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6)
卷之四·傷寒(下) (6)
1. 三十九、論傷寒發斑發疹
(斑隱於皮膚之間,視之則得;疹累於肌肉之上,手摹亦知。二者實無大別,總由寒毒不解而然。)
凡傷寒之邪,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又自內而出,所以發斑。原有虛實之異。實者,以寒邪傳於胃府,變而為熱,陽毒外見,由誤治使然。或陽症誤用溫藥,或當汗當下而未致者,或下早下遲,以及汗下未透者,治宜清熱解毒。虛者,或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過服涼藥,遂成陰症。
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熏蒸脾胃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症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極虛,治宜溫補。又有內傷發斑者,因氣血兩虛,脈雖浮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者,先用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不應,加附子。○以上三症,總以脈之有力無力及大便之燥潤為辨。
白話文:
皮膚上的斑点隱隱約約,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發現;肌肉上的疹子則明顯可見,用手摸就能感覺到。這兩種病症其實沒有太大差別,都是因為寒毒無法消除而引發的。
傷寒邪氣從體外入侵,深入體內無法消除,又從體內向外發散,就會導致發斑。發斑的病因有虛實之分。實證是指寒邪傳入胃部,轉化為熱,陽毒外顯,多半是誤治所致。可能是陽症誤用溫熱藥物,或該出汗卻沒有出汗,或瀉下過早或過晚,或出汗瀉下不透,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虛證是指汗吐瀉後,中氣虛弱,或過度服用涼藥,導致陰症。
寒邪滯留於下焦,逼迫虛弱的陽氣上浮,熏蒸脾胃,導致出現斑點,顏色淡紅,隱隱約約地出現在皮膚表面,與陽證的紫紅色斑點有所不同。這是由於胃氣虛弱所致,治療應以溫補為主。此外,也有內傷導致發斑的,由於氣血兩虛,脈象雖然浮大,但按之無力,或手足冰冷,應先服用理中湯來恢復陽氣,之後再根據症狀進行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附子。
以上三種情況,主要根據脈象的強弱以及大便的乾濕來辨別。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陽毒發斑。
犀角(用鎊磨水入藥,無者以升麻錢半代之。),生地(四錢),白芍,丹皮(各錢半),
水煎,入犀角汁服。
加味升葛湯(新),治症同前。
升麻(錢半),葛根,白芍,甘草,黃芩,梔子(各一錢),
水煎,加犀角汁更妙。如咽痛,加元參錢半。
白話文:
【犀角地黃湯】,治療傷寒陽毒引發的斑疹。
犀角(若無法取得,可用升麻代替半錢),生地(四錢),白芍,丹皮(各半錢), 用水煎煮後,加入犀角汁服用。
【加味升葛湯】(新版),治療症狀相同。
升麻(半錢),葛根,白芍,甘草,黃芩,梔子(各一錢), 用水煎煮後,加入犀角汁效果更佳。若出現咽喉疼痛,可再加入元參半錢。
大建中湯,治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並治積勞虛損。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川芎,當歸,肉蓯蓉(酒浸),白芍,熟地,麥冬,半夏,肉桂,附子(炮),黃耆(蜜炒。各等分)
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無參者,以淮山藥代之。或用補中益氣湯(方載上條。)加葛根、白芍亦妙。
白話文:
大建中湯
功效: 治療中氣不足、脈搏虛弱而大、各種虛弱斑點,以及積勞成疾造成的虛損。
藥材:
- 人參
- 白朮
- 茯苓
- 甘草
- 川芎
- 當歸
- 肉蓯蓉 (酒浸)
- 白芍
- 熟地
- 麥冬
- 半夏
- 肉桂
- 附子 (炮製)
- 黃耆 (蜜炒)
以上藥材各等份。
用法:
- 生薑三片,紅棗二枚,水煎服。
- 若無人參,可用淮山藥替代。
- 也可用補中益氣湯 (方劑見前文) 加葛根、白芍,效果更佳。
理中湯(方載十六內。),治陰寒厥冷、脈緊發斑。
王瓜(即土瓜。),根搗汁,和伏龍肝(即灶心土。)未服,甚效。
白話文:
理中湯,這個方子記載在十六種內經書籍中。它主要用於治療陰寒厥冷、脈搏緊促、皮膚上出現斑點的症状。
王瓜(即土瓜)(根搗汁,和伏龍肝(即灶心土)未服,甚效。
王瓜(也就是土瓜),取其根部搗碎榨汁,與伏龍肝(也就是灶心土)混合在一起,尚未服用之前,效果就很顯著。
2. 四十、論傷寒陽厥陰厥
(此證即前所論陽證似陰,陰證似陽也。)
凡傷寒逆者,四肢不溫,邪傳少陰也;厥者,手足冰冷,邪傳厥陰也。然亦有陰厥、陽厥之異。陽厥者,熱厥也。寒邪自三陽傳入陰分,鬱而為熱,便結、煩躁、譫語、發渴,脈沉有力,或失汗失下所致;輕則四逆散,重則六一順氣湯之類。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症,而真寒直入三陰,則畏寒厥冷,腹痛吐瀉,脈沉無力,此獨陰無陽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主之。
四逆散,治陽氣亢極,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是陰證,則上過於肘,下過於膝,以此為辨,乃不當用此也。
白話文:
例如,傷寒逆證
,表現為四肢不溫,這是因為寒邪傳入了少陰經。厥證,則表現為手足冰冷,這是因為寒邪傳入了厥陰經。
但厥證也分為陰厥和陽厥兩種:
陽厥
,就是熱厥。這是因為寒邪從三陽經傳入陰分,鬱積而化為熱,導致患者發熱、煩躁、神志不清、口渴,脈象沉而有力。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汗出過多或腹瀉所致。輕症可以服用四逆散,重症則可以服用六一順氣湯之類的方劑。
陰厥
,就是寒厥。這種情況患者一開始沒有三陽經傳經的熱證,而是真寒直接侵入三陰經,導致畏寒、四肢冰冷、腹痛、腹瀉,脈象沉而無力。這是因為體內陰寒過盛,陽氣不足。輕症可以服用理中湯,重症則需要服用四逆湯、回陽湯等方劑。
四逆散
,主要用於治療陽氣過於亢盛,導致四肢厥逆,但厥逆部位在胳膊肘和膝蓋以下的。如果病症屬於陰證,厥逆部位會延伸到肘關節以上和膝蓋以下,因此就不能使用四逆散。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傷寒病中陽證似陰、陰證似陽的現象,並說明了如何區分陽厥和陰厥,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病證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劑。
- 陽證似陰:指的是一些病症雖然表現出陰證的症狀,例如四肢冰冷,但實際上是由於寒邪化熱引起的陽證。
- 陰證似陽:指的是一些病症雖然表現出陽證的症狀,例如發熱,但實際上是由於寒邪直接侵犯陰經引起的陰證。
辨別陽證似陰和陰證似陽,需要結合患者的整體症狀,以及脈象等信息綜合判斷。同時,也要注意辨別陽厥和陰厥,選擇合适的治療方案。
柴胡,白芍,甘草,枳殼(各等分),
共研細末,米飲調下,每服二錢。
六一順氣湯,即用調胃承氣湯亦可。(二方見十二內。)治陽厥便結,煩躁譫語,惡熱口渴,四肢雖冷而脈沉實有力。
理中湯,治陰厥腹痛,吐瀉不渴,畏寒肢冷,脈弱等症。(方見十六內。)
回陽返本湯,治症同前。此陰盛格陽,故陰極發躁而厥。
白話文:
【柴胡、白芍、甘草、枳殼(各等分),共研細末,米飲調下,每服二錢。】
這是一種古方,名為「六一順氣湯」,也可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調配(詳細內容見第十二篇內)。它適用於治療陽厥導致的便結、煩躁和語無倫次的情況,患者會感到熱且口渴,但四肢仍會感到冷,脈象沈實有力。
【理中湯】,則適用於治療陰厥引起的腹痛、嘔吐和拉肚子但不口渴、畏寒且四肢冰冷,脈象虛弱等症狀(詳細內容見第十六篇內)。
【回陽返本湯】,同樣適用於以上相同的情況。這是一種在陰盛的情況下,陽氣被逼出體外,導致陰極生躁而引起厥逆的病症。
人參(一錢),附子(二三錢),炮姜(一二錢),甘草(炙,一錢),麥冬(錢半),五味子(二十一粒),陳皮(一錢),陳茶(一錢),
水煎,冷服。如面赤者下虛也,加蔥五莖,黃連四、五分,用澄清泥漿水煎,臨服入蜜五匙。如脈全欲絕,服後脈微出者生,頓出者死。即四逆湯亦可。
救脫陽方
用蔥白一大握,微搗碎,炒熱,用布包熨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內服上陰厥方。如假熱拒格,冰冷服之。
白話文:
人參(一錢)、附子(二三錢)、炮姜(一二錢)、甘草(炙,一錢)、麥冬(錢半)、五味子(二十一粒)、陳皮(一錢)、陳茶(一錢)。
加水煎煮,冷後服用。如果出現面色潮紅的情況,則表示體內虛弱,需要在上述配方中加入五莖蔥,以及黃連四、五分,使用澄清的泥漿水煎煮,最後在飲用前加入五匙蜂蜜。如果脈搏近乎消失,服藥後脈搏變得微弱,表示有生存的可能;如果脈搏突然消失,則表示情況危急,生命垂危。此時可以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
救脫陽方
使用一大把蔥白,稍微搗碎後炒熱,用布包裹,對臍下部位進行熱敷。同時內服上陰厥方。若出現偽熱症狀,且對冷食有抵觸,則應立即服用此方。
3. 四十一、論傷寒囊縮
此症有陽有陰:陽症囊縮者,因熱極筋枯而燥縮也,用大承氣湯下之;陰症囊縮者,因寒極筋勁而收縮也,用四逆湯溫之。若婦人,觀其乳頭縮者是也。至於陰縮者,肝筋寒也;陰挺者,陰筋熱也。
大承氣湯(方載十二內。)治陽症脈實,躁狂囊縮。
四逆茱萸湯(新),治陰症厥逆,脈弱囊縮。
甘草(炙,二錢),乾薑(炮,二錢),附子(三錢,或生用),吳茱萸(二錢,開水泡一次用),生薑(錢半),大棗(四枚),
白話文:
這病症分為陽性與陰性:陽性囊縮是因為熱氣過盛,筋脈枯燥而收縮,要用大承氣湯瀉下;陰性囊縮則是因為寒氣過盛,筋脈緊縮,要用四逆湯溫暖。對於女性來說,可以觀察乳頭是否縮小來判斷。至於陰縮,是肝筋寒氣所致;陰挺,則是陰筋熱氣所致。
水煎,冷服。加人參更妙。如腹痛,加白芍二錢。
溫肝湯,治肝腎陰寒陰縮。
當歸,枸杞(各二錢),茯苓,肉桂,烏藥(各錢半),木香(五分),小茴(五七分,炒),吳茱萸(錢半,開水泡一次用),生薑(七分),
水煎,溫服。或加附子。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陰挺。
白話文:
「水煎後冷飲。若加入人參效果更佳。若出現腹痛現象,可加兩錢白芍。『溫肝湯』,適用於治療肝腎陰寒與陰縮的情況。
配方如下:
- 當歸(兩錢)
- 枸杞(兩錢)
- 茯苓(一錢半)
- 肉桂(一錢半)
- 烏藥(一錢半)
- 木香(五分)
- 小茴香(五至七分,炒過)
- 吳茱萸(一錢半,用開水浸泡一次後使用)
- 生薑(七分)
水煎後溫和飲用。也可根據情況加入附子。
『龍膽瀉肝湯』,適用於治療肝經濕熱與陰挺的問題。」
請注意,這些藥方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後指導使用,並非通用的治療方案。在使用任何草藥或中醫治療方法時,應謹慎並遵從專業指導。
龍膽草(酒炒),天冬,麥冬,甘草,黃連(各一錢),黃芩(錢半),柴胡(錢半),山梔,知母(各一錢),五味(三分),
水煎,熱服。或加人參。
白話文:
將龍膽草(酒炒)、天冬、麥冬、甘草、黃連(各一錢)、黃芩(錢半)、柴胡(錢半)、山梔、知母(各一錢)、五味子(三分)等藥材,用水煎煮,趁熱服用。也可以加入人參一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