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回本書目錄

1. 卷十三·雜證

2. 五十、論疝㿉

(腹病曰疝,丸病曰㿉。有寒、氣、濕、熱、虛、冷。男子為奔豚,女人曰育腹,小兒有本腎。)

經以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經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瘕者,即方書所云狀如黃水者是也。)總言病之原也。所云沖、狐、㿗、厥、瘕㿉、㿉癃,分言疝之狀也。丹溪以為疝症皆始於濕熱。蓋五臟各有所傷,則皆生火,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脈,流於厥陰,肝性急連,為寒所束,宜其痛甚。是疝為筋病,皆挾肝邪。

若言止在肝經,不與《內經》合也。治此者,當分寒、熱、虛、實。若如張子和一概用下,則誤矣。察其形氣病氣,若果有熱症熱脈,顯然外見者,治以寒涼則可。如無可據,而但云疝由濕熱,則不可。至於濕則腫墜,虛者亦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注而歸肝,下注於左丸。

諸氣憤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且睪丸所絡之地,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但治初受之邪,必當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致留邪氣,以遺其害。及其久也,則有始終為寒者,有因寒鬱而為熱者,有元陽受傷而虛陷日甚者,當用調補之劑,因病制方,不得泥執。

一、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亦曰疝氣,非無謂也。蓋有寒氣、熱氣、濕氣、逆氣。氣在陽分,則為氣中之氣;氣在陰分,則為血中之氣。凡氣實者破之,氣虛者補之。故治疝者,必於諸證之中,俱當用氣藥。

白話文:

[五十、討論疝氣與㿉病]

(腹部疾病稱爲疝,睾丸疾病稱爲㿉。這些病症有寒、氣、溼、熱、虛、冷等類型。在男性表現爲奔豚,女性則稱爲育腹,兒童可能有先天腎虛的情況。)

根據中醫理論,任脈的病症會導致男性內結七種疝氣,女性則會有帶下和瘕聚的症狀。(任脈起始於中極之下,向上至毛際,沿腹裏向上至關元,是所有陰脈的會合處。瘕,就是醫學文獻中描述的狀如黃水的症狀。)這是對病源的總述。衝、狐、㿗、厥、瘕㿉、㿉癃,分別描述了疝氣的具體症狀。丹溪認爲疝氣都是由溼熱開始的。因爲五臟各自有可能受到傷害,進而產生火氣,長期的火氣鬱積會使溼氣旺盛,濁液聚集,進入血脈,流向厥陰,肝臟性急連結,被寒氣束縛,所以疼痛感強烈。因此,疝氣是筋病的一種,都伴有肝部異常。

如果說疝氣只在肝經發生,這與《內經》的觀點不符。治療這類疾病,應該區分寒、熱、虛、實。如果像張子和那樣一律使用瀉法,就會出錯。觀察患者的體態和病氣,如果確實有熱症熱脈,明顯可見,用寒涼藥物治療是可以的。如果沒有明顯的依據,只是說疝氣由溼熱引起,就不對了。至於溼氣,會導致腫脹下垂,虛症也會有同樣的表現。在血分的不會移動,而在氣分的多有變動。因此,各種寒氣的收縮牽引,會使血液流向肝臟,下注到左側睾丸。

各種氣憤抑鬱,會使溼氣聚集並流向肺部,下注到右側睾丸。而且,睾丸的絡脈並非完全由厥陰經絡控制,太陰和陽明的筋絡也參與其中。所以,左側睾丸患病,多表現爲疼痛而少有腫脹;右側睾丸患病,多表現爲腫脹而少有疼痛。但在治療初期,應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溼爲主,絕對不能過早使用寒涼藥物,以免邪氣殘留,造成後遺症。時間久了,可能出現始終寒症的,也可能因寒鬱而轉爲熱症的,還有元陽受損,虛陷日益嚴重的,這時應使用調補藥物,根據病情制定處方,不能固守成規。

首先,治療疝氣必須從調理氣入手,所以疝氣也稱爲疝氣病,這並非沒有道理。因爲存在寒氣、熱氣、溼氣、逆氣。氣在陽分,是氣中的氣;氣在陰分,是血中的氣。對於氣實的要破除,氣虛的要補充。所以,治療疝氣,在各種症狀中,都應當使用調理氣的藥物。]

3. 脈候

弦急搏皆疝。(診在何部,自知其臟。)尺部滑,為寒疝。(滑脈寸上見為大熱,陽與陽並也。兩尺見滑者,丙丁不勝壬癸,從寒水之化也。)脾脈大而虛,木旺剋土,厥逆上升。寸口脈沉而弱,疝氣少腹痛。疝屬肝病,脈必弦急。(肝脈弦急。常也。)牢急者生,(疝系陰寒,牢主裡寒,常也。)弱急者死。

五積散,治疝氣初起,或愈後復發,必有外因,痛不可忍,最效。

當歸,蒼朮,陳皮,茯苓(各一錢),厚朴(姜炒,八分),乾薑(炒,五分),白芍(八分),麻黃(冬天去節,六分;夏天留節,四分),枳殼(八分),半夏(一錢),桔梗(八分),甘草(炙,六分),肉桂(六分),川芎(七分),加:吳茱萸(湯泡,焙乾,七分),小茴(鹽炒,七分),生薑(六分),蔥白(五寸),

同煎,熱服。

治平湯(新),治一切疝氣痛,上衝心,小便赤,寒熱虛實俱效。

當歸(一錢三分),白芍(一錢),茯苓(一錢),澤瀉(七分),豬苓(八分),山梔(七分),木香(五分),蒼朮(一錢),川楝子(一錢),小茴(六分),橘核(七分,炒研),肉桂(八分),陳皮(七分),荔枝核(一錢三分,燒焦,研)

水煎服。寒甚,加吳茱萸五分。脅痛,加柴胡七分。

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證。

當歸(三錢),枸杞(三錢),茯苓(三錢),小茴(錢半),肉桂(一、二錢),烏藥(二錢),杏仁(一錢),

姜引。如寒甚,加吳茱萸;不應,加附子。

白話文:

[脈象觀察]

如果脈象緊繃如弦線,且有力搏動,可能是疝氣。具體在哪個部位出現這種脈象,可以推測出是哪個臟腑的問題。

若是在手腕下部(尺部)感覺到圓滑流暢的脈象,可能為寒疝。寸口上出現滑脈表示體內火熱,這是因為陽氣過剩所致。而兩手腕下部都出現滑脈,代表陰寒之氣勝過了陽氣,身體正朝著寒濕的方向轉變。

脾臟的脈象若過大且虛弱,代表肝氣旺盛壓制脾土,導致寒氣上升。若手腕脈象沈重且弱,可能是疝氣引起的下腹部疼痛。疝氣通常和肝臟疾病相關,因此脈象會呈現緊繃狀態。

脈象堅硬緊繃者,疝氣由陰寒引起,此為常態,病情可控制。脈象軟弱且緊繃者,則病情危急,預後不良。

【五積散】,適用於疝氣初發或復發,因外在因素導致劇烈疼痛的情況,療效顯著。

【治平湯】(新版),用於所有疝氣疼痛,疼痛向上延伸至心臟,小便色紅,不管是寒、熱、虛、實的症狀都能有效治療。

【暖肝煎】,適用於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症狀。對於寒冷情況嚴重,可添加吳茱萸;若效果不佳,可加入附子。藥方中的藥材需根據季節調整用量,並配以薑汁服用。

4. 疝方分類

治沖疝氣上衝心,二便不通,小腹與陰相引痛甚,此肝邪上厥也。

木香散

木香,陳皮,良薑(炒),乾薑(炒。各六分),訶子,枳實(各錢半),草豆蔻(一錢),黑牽牛(六分半),川芎(一錢),

水煎服。

治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腹,與狐相似。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勿用五色者、身有毛刺者,薄小者,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佳。去頭,微炒研),肉桂(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此仲景方也。

治㿗疝陰囊腫大不一,痛不可忍。

荔枝散

荔枝核(十四枚,燒存性,用新者),大茴(炒),沉香,木香,青鹽,食鹽(各七分),川楝肉,小茴香(炒,各二錢),

為末,酒調三錢服。

治木腎不痛。

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白芷,神麯,滑石,吳茱萸,昆布,山楂

等分為末,酒糊丸,鹽湯下。外用馬鞭草搗塗,效。

治厥疝脾受肝邪,厥逆,心痛吐食。

當歸四逆湯

當歸尾(一錢四分),附子(制),肉桂,小茴(炒。各六分),柴胡(七分),白芍(八分),元胡(六分),川楝子(一錢),茯苓(一錢二分),澤瀉(六分),

水煎服。

治瘕疝脾經濕熱,傳於腎陰,腫痛,或挺縱不收,或漬膿血,白自流出。

烏頭湯,治內熱,外為寒束。

川烏頭(炮),梔子仁(炒。各三錢),

煎服。

治㿉疝,陽明經病,小腹旁壯如黃瓜,血漬脬囊,結成癰腫,腫少血多。用:

桃仁,元胡,甘草,茯苓,白朮,枳殼,山楂,橘核,荔枝核

等分,水煎服。

治㿉癃疝內有膿血,小便不通。

加味通心散

瞿麥穗,木通(去皮),梔子仁,黃芩,連翹,甘草,枳殼,川楝子(去核),歸尾,桃仁(去皮尖,炒),山楂

上等分為末,燈心、車前子煎湯,調服三錢。或用五苓散加桃仁、山楂亦妙。

木香楝子散,治疝氣久不愈者,服此神效。

石菖蒲(一兩,炒),青木香(一兩,炒),蓽薢(五錢),荔枝核(二十枚,捶碎,炒),川楝子(二十枚。巴豆二十枚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

共研末,水調服。

龍膽瀉肝湯,治腎本不虛,而肝經濕熱,火旺筋縮,莖中或痛或癢,或挺縱不收,白物如精,隨溺而下者,此筋疝也。

龍膽草(酒炒),天冬,麥冬,甘草,黃連(炒),山梔,知母(各一錢),黃芩(一錢二分),柴胡(錢半),五味(三分),

水煎服。

神應散,治寒疝諸疝,心腹大痛,散氣開鬱。

元胡,胡椒,小茴(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守效丸,治久墜而不痛者,是即㿗疝之類,單宜治濕理氣。

蒼朮,南星,白芷,川芎,山楂,半夏,枳殼(或改橘核)

等分為末,薑汁糊丸,鹽湯下。有寒,加吳茱萸。有熱,加山梔子。又或加青皮、荔枝核。此方治㿗疝之妙藥。

桃仁膏,治小腹硬而有形,大便秘結而黑,小水利,是血疝也。

桃仁(去皮尖,炒),大茴(炒)

等分為末,每用二錢,蔥白二寸,煨熟,蘸藥細嚼,空心酒下。不應,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朴硝、大黃、甘草。

凡少年暴病,或為邪熱所閉,或腫痛之極者,是邪盛勢急,非行氣利水之劑不可,故下之之法,亦不可廢。

導水丸

大黃,黃芩(各一兩),滑石,黑醜(頭末。各二兩),甘遂(五錢),

共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水下。

禹功散,瀉水之劑。

黑醜(頭末,二兩),茴香(炒,五錢),

或加木香三錢,為末,以生薑湯調一、二錢,臨臥服。

凡治疝,當用五苓散,加茴香、金鈴子、橘核、檳榔、木通多效。

凡治陰囊潰爛,睪丸脫露,名為脫囊。用真紫蘇莖葉為細末,干敷。如未破,用香油調塗,將青荷葉包上。內服芩、連、甘草、木通、當歸之類,多得保全,患者勿慮。

備採古來治疝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卒得疝氣,小腹及陰中切痛,汗出欲死者,沙參研末,酒服三錢。○陰疝腫墜:木別子仁醋磨,調芙蓉葉末敷之。○疝氣偏腫:甘遂、茴香等分為末,酒服二錢。○疝氣:荔枝核二十四枚,陳皮五錢,硫黃(燒溶入水出毒)三錢,為末,鹽水調面為丸,綠豆大,空心酒服九丸,日三服。

○偏墜掣痛,臍下撮痛:吳茱萸一斤,酒、醋、開水、童便各浸四兩,一夜焙乾;澤瀉二兩,為末,酒丸,鹽湯下。○狐疝:地膚子五錢,白朮二錢半,桂心五分,為末,酒服三錢,忌蔥。○疝氣偏墜:大茴小茴(俱炒)各一兩為末,用豬尿胞一具(連尿)入藥於內,扎定入罐內,以好酒煮爛,連胞搗為丸,白湯送下。○小兒陰腫:木香五分,甘草、枳殼各一錢,煎服。

○一切冷氣及小腹痛:艾葉、香附,醋煮丸。○小腸疝氣,莖縮囊腫:浮水石為末,每服二錢,用木通、赤茯苓、麥冬煎湯調下。○疝氣或連小腹痛極:荔枝核(炮微焦)一兩,大茴香(炒)六錢,研末,酒調服。

凡疝受病於肝,見證於腎,以厥陰肝脈絡陰器也,多因寒濕所致,亦有挾虛者,當加參朮於溫散藥中。○又方:用橘核炒去皮,研末,酒調服五錢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