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雜證 (1)

1. 死證

腹脹身熱者死。腹脹寒熱如瘧者死。腹大脹,四肢清脫者為逆。腹脹便血,脈時絕者死。(以上氣脹。)唇黑或腫,肝傷;缺盆平,心傷;臍突,脾傷;足心平,腎傷;背平,肺傷;五傷者死。陰囊及莖腫腐者死。瀉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死。

以下治氣脹方:

廓清飲,治氣滯脹滿,在年壯氣實者可用。

枳殼(二錢),厚朴(錢半),大腹皮(錢半),白芥子(一錢),茯苓(連皮,二三錢),蘿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澤瀉(錢半),陳皮(一錢),

水煎服。如內熱小便赤者,加梔子、木通各錢半。如身黃,小水不利者,加梔子、茵陳各錢半。如小腹脹,大便堅實不通者,加生大黃三五錢。如肝滯脅痛,加青皮。氣滯胸腹痛,加烏藥、香附。食積者,加山楂、麥芽。身體沉重屬濕者,加蒼朮。如再不下,用大黃、枳實、芒硝。

此必脈實年壯,素無虛損,而暴見脹滿者,方可峻攻。此下則脹已之一法也,否則只宜緩治。

破氣消滯,治氣實於中,而表裡俱脹者,用大蒜,以滾水煮微熟,留性,少蘸鹽醋以佐食,大能消脹,亦佳法也。

四苓散,治氣脹,小水不利。

茯苓,白朮,豬苓(各一兩),澤瀉(一兩四錢),

共為末,以半熟大蒜搗膏為丸服,極妙。

四磨飲,治氣脹而喘。

沉香,烏藥,枳實,檳榔

四味,用開水磨服。或加木香。

加味理中湯(新),治脾胃虛寒,氣脹便泄,惡食惡寒等證。

人參,白朮(二錢,或五、六錢),扁豆(炒研,二錢),陳皮(一錢),乾薑(炒,一、二錢),甘草(炙,一錢),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土炒),木香(四分),白豆蔻(去殼炒,一錢),茯苓(一、二錢),白芥子(炒研,八分)

水煎,溫服。

有鼓脹者,外堅內空。又或氣血結聚,久而生蟲為蠱脹者。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又名單腹脹者,此脾虛不能運化,正氣不行,清濁莫分,乃成此證。治者,察其病由中焦,則以脾胃為主,參、耆、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主之。或病由下焦,則當以命門母氣為主,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之屬主之。

如氣滯者,少佐辛香,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之屬。如兼有濕,而小水不利者,宜佐以豬苓、澤瀉之屬。以上諸法,大略如此。惟病成單鼓者,終非吉兆。

凡病氣脹者,若察其病,系食停、氣滯、血逆、濕熱等證,即因證而治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此皆治實之法也。但恐實者少,而虛者多。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脈弱便泄,或身倦色悴,是皆虛損之證,當以培補為急。若脾肺虛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脾虛兼寒者,理中湯。

白話文:

死證

腹部膨脹伴隨發熱者,將會死亡。腹部膨脹,寒熱交替如同瘧疾般者,將會死亡。腹部膨脹巨大,四肢冰冷無力者,病情危急。腹部膨脹並伴隨便血,脈搏時有時無者,將會死亡。(以上皆為氣脹。)嘴唇發黑或腫脹,是肝臟受損;鎖骨凹陷,是心臟受損;肚臍突出,是脾臟受損;足心凹陷,是腎臟受損;背部凹陷,是肺臟受損;五臟皆受損者,將會死亡。陰囊和陰莖腫脹腐爛者,將會死亡。瀉後腹部膨脹,且出現青筋者,將會死亡。大便稀溏滑泄,水腫消退者,將會死亡。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然後擴散到四肢者,可以治療;水腫先從四肢開始,然後集中到腹部者,將會死亡。

以下治療氣脹的處方:

廓清飲:治療氣滯脹滿,適用於年輕力壯,氣血充盛者。

處方:枳殼(二錢)、厚朴(一錢半)、大腹皮(一錢半)、白芥子(一錢)、茯苓(帶皮,二三錢)、蘿蔔子(生搗,一錢,若脹氣不嚴重且能進食,則可不使用)、澤瀉(一錢半)、陳皮(一錢)。水煎服。若伴有內熱、小便赤黃,則加梔子、木通各一錢半;若伴有黃疸、小便不利,則加梔子、茵陳各一錢半;若伴有小腹脹痛、大便秘結不通,則加生大黃三至五錢;若伴有肝鬱脅肋疼痛,則加青皮;若伴有氣滯胸腹疼痛,則加烏藥、香附;若伴有食積,則加山楂、麥芽;若身體沉重,屬於濕邪,則加蒼朮;若以上方法無效,則加用大黃、枳實、芒硝。

此方只適用於脈象強勁,年輕力壯,本無虛損,而突然出現脹滿者,才能使用峻猛攻邪之法,此法能迅速消除脹滿。否則,應當緩和治療。

破氣消滯:治療氣實於內,表裡皆脹者,可用大蒜用滾水煮至微熟,保留蒜的辛辣性,少蘸鹽醋佐餐食用,能有效消除脹滿,也是很好的方法。

四苓散:治療氣脹,小便不利。

處方:茯苓、白朮、豬苓(各一兩)、澤瀉(一兩四錢)。共研為末,以半熟大蒜搗成膏狀和藥末製成丸劑服用,效果極佳。

四磨飲:治療氣脹並伴有喘息。

處方:沉香、烏藥、枳實、檳榔四味藥材,用開水磨製後服用。也可以加木香。

加味理中湯(新方):治療脾胃虛寒,氣脹便泄,食慾不振,畏寒等症狀。

處方:人參、白朮(二錢或五、六錢)、扁豆(炒研,二錢)、陳皮(一錢)、乾薑(炒,一、二錢)、甘草(炙,一錢)、當歸(一、二錢,大便稀溏者土炒)、木香(四分)、白豆蔻(去殼炒,一錢)、茯苓(一、二錢)、白芥子(炒研,八分)。水煎服,溫服。

鼓脹:腹部堅硬,內部空虛。或氣血凝滯,日久生蟲形成蠱脹,四肢無恙,僅腹部脹滿,稱為單腹脹,這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氣機運行不暢,清濁不分而導致。治療時,應根據病灶部位辨證:若病灶位於中焦,則以脾胃為主,選用人參、黃耆、白朮、乾薑、甘草等藥物;若病灶位於下焦,則以命門真火為主,選用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等藥物。

若屬氣滯者,可少加辛香之品,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等;若兼有濕邪,小便不利,則宜加豬苓、澤瀉等藥物。以上治療方法,大致如此。但是,單純的鼓脹,預後終非吉兆。

凡是氣脹的疾病,應根據食積、氣滯、血逆、濕熱等證候,辨證施治,或升降氣機,或消導邪氣,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但是,實證較少,虛證較多。中年以後,或素體多勞傷,或脈象虛弱,大便稀溏,或身體倦怠,面色萎黃,這些都是虛損的表現,應當以補益為主。若脾肺虛弱,宜用四君子湯、歸脾湯;脾虛兼寒,宜用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