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二·治法精要 (8)
卷之二·治法精要 (8)
1. 九、用藥之法
經曰:「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寒因熱用,熱因寒用,用熱遠熱,用寒遠寒」,不無義理,宜明析之。脾虛作脹,治以參朮。脾得補而能運化,則脹自消,所謂塞因塞用也。傷寒挾熱下利,中有燥屎,用承氣湯下之乃安,所謂通因通用也。寒因熱用者,藥本寒也,而反佐之以熱藥一二味,或寒藥熱服;熱因寒用者,藥本熱也,而反佐之以寒藥一二味,或熱藥冷服,俾無拒格之患。所謂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
用熱遠熱,用寒遠寒者,如寒病宜投熱藥,熱病宜投寒藥,僅使中病即止,勿過用焉。過用則反為藥傷矣。如前諸法,前賢既已指示,後人宜為會悟。
白話文:
[九、用藥的方法]
古籍有言:「堵塞的情況用堵塞的方式治療,通暢的情況用通暢的方式治療,寒症用熱的方式治療,熱症用寒的方式治療,在熱天避免使用過於熱性的藥物,在寒天避免使用過於寒性的藥物」,這些說法都有其道理,我們應該清楚理解。
例如,脾虛導致腹部脹滿,可用人參和白朮進行治療。脾臟得到補充後,便能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那麼腹部脹滿自然就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堵塞的情況用堵塞的方式治療」。
又如,感冒伴隨熱性腹瀉,體內有燥屎,使用承氣湯排便後,身體才能康復,這就是所謂的「通暢的情況用通暢的方式治療」。
「寒症用熱的方式治療」是指,藥物本來屬寒性,但卻輔以一兩種熱性藥物,或是將寒性藥物熱服;而「熱症用寒的方式治療」是指,藥物本來屬熱性,但卻輔以一兩種寒性藥物,或是將熱性藥物冷服,這樣可以避免藥物之間互相排斥,達到治療效果。
所謂「必須先了解疾病的主要問題,並預防可能的併發症」。
在「在熱天避免使用過於熱性的藥物,在寒天避免使用過於寒性的藥物」中,意思是對於寒性疾病,應投以熱性藥物;對於熱性疾病,應投以寒性藥物,但只需達到治療目的即可,不可過度使用。如果過度使用,反而會被藥物所傷害。
前輩們已經對這些方法有所指示,後人應當深入理解並領悟。
2. 十、先天水火論
人之兩腎,左陰右陽,左腎屬水,先天之元精也;右臂屬火,先天之元陽也。一水一火,同稟生初,原無勝負之分。奈人自有知覺以來,恃其少壯,日加斫喪。不知精氣之生息有限,而人之耗損無窮。由是水虧不能配火,而虛火上炎。其咳嗽喘急,骨蒸勞熱,咽痛煩渴等症見焉。
此際宜用甘涼滋陰,補水以配火也。丸藥,水藥,如六味之類,久服多服,或可挽回。若徒用知柏苦寒以瀉火,此水中之火固不能瀉,而脾胃大傷,減食發泄之症又生矣。斯時脾腎兩虧,縱有良醫,恐難為力。經又曰:」滋陰之藥多濕脾,補脾之藥又燥腎。」古未有脾腎同補妙方,余因經言而悟之。
早夜補腎,中時補脾,二方同進。或腎虧之甚,以補腎為主,而補脾之藥,亦不可少。或脾虧之甚,以補脾為主,而補腎之藥,亦不可間。余於失血門,有滋陰湯、溫脾湯,可參閱而酌用之。及至中年老年,有無病而體弱者,宜補陽以生陰。經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猶釜底加薪,而飲食易化;遊溢精氣,灌注臟腑,則精神自旺,而年壽自益,如八味丸之類是也。但古方只用桂、附各一兩,今當各用三四兩不等,乃為有益。
若徒知滋陰,而抑知春夏陽和,草木易榮,秋冬肅殺,花卉善萎也乎!
白話文:
[十、先天水火理論]
人的兩個腎臟,左邊為陰,右邊為陽。左腎屬於水,是來自生命的最初精華;右腎屬於火,是來自生命的原始熱能。水與火,自出生起就同時存在,本來就沒有強弱之分。然而,自人類有了知覺以來,仗著自己年輕壯健,逐漸消耗自己的身體。他們不知道精氣的生成是有極限的,而人體的消耗卻是無止境的。因此,體內的水分不足,無法平衡火氣,導致虛火上升。這時候,就會出現咳嗽、呼吸急促、骨蒸勞熱、咽喉疼痛、煩躁口渴等症狀。
此時,應該使用甘涼滋陰的藥物,補充水分以配合火氣。例如丸藥、水藥,像是六味地黃丸這一類的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可以挽救這種情況。如果單純使用知母、黃柏等苦寒的藥物來清火,對於體內的虛火並不能起到清除的作用,反而會傷害脾胃,減少食慾,甚至引發腹瀉等問題。這時候,脾臟和腎臟都處於虛弱狀態,就算有高明的醫生,恐怕也難以救治。經典中有說過:「滋陰的藥物大多會影響脾胃,而補脾胃的藥物又會使腎臟乾燥。」古代並沒有能夠同時滋補脾腎的完美藥方,我根據經典的描述,悟出了這個道理。
早上和晚上補腎,中午補脾胃,兩種藥物同時進行。或者,如果腎臟非常虛弱,以補腎為主,但也需要適量的補脾胃的藥物。反之,如果脾胃非常虛弱,以補脾胃為主,但也需要適量的補腎藥物。在失血的治療中,我有滋陰湯和溫脾湯,可以參考使用。到了中年和老年,有些人雖然沒有疾病,但體質虛弱,這時候應該補充陽氣以滋養陰氣。經典中有說過,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成,這就像在鍋底加柴火,食物更容易煮熟;讓精氣充滿全身,滋潤臟腑,精神自然旺盛,壽命也會延長,例如八味地黃丸就是這一類的藥物。但是,古代的配方中,肉桂和附子的用量各為一兩,現在應該增加到三到四兩,才能更有效。
然而,如果只知道滋陰,卻忽略了春夏之交,陽光充足,植物容易茂盛,秋冬之際,天氣嚴寒,花卉容易枯萎的事實,那就太片面了!
3. 十一、相火論
命門相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實生生之本也。是以花萼之榮在根柢,灶釜之用在柴薪,使真陽不發於淵源,則總屬無根之火矣。火而無根,即病氣也。故易以雷在地下為復。可見火之標在上,而火之本則在下。且火之就燥,性極畏寒,若使命門陰勝,則元陽畏避,而龍火無藏身之地,故致遊散不歸,而為煩熱格陽等病。凡善治此者,惟從其性。
但使陽和之氣直入坎中,據其窟宅,而招之誘之,則相求同氣,而虛陽無不歸原矣。若太陽一照,則雷電潛藏。所調甘溫能除大熱,如參、地、桂、附之類,正此之謂也。若夫昧者,以虛陽而作實熱,不思溫養此火,而但知寒涼可以滅火,安望其尚留生意,而不使之速斃耶!倘系客熱邪火,皆凡火耳,固不得不除;而除火何難,是本非正氣火候之謂也。人能明邪正二字,則得治生之旨矣。
白話文:
[十一、關於相火的理論]
命門中的相火,實際上是我們身體內先天的純粹能量,這股能量藏匿於我們的腎臟之中,由下向上運行,與我們後天的脾胃之氣相接觸並轉化,這正是生命維持的根本。這就像植物的繁茂依靠根部,爐竈的功能依賴於柴火,如果身體的真陽不能從根本發出,那這些能量就會成為沒有根基的火。沒有根基的火,就是導致疾病的源頭。因此《易經》中提到,雷在地下才會形成復卦,由此可見,火的表象雖然在上,但是火的根源卻是在下方。此外,火性喜燥惡濕,非常怕冷,一旦命門的陰氣過剩,那麼原本的元陽就會被壓制,使得相火失去藏身之所,因此會導致元陽遊離散亂,無法歸位,進而產生煩躁、熱感等症狀。對於這些情況,只要順應它的性質去處理就好。
具體來說,只需讓溫和的陽氣直接進入到腎臟中,佔據其位置,引導它、吸引它,由於同氣相求,那麼失散的元陽就能夠重新回歸到根源。這就像是當太陽出現時,雷電就會隱藏起來一樣。所謂的甘溫能除去大熱,像人參、熟地黃、肉桂、附子這些藥材,就是這個道理。然而,對於那些不明白的人,他們將虛弱的元陽誤認為是實在的熱,不去考慮如何溫養這股火,只知曉使用寒涼的方法來滅火,這樣又怎麼能期望身體還能有生命力,而不迅速走向死亡呢!如果是外來的熱邪或邪火,那都是普通的火,當然必須要清除掉;但清除火並不容易,因為這並不是指正常的生理火候。人們如果能夠明白邪與正的概念,就能掌握保養生命的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