致,丹溪派則認為是由痰阻所引起。然而,《內經》僅提到「上氣不足,頭為之傾,目為之眩」、「上虛則眩」、「督脈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而眩目」等,卻未提及風與痰的因素。究其原因,大多發生於年老體衰、身體虛弱或病後,或是長期勞累、心神過度疲憊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應以補養虛弱的身體為主,同時針對現狀進行治療。
即使眩暈主要是由上部的虛弱引起,也不能完全忽視下部的情況。上部的虛弱是指陽氣中的陽氣不足,應當補充氣血,可以使用如四君子湯、歸脾湯、補中益氣湯等藥物;下部的虛弱是指陰液中的陽氣不足,應當補充精氣,可以使用如八味地黃湯、右歸飲等藥物。如果有痰、火等其他症狀的,必須通過形色脈息的觀察才能確定是否需要一併治療,不可因先入為主觀意見而胡亂使用消散藥物,損傷元氣。
凡眩暈有大小之異,如氣稟薄弱,用心用力之後,或頭眩眼黑、倏傾而止者有之。至於中年之外,多見眩僕卒倒等症,人多以為中風、中痰,而妄用剪風化痰之藥,不大誤乎!蓋忽暈而忽轉者,以氣血之未敗也;卒倒而久不轉者,以根本之已虧也。此際急用氣血兩補之劑方可,如十全大補湯之類。
凡邪氣在上,多為頭痛,故經曰上實也。至於眩暈之病,經曰上虛。或為頭重,或轉旋不可以動,而人亦為實者,以頭重也。不知頭本不重,而惟陽虛乃覺重耳。可不知所以補乎!
凡眩暈一症,虛者十居八九,而兼痰兼火者,不過一二耳。治者宜知。
白話文:
第一段
凡是眩暈,有輕重之分。比如體質虛弱的人,在用腦過度或用力過後,可能會出現頭昏眼花、突然昏倒,但很快就能恢復。至於中年以後的人,則更容易出現眩暈、突然昏倒等症狀,有些人誤以為是中風或中痰,就亂用祛風化痰的藥物,這不是大錯嗎?其實,突然昏倒但很快能恢復的,是因為氣血還沒有衰敗;而昏倒很久不能恢復的,是因為根本已經虧損了。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立即使用補氣血的藥物,比如十全大補湯之類。
第二段
邪氣入侵上半身,大多會導致頭痛,所以《內經》說「上實」。而眩暈這種病症,《內經》則稱之為「上虛」。有些人會覺得頭重,或者頭昏腦脹無法活動,也誤以為是實證,因為頭重嘛!殊不知,頭本來就不重,只是陽氣不足才會覺得頭重。難道不知道要怎麼補嗎?
第三段
凡是眩暈這種病症,十之八九都是虛證,而兼有痰火者,不過一兩成而已。治療者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益氣補腎湯,治氣虛眩暈。
人參(一錢),黃耆(蜜炒,錢半,無參者宜加倍),茯苓(一錢),白朮(二錢),淮山藥(二錢),棗皮(錢半),甘草(炙,五分),紅棗二枚,食遠服。
苓桂朮甘湯,治虛痰眩暈。
茯苓(四錢),桂枝(錢半),白朮(三錢),甘草(錢半),
白話文:
益氣補腎湯用於治療氣虛導致的頭昏眼花,藥方包含人參、黃芪、茯苓、白朮、山藥、棗皮、甘草和紅棗,食後服用。苓桂朮甘湯用於治療虛痰導致的頭昏眼花,藥方包含茯苓、桂枝、白朮和甘草。
溫服。或加南星、半夏、天麻。
朮附湯,治中氣虛寒,厥冷口噤,痰盛脈弱,頭眩頭重等症。
白朮(三錢),炙草(錢半),附子(二錢),
薑棗引。
補中益氣湯,右歸飲(見寒熱門),歸脾湯(見脾胃門),八味地黃湯(見燥症),十全大補湯(見傷寒論補條)
白話文:
溫服,也可以加入南星、半夏、天麻。朮附湯用於治療中氣虛寒、四肢厥冷、口不能言、痰多脈弱、頭昏頭重等症狀。藥方如下:白朮三錢,炙草一錢半,附子二錢,以生薑、紅棗煎服。另外,補中益氣湯、右歸飲、歸脾湯、八味地黃湯、十全大補湯也可以用於治療相關病症。
2. 十三、論不寐
《靈樞》曰:「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是寐本乎陰,神為主也,神安則寐。而神之所以不安者,有實有虛。實者,邪氣之擾亂也,如外有風、寒、暑、濕之邪,內有痰、火、水、氣、忿怒之邪,去其邪而神自安。此屬有餘之症,治之恆易。彼無邪而不寐者,由於心、腎二經之虧虛也。
蓋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歸腎,心虛則無血以養心,自神不守舍,而不能歸藏於腎,故不寐;腎虛則不能藏納心神於中,故寐不能沉,並不能久。是以少年腎足,則易睡而長;老年陰衰,則難睡而短。且腎水既虧,相火自熾,以致神魂散越,睡眠不寧,似乎痰火有餘之症,不得用寒涼以激之,當補真水以配之,則火息而寐自安矣。
白話文:
因此,少年腎氣充足,容易入睡且睡眠時間長;老年陰氣衰弱,則難以入睡且睡眠時間短。而且腎水虧損,相火旺盛,導致神魂散亂,睡眠不安寧,看似痰火有餘之症,不能用寒涼刺激,應該補益真水來平衡,這樣火氣就會熄滅,睡眠自然安穩。
凡有外邪內邪,必有脈與症可驗。邪屬風寒,散之,如麻、桂、蘇、葛之類;邪屬火熱,涼之,如竹葉、石膏、芩、蓮之類;邪屬痰飲,化之,如溫膽湯、導痰湯之類;邪屬飲食,消之;氣滯,行之;水濕,利之。此大概也,仍當於各門求法治之。至於心腎虧虛,須知調補。
導痰湯,治一切痰涎壅塞,胸膈痞滿不通,日夜不寐等症。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枳殼(各二錢),
白話文:
身體出現外在或內在的病邪,一定會有脈象和症狀可以觀察。若是風寒邪氣,就用辛溫散寒的藥物,例如麻黃、桂枝、蘇葉、葛根等;若是火熱邪氣,就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竹葉、石膏、黃芩、蓮子等;若是痰飲邪氣,就用化痰的藥物,例如溫膽湯、導痰湯等;若是飲食積滯,就用消食的藥物;若是氣機阻滯,就用行氣的藥物;若是水濕停滯,就用利水的藥物。這些只是一般性的原則,具體治療方法還需要根據不同的病症尋找相應的療法。至於心腎虛弱的情況,則需要滋補調養。
導痰湯主要用來治療各種痰涎阻塞,胸膈脹滿不通,日夜難眠等症狀。
藥方: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南星、枳殼(各二錢)。
姜引。
溫膽湯,治氣鬱生涎,夢寐不寧,心虛膽怯諸症。
陳皮(錢半),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各一錢),
薑棗引。或加南星、棗仁各錢半,或加志肉一錢。
棗仁地黃湯,治心虛少血,煩躁不寐。
棗仁(一兩),熟地(五錢),米二合煮粥食之。
橘紅石斛湯,治胃不和則臥不安。
橘紅(二錢),甘草(錢半),石斛(二三錢),茯苓(錢半),神麯(炒),山楂(各一錢),半夏(一錢八分),
白話文:
溫膽湯用於治療氣鬱導致的痰多、睡不安穩、心慌膽怯等症狀,成分包括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實、竹茹,用薑棗引服。可以根據情況加南星、棗仁或志肉。棗仁地黃湯用於治療心虛血少、煩躁失眠,由棗仁、熟地和米煮粥食用。橘紅石斛湯用於治療胃不和導致的睡不安穩,由橘紅、甘草、石斛、茯苓、炒神麯、山楂、半夏組成。
如胃熱口渴,加石膏、花粉。
秫米半夏湯,治胃不和,久不寐者,神效。
秫米(一升),半夏(半升)
用千里長流水八升,揚之(以筒入水高揚而下)萬遍,取清者五升,煮二味至升半,去渣飲汁,日三服。其新病者,覆杯即臥,久病者三日自已。
遠志湯,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後虛煩。
遠志(去心),黃耆(蜜炙),當歸,麥冬,石斛,棗仁(炒。各一錢二分),茯神(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如果胃熱導致口渴,可以加入石膏和花粉進行調理。
「秫米半夏湯」,用於治療胃部不適,長期失眠的人,效果非常顯著。
所需材料:秫米(大約一杯),半夏(大約半杯)
使用方法:將八杯千里長流水揚起千遍,取出清潔部分的五杯,與秫米和半夏一起煮沸,直至剩下大約一半的水量,然後去掉渣滓,每天服用三次。對於新發的疾病,只需覆蓋一杯即可入睡;對於長期的疾病,則需要三天時間自行恢復。
「遠志湯」,適用於心虛引致的煩熱,晚上睡覺不安穩,或者病後產生的虛熱。
所需材料:遠志(去心),黃耆(蜜炙),當歸,麥冬,石斛,棗仁(炒),茯神(各約30克),甘草(炙,約15克)
水煎服。如煩甚者,加竹葉,或再加知母。
歸脾湯,治過思傷脾,怔忡不寐,或倦臥少食,大便不調。
人參(少者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白朮,元肉,棗仁,蜜耆(各錢半),志肉(八分),當歸(一錢三分),廣木香(三分),甘草(炙,七分),
姜水煎服。
生棗仁湯,治膽熱多睡。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服用。如果心煩嚴重,可以加入竹葉,或再加知母。歸脾湯用於治療因過度思慮傷脾,導致心神不安、失眠、容易疲倦嗜睡、食慾不振、大便不調的症狀。藥方包括人參(體弱者可用山藥三錢炒黃代替)、白朮、元肉、棗仁、蜜耆、志肉、當歸、木香、甘草(炙,七分),用生薑水煎煮服用。生棗仁湯用於治療膽熱多睡的症狀。
棗仁生為末,茶清調服,日三錢。
熟棗仁湯,治膽虛不眠。
棗仁炒為末,竹葉湯調服,日三錢。
心腎交補丸(新),治心腎兩虛,神思恍惚,夢遺膝軟,夜臥不寧。
熟地(八兩),棗皮(四兩),淮藥(四兩),茯苓(三兩),棗仁(炒,三兩),杜仲(鹽炒,三兩),北五味(兩半),當歸(三兩),遠志(二兩),
煉蜜為丸,淡鹽水送下。如右尺脈弱,陰中無陽,加肉桂二三兩。如精血乾涸,加枸杞四兩。凡心虛有火,燈心草煎服。心肺熱,用麥冬。膽虛心煩,用棗仁炒,研末,竹葉湯下。如茯神、知母、丹皮,俱可擇用。
白話文:
配方
熟地黃(八兩),棗皮(四兩),淮山藥(四兩),茯苓(三兩),棗仁(炒製,三兩),杜仲(鹽炒,三兩),北五味子(半兩),當歸(三兩),遠志(二兩)。
製法
以上藥材混合,用煉蜜製成丸劑,用淡鹽水送服。
加減
- 若患者右尺脈微弱,陰虛無陽,可加入肉桂二三兩。
- 若患者精血乾涸,可加入枸杞四兩。
- 若患者心虛有火,可煎服燈心草。
- 若患者心肺熱,可使用麥冬。
- 若患者膽虛心煩,可使用炒製的棗仁研磨成粉末,用竹葉湯服用。
- 若患者需要,也可根據情況選擇使用茯神、知母、丹皮等藥材。
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不足,以補養為主。或有痰火,少佐清痰降火之藥治之,不得過為克伐。
白話文:
當病人和產後女性無法入睡時,這都是因為血液和氣力虛弱,而且心臟和脾胃功能不夠強大,應該以滋補身體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有些情況是因為痰火引起的,可以稍微使用一些清除痰火、降低熱度的藥物來治療,但不能太過於猛烈地進行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