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3)
卷之七·雜證 (3)
1. 八、論咽喉
(咽痛是君火,有寒包熱。○喉痹是相火,有嗌疽,俗名走馬喉痹,殺人最急,惟針破之,最為速效,次則用火。)
經曰:」一陰一陽相結,謂之喉痹。」少陰,君火也;少陽,相火也。夫火何以動?以有內外之因,故火引痰上,而痰熱燔灼,壅塞咽喉之間。其症不一,腫於兩旁者為雙蛾,腫於一邊者為單蛾;圓突如珠,乃癰癤之類,宜刺出其血而愈。若纏喉風,則滿片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
然火有虛實之分,其因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為風木之臟,固易生火;以口腹辛熱而起者,多屬陽明,以胃氣直透咽喉,故又惟陽明之火為最盛。脈實症實,宜以火治。至於少陰,其脈絡於橫骨,終於會厭,(會厭者,掩其氣喉,令水穀能進食喉而不錯。)繫於舌本。
凡陰火衝上,多為喉痹。(痹,即纏喉風也。)然亦有虛實之異:若是實火,症與脈皆實,亦易知也;設色欲過度,以致真陰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也,非壯水不可,六味地黃湯主之。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症也,非溫補命門不可,八味地黃湯主之。必須遵《內經》從治之法,切不可用寒涼以促其危耳。
通天達地散,治諸喉痹腫痛。
連翹,防風,貝母,荊芥,元參,白芥子,天花粉,枳殼,甘草,赤芍,桔梗,黃芩,牛蒡子,射干(等分),
加燈心水煎服,外用木鱉子磨醋,噙喉中,引去其痰,不可嚥下;太酸,少摻清水亦可;隨服煎藥,後用吹藥。
七寶散,吹一切喉痹。
姜蠶(直者,十個),硼砂,雄黃,明礬(各一錢),全蠍(十個,頭角全者,去毒),牙皂(一挺,去皮弦),膽礬(五分),
為細末,用竹管吹之。
金鑰匙,治風熱喉痹。
月石(五錢),牙硝(兩半),姜蠶(一錢五分),冰片(三分),雄黃(二錢),
共研細末吹之,立愈。
雄黃解毒丸,治急喉風,雙蛾腫痛,湯藥難下,垂危時方用。
雄黃,鬱金(各一兩),巴霜(十四粒),
研末,醋糊丸,綠豆大,凡口噤者用三粒,淡醋磨化,以物開其口灌之,下咽即活。
普濟消毒飲,治疫喉傳染,並治大頭瘟。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元參,甘草,桔梗,柴胡(各二錢),薄荷葉,鼠黏子,板籃根,連翹,馬屁勃(各一錢),白姜蠶(炒),升麻(各七分),
共研細末,半用薑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此東坦之天方也。
加味甘桔湯(新),治喉腫痛。寒、熱、虛、實,照後加減,平穩有效。
甘草(錢半),桔梗(錢半),元參(一錢),赤芍,生地,防風(各一錢),荊芥(七分),薄荷(七分),山豆根,連翹,黃芩(各一錢),北細辛(三分),羌活(六分),獨活(七分),白芷(八分),
白話文:
八、論咽喉
咽喉疼痛是因心火亢盛,常伴有寒邪阻遏心火,形成寒包熱的現象。喉痹則是因相火(命門之火)亢盛引起,會出現嗌疽(咽喉腫痛),俗稱走馬喉痹,病情危急,迅速致死。治療上,針刺是最快最有效的辦法,其次是使用火療法。
經書記載:「一陰一陽之氣相結而成喉痹。」少陰屬心火,少陽屬相火。火邪之所以發動,是因為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火邪引動痰液上逆,痰熱交蒸灼傷咽喉,造成阻塞。症狀表現不一,腫脹在兩側者稱為雙蛾,腫脹在一側者稱為單蛾;如果腫塊圓突如珠,則屬於癰疽一類,應當用針刺放血治療。如果是纏喉風,則咽喉會紅腫一片,大多不會化膿,也不必放血,只要讓火邪下降,腫脹就會自行消退。
然而,火邪又有虛實之分。因情志鬱怒而引起的火邪,多屬少陽或厥陰,屬於肝膽之火,容易生發;因飲食辛辣燥熱而引起的火邪,多屬陽明,因胃氣上逆直衝咽喉,故陽明之火最盛。脈象實證也實,應當用辛溫之法治療。至於少陰心火,其經絡循行至橫骨,最終止於會厭(會厭是喉嚨蓋,可以防止食物進入氣管),並與舌根相連。
凡是陰火上逆,大多會導致喉痹(痹,即纏喉風)。但虛實不同:實火表現為症狀和脈象都實證,容易判斷;如果因房事過度,導致真陰虧損,這是腎陰虛火,必須滋補腎陰,六味地黃湯是首選。還有一種情況是下焦虛火上逆,這是沒有根基的虛火,是腎陽不足的表現,必須溫補腎陽,八味地黃湯是首選。必須遵循《內經》的治療方法,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通天達地散,治療各種喉痹腫痛。組成藥物如下:連翹、防風、貝母、荊芥、元參、白芥子、天花粉、枳殼、甘草、赤芍、桔梗、黃芩、牛蒡子、射干(等分),加燈心草水煎服。外用木鱉子磨醋,含於喉中,引出痰液,不可吞咽;太酸可以加少量清水稀釋;服用煎藥後再用藥物吹喉。
七寶散,吹治一切喉痹。組成藥物如下:姜蠶(直的,十個)、硼砂、雄黃、明礬(各一錢)、全蠍(十個,頭角完整者,去毒)、牙皂(一根,去皮弦)、膽礬(五分),研成細末,用竹管吹入喉中。
金鑰匙,治療風熱喉痹。組成藥物如下:月石(五錢)、牙硝(半兩)、姜蠶(一錢五分)、冰片(三分)、雄黃(二錢),研成細末吹入喉中,療效迅速。
雄黃解毒丸,治療急喉風、雙蛾腫痛,以及湯藥難以服下,病情危急時的方劑。組成藥物如下:雄黃、鬱金(各一兩)、巴霜(十四粒),研成細末,用醋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如果患者口噤不能張開,用三粒藥丸,用淡醋磨化,用工具撬開患者的嘴巴灌服,服下即可見效。
普濟消毒飲,治療疫喉傳染病,以及大頭瘟。組成藥物如下: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五錢)、人參(三錢)、橘紅、元參、甘草、桔梗、柴胡(各二錢)、薄荷葉、鼠黏子、板藍根、連翹、馬勃(各一錢)、白姜蠶(炒)、升麻(各七分),研成細末,一半用薑湯調服,時時服用;一半用蜂蜜做成丸藥含服,服完藥即可痊癒。此方出自東坦。
加味甘桔湯(新方),治療喉嚨腫痛。寒、熱、虛、實證均可根據後文加減,療效平穩。組成藥物如下:甘草(半錢)、桔梗(半錢)、元參(一錢)、赤芍、生地、防風(各一錢)、荊芥(七分)、薄荷(七分)、山豆根、連翹、黃芩(各一錢)、北細辛(三分)、羌活(六分)、獨活(七分)、白芷(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