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雜證 (7)

1. 十、論脅痛

(有肝膽火、肺氣鬱結、死血食積。左為肝氣,上為痰癖。)

脅痛之病,本屬少陽膽經、厥陰肝經,以二經之脈,皆循脅肋故也。然經言,心、肺、胃、腎與膀胱,皆有脅痛之病,以邪在諸經,氣逆不解,必以此相傳,延及本經,則無非肝膽之病矣。至於忿怒傷血、傷氣、傷筋,或寒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此是本經之病,當直取本經;傳自他經者,拔其所病之本,自無不愈。然脅痛即隔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岐骨陷處,胸痛則橫滿於胸中兩脅間也。

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其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經,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必有往來寒熱,方是外感;如無表症,悉屬內傷,但內傷多而外感亦間有之耳。諸家有謂肝左而藏血,肺右而藏氣;考之諸經,卻無明證,實後世之謬淡也。

欲辨氣血,惟察其有形無形而可知矣。血積有形而不移,或堅硬而拒按;氣痛流行而無跡,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積痰飲,皆屬有形之症。第詳察所因,自可辨識。且凡屬有形之症,亦無非由氣之滯而然。凡治此者,無論是血是痰,須兼行氣之藥,而後隨症佐使,自中肯綮。

三柴胡飲,治外感風寒,邪在少陽,身發寒熱,脅痛,耳聾。

柴胡(二錢),白芍(錢半),甘草(炙),陳皮(各一錢),當歸(二錢),生薑(五分),

溫服。如氣不流通,加青皮、香附、廣木香、白芥子之類。即小柴胡湯亦可。(方見傷寒表症。加川芎、青皮、白芍。)

溫中散寒湯(新),治寒邪外閉,畏寒脅痛,脈虛體弱,表裡兼顧者。

當歸(三四錢),山藥(二三錢),茯苓(錢半),甘草(一錢),青皮(六七分),柴胡(錢半),陳皮(一錢),香附(七分),肉桂(一二錢,或改桂枝錢半),生薑(一錢,煨用。或改乾薑,炒用)

溫服。如外寒甚而無汗者,加麻黃一錢。如內寒甚而喜按者,加附子一、二、錢。如嘔逆者,加半夏二錢。

木香順氣散,治氣滯,脅痛,腹痛。

木香(五分),香附(七分),檳榔,青皮,陳皮,枳殼,砂仁,厚朴(姜炒),蒼朮(各八分),

姜引。如氣寒滯痛,如丁香五分,或加白豆蔻、藿香之屬。

化肝煎,治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火動血,脅痛,脹滿,煩熱。

青皮,陳皮,白芍,丹皮,梔子(各錢半),土貝母(二三錢),澤瀉(錢半。如血見下部者,甘草代之)

溫服。如火盛,加黃芩、膽草。如脹滯脅痛,加白芥子一錢,勿用白芍。如兼寒熱,加柴胡一錢。

推氣散,治右脅脹痛。

片薑黃,枳殼(麵炒),桂心(各五錢),甘草(炙,五錢),

共研末,薑湯調服。又謂宜消食行痰。

白話文:

十、論脅痛

脅痛的病症,主要源於少陽膽經和厥陰肝經,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循行於脅肋部位。但古籍記載,心、肺、胃、腎和膀胱也都有可能導致脅痛,這是因為邪氣侵犯各個經脈,氣機逆亂不通,就會互相傳導,最終影響到肝膽經,表現為肝膽疾病。至於因憤怒而損傷血液、氣機、筋脈,或寒邪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這些都是肝膽經本身的病症,應該直接治療肝膽經;如果是由其他經脈傳導而來的,則應治療其根本病因,這樣就能痊癒。而脅痛與隔痛是相同的,與心痛的區別在於,心痛位於胸骨下陷處,胸痛則橫向充滿胸中兩脅之間。

與胃脘痛的區別在於,胃脘痛位於心臟下方,胸痛則位於心臟上方。脅痛還可區分為內傷和外感:寒邪入侵少陽經,導致脅痛、耳聾和嘔吐,並且伴有寒熱往來,這就是外感;如果沒有外感症狀,則屬於內傷,但內傷多見,外感也偶爾發生。有些醫家認為肝臟在左邊藏血,肺臟在右邊藏氣;但考證經絡學說,並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後世醫家的錯誤理解。

要辨別氣血,只需要觀察其是否有形體就能知道。血瘀有形體且位置固定,或者堅硬而按壓時有阻力;氣痛則流動不定,沒有固定位置,或突然聚集又突然消散。食物積滯和痰飲都屬於有形症狀。只要詳細觀察病因,就能夠區分。而且,所有有形症狀,都是由於氣機阻滯所造成的。治療脅痛,無論是血瘀還是痰飲,都必須使用行氣的藥物,然後再根據症狀加減藥物,才能收到最佳療效。

三柴胡飲,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邪氣停留在少陽經,表現為身寒發熱、脅痛、耳聾的症狀。

組成:柴胡二錢,白芍錢半,炙甘草一錢,陳皮一錢,當歸二錢,生薑五分。溫服。如果氣機不通暢,可以加入青皮、香附、廣木香、白芥子等。小柴胡湯也可以使用(方劑見傷寒表證,可加川芎、青皮、白芍)。

溫中散寒湯(新方),用於治療寒邪外閉,畏寒脅痛,脈虛體弱,表裡皆受寒邪者。

組成:當歸三四錢,山藥二三錢,茯苓錢半,甘草一錢,青皮六七分,柴胡錢半,陳皮一錢,香附七分,肉桂一二錢(或改用桂枝錢半),生薑一錢(煨用,或改用乾薑,炒用)。溫服。如果外寒較重而無汗者,加麻黃一錢;如果內寒較重而喜按壓者,加附子一、二錢;如果嘔逆者,加半夏二錢。

木香順氣散,用於治療氣滯,脅痛,腹痛。

組成:木香五分,香附七分,檳榔八分,青皮八分,陳皮八分,枳殼八分,砂仁八分,厚朴(姜炒)八分,蒼朮八分。薑湯送服。如果氣寒而疼痛,加丁香五分,或加白豆蔻、藿香等。

化肝煎,用於治療怒氣傷肝,導致氣逆、肝火旺盛、血瘀,出現脅痛、脹滿、煩熱等症狀。

組成:青皮錢半,陳皮錢半,白芍錢半,丹皮錢半,梔子錢半,土貝母二三錢,澤瀉錢半(如果出血在小便,用甘草代替)。溫服。如果肝火旺盛,加黃芩、膽草;如果脹滿脅痛明顯,加白芥子一錢,不加白芍;如果兼見寒熱,加柴胡一錢。

推氣散,用於治療右脅脹痛。

組成:片薑黃五錢,枳殼(麵炒)五錢,桂心五錢,炙甘草五錢。研末,薑湯送服。此方也可消食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