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二·治法精要 (9)
卷之二·治法精要 (9)
1. 十二、標本論
經曰:」治病必求其本」;又曰:」先病而後熱者治其本,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之類,約十餘條。由此觀之,諸病皆當治本。而惟中滿與大小便不利兩症,當治標耳。蓋中滿則上焦不通,小大便不利則下焦不通,此不得不治標以開通道路,而為升降之所由。是則雖曰治標,而亦所以治本也。
蓋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緩急二字,誠所當辨。不知標本,則但見其形,不見其情。不知緩急,則所急在病,而不知所急在命。故每致認標作本,認緩作急。而顛倒錯亂,全失四者之大義。重命君子,尚其慎察於此。
白話文:
經典裡說:「治療疾病必須找到其根源」;又提到:「若是先有病然後發燒的,要治療其根本原因;先有病然後出現泄瀉的,同樣要針對根本原因來治療」,諸如此類的描述,總共約有十多條。從這些描述來看,各種疾病都應當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然而,唯有腹脹滿和大小便不順這兩種症狀,應該針對表面症狀來治療。因為腹脹滿代表上腹部的運行不暢,大小便不順表示下腹部的運行受阻,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先處理表面症狀,以打通身體的運行通道,確保氣血的正常升降。因此,即使表面上看似只治療表面症狀,實際上也是為了治療根本原因。
這是基於「緊急時先治表面症狀,緩和時再治根本原因」的原則。對於「緊急」與「緩和」兩個詞,確實需要明確分辨。如果不知道表面症狀和根本原因,就只能看到疾病的表象,無法理解病情的真實情況。如果不知道何時緊急何時緩和,可能會把注意力放在病症本身,卻忽略了真正危及生命的情況。因此,常常會誤將表面症狀當作根本原因,將緩和情況視為緊急狀態。結果導致治療方法混亂,完全失去了對「表面症狀」、「根本原因」、「緊急」、「緩和」這四個關鍵概念的正確理解。重視生命的君子,應當在此處謹慎地辨析。
2. 十三、論內傷外感不同
外感、內傷,症候相似,治法懸絕,不可不辨。傷於飲食、勞役、情欲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內傷惡寒,得暖便解;外感惡寒,雖厚衣烈火不除。內傷惡風,不畏甚風,反惡隙風;外感惡風,見風便惡。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止,直待表邪傳裡方休。
(凡外感至十日半月,有頭痛,表猶未解,仍當走表。)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但飲茶湯不多;外感須三四日外,表熱傳裡,口方作渴,飲茶湯由少而多。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嗜臥;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疼痛。內傷則短氣不足以息;外感則喘壅氣盛有餘。
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手背熱。天氣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寒則鼻寒,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此表邪未入里也。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能食者,病雖重,胃氣未絕,猶為可治。)小便短黃,大便或秘或溏,此裡虛當知溫補也。
左人迎脈(在左關之上,寸之下。)主表外感則人迎脈或大或緊,甚於氣口。右氣口脈(在右關之上,寸之下。)主裡,內傷則氣口脈或大或數,甚於人迎。內傷症屬不足,或溫或補或和,不得誤作外感,妄發其表。外感症屬有餘,或汗或吐或下,不得誤作內傷,妄用清涼。
又有內傷兼外感者,若內傷重,補養為先;外感重,發散為急,但不得偏廢也。傷寒門有補中益氣湯,隨症加入於後,可以參閱。至於脈息,亦須辨別。內傷脈,或大或數,久按重按即軟而無力。數大為虛火,無力為氣虛血虛。若誤作有餘之火,一用寒涼,則虛者愈虛,不但火之轉甚,而脾氣亦絕矣。
又有以氣口緊盛,作食滯者,然脈之有力無力,已相迥別,況食滯者必噁心飽悶,神壯不倦;內傷者心不痞不飽,倦怠無力,更可驗也。
白話文:
[十三、討論內傷與外感的不同]
外感和內傷的症狀可能看起來相似,但是治療的方法卻完全不同,我們必須清楚分辨。飲食過度、勞累或情感慾望所導致的是內傷;風、寒、暑、濕等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則是外感。
內傷引起的發燒會時好時壞,而外感則會持續高燒。內傷的惡寒,只要獲得暖意就會改善;外感的惡寒,即使穿著厚重衣物或處於烈火旁邊也無法緩解。內傷對風的恐懼並不是非常強烈,反而會對細微的風感到不適;外感對風的恐懼則是一看到風就會害怕。內傷引發的頭痛,會間歇性地出現;而外感的頭痛則會持續,直到表面的病邪進入體內才會停止。
(通常外感在十到十五天內,如果頭痛依然存在,且表面的病狀尚未消退,應該要繼續治療表面的病狀。)內傷可能伴隨著濕氣,可能不會口渴,或者心火上沖至肺部,也會感到口乾,但是喝水量並不多;外感通常要在三到四天後,當表面的熱度進入體內,才會開始口渴,而且喝水量會逐漸增加。
內傷會使身體氣力衰竭,四肢沉重乏力,容易疲憊想睡;而外感則會導致肌肉疼痛,骨骼受寒,全身疼痛。內傷會呼吸短促,無法深呼吸;而外感則會喘息,氣息旺盛。
內傷會手心熱;外感則是手背熱。肺部與天氣相通,鼻子是肺部的外在反應,外感寒氣鼻子會冷,受到風吹會流鼻涕,但是仍然能夠進食,口中仍有味道,腹部舒適,排泄正常,這表示表面的病邪尚未進入體內。脾臟與地氣相通,嘴巴是脾臟的外在反應,內傷會使人不想說話,對食物失去興趣,口中沒有味道,(如果仍然能進食,代表病情雖然嚴重,但是胃氣還未完全消失,仍然有治療的機會。)小便短黃,大便可能會便祕或拉肚子,這表示體內虛弱,應該要溫補。
左手的人迎脈(位於左手關節上方,手腕下方。)主導表面,外感會讓人迎脈變大或緊繃,比氣口脈更嚴重。右手的氣口脈(位於右手關節上方,手腕下方。)主導體內,內傷會讓氣口脈變大或頻率加快,比人迎脈更嚴重。內傷的病症屬於不足,需要溫補調理,不能誤以為是外感,胡亂發汗。外感的病症屬於過剩,需要發汗、催吐或瀉下,不能誤以為是內傷,胡亂使用清涼藥物。
有時候內傷和外感會同時發生,如果內傷更嚴重,應該先補養;如果外感更嚴重,則應立即發散,但是不能偏廢任何一方。在傷寒的治療中,有一種叫做補中益氣湯的藥方,根據不同的症狀加入不同的成分,可以參考閱讀。至於脈象,也需要區別。內傷的脈象,可能是大或快,但是長時間按壓會感覺軟弱無力。脈象快和大表示虛火,無力表示氣血兩虛。如果誤以為是過剩的火,使用了寒涼的藥物,那麼虛弱的病情會更加嚴重,不僅火勢會更猛烈,脾氣也會完全消失。
有些人會把氣口脈緊繃認為是消化不良,但是脈象的強弱已經有所不同,況且消化不良的人一定會噁心飽脹,精神旺盛;而內傷的人心中不會有脹滿感,而是疲憊無力,這是很容易辨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