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傷寒(下) (6)

1. 三十九、論傷寒發斑發疹

(斑隱於皮膚之間,視之則得;疹累於肌肉之上,手摹亦知。二者實無大別,總由寒毒不解而然。)

凡傷寒之邪,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又自內而出,所以發斑。原有虛實之異。實者,以寒邪傳於胃府,變而為熱,陽毒外見,由誤治使然。或陽症誤用溫藥,或當汗當下而未致者,或下早下遲,以及汗下未透者,治宜清熱解毒。虛者,或汗吐下後,中氣虛乏,或過服涼藥,遂成陰症。

寒伏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熏蒸脾胃而發斑點,其色淡紅,隱隱見於肌表,與陽症發斑色紫赤者不同。此胃極虛,治宜溫補。又有內傷發斑者,因氣血兩虛,脈雖浮大,按之無力,或手足逆冷者,先用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症治,不應,加附子。○以上三症,總以脈之有力無力及大便之燥潤為辨。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陽毒發斑。

犀角(用鎊磨水入藥,無者以升麻錢半代之。),生地(四錢),白芍,丹皮(各錢半),

水煎,入犀角汁服。

加味升葛湯(新),治症同前。

升麻(錢半),葛根,白芍,甘草黃芩梔子(各一錢),

水煎,加犀角汁更妙。如咽痛,加元參錢半。

大建中湯,治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並治積勞虛損。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川芎當歸肉蓯蓉(酒浸),白芍,熟地,麥冬,半夏肉桂,附子(炮),黃耆(蜜炒。各等分)

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無參者,以淮山藥代之。或用補中益氣湯(方載上條。)加葛根、白芍亦妙。

理中湯(方載十六內。),治陰寒厥冷、脈緊發斑。

王瓜(即土瓜。),根搗汁,和伏龍肝(即灶心土。)未服,甚效。

2. 四十、論傷寒陽厥陰厥

(此證即前所論陽證似陰,陰證似陽也。)

凡傷寒逆者,四肢不溫,邪傳少陰也;厥者,手足冰冷,邪傳厥陰也。然亦有陰厥、陽厥之異。陽厥者,熱厥也。寒邪自三陽傳入陰分,鬱而為熱,便結、煩躁、譫語、發渴,脈沉有力,或失汗失下所致;輕則四逆散,重則六一順氣湯之類。陰厥者,寒厥也。初無三陽傳經實熱等症,而真寒直入三陰,則畏寒厥冷,腹痛吐瀉,脈沉無力,此獨陰無陽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回陽等湯主之。

四逆散,治陽氣亢極,四肢厥逆,在臂、脛之下。若是陰證,則上過於肘,下過於膝,以此為辨,乃不當用此也。

柴胡白芍甘草枳殼(各等分),

共研細末,米飲調下,每服二錢。

六一順氣湯,即用調胃承氣湯亦可。(二方見十二內。)治陽厥便結,煩躁譫語,惡熱口渴,四肢雖冷而脈沉實有力。

理中湯,治陰厥腹痛,吐瀉不渴,畏寒肢冷,脈弱等症。(方見十六內。)

回陽返本湯,治症同前。此陰盛格陽,故陰極發躁而厥。

人參(一錢),附子(二三錢),炮姜(一二錢),甘草(炙,一錢),麥冬(錢半),五味子(二十一粒),陳皮(一錢),陳茶(一錢),

水煎,冷服。如面赤者下虛也,加蔥五莖,黃連四、五分,用澄清泥漿水煎,臨服入蜜五匙。如脈全欲絕,服後脈微出者生,頓出者死。即四逆湯亦可。

救脫陽方

蔥白一大握,微搗碎,炒熱,用布包熨臍下,以二包更替熨之。內服上陰厥方。如假熱拒格,冰冷服之。

3. 四十一、論傷寒囊縮

此症有陽有陰:陽症囊縮者,因熱極筋枯而燥縮也,用大承氣湯下之;陰症囊縮者,因寒極筋勁而收縮也,用四逆湯溫之。若婦人,觀其乳頭縮者是也。至於陰縮者,肝筋寒也;陰挺者,陰筋熱也。

承氣湯(方載十二內。)治陽症脈實,躁狂囊縮。

四逆茱萸湯(新),治陰症厥逆,脈弱囊縮。

甘草(炙,二錢),乾薑(炮,二錢),附子(三錢,或生用),吳茱萸(二錢,開水泡一次用),生薑(錢半),大棗(四枚),

水煎,冷服。加人參更妙。如腹痛,加白芍二錢。

溫肝湯,治肝腎陰寒陰縮。

當歸,枸杞(各二錢),茯苓肉桂烏藥(各錢半),木香(五分),小茴(五七分,炒),吳茱萸(錢半,開水泡一次用),生薑(七分),

水煎,溫服。或加附子。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陰挺。

龍膽草(酒炒),天冬,麥冬,甘草,黃連(各一錢),黃芩(錢半),柴胡(錢半),山梔,知母(各一錢),五味(三分),

水煎,熱服。或加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