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3)
卷之四·傷寒(下) (3)
1. 二十九、論傷寒呃逆
(即噦症也。)
嘔為火氣上衝,呃為寒氣阻塞。而然亦有伏陰在內。或誤用寒涼,遂至冷極於下,迫火上衝,自臍下直衝於胸嗌間者,此陰症也。故外雖煩躁,自覺發熱,他人以手按之則冷,屬陰症似陽;無根之火,散亂於外,若誤用涼藥,下咽則死,不得僅用柿蒂湯也。
丁香柿蒂湯,治呃逆因於寒者。
丁香,柿蒂(各錢半),生薑(一錢),
水煎服。加甘草、良薑更妙。
羌活附子湯,治陰症呃逆,回真陽以降陰火,而呃自止。
羌活(八分),附子(錢半),陳皮,半夏(各一分),砂仁(炒研,一錢),木香(三錢),肉桂(二錢),
加參更妙。水煎服。
加味理中湯(新),治胃寒呃逆。
人參(少者,用山藥三錢炒黃代之),白朮(錢半),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附子(五分),丁香(三分),木香(三分),半夏(一錢),草豆蔻(煨,八分),生薑(一錢),
水煎服。
(呃在中焦,穀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乃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臨症者不可不辨也。)
安胃飲,治胃火上衝,呃逆,脈實,胸滯,便結,口渴等症。
陳皮,山楂,麥芽,木通,澤瀉(各一錢),黃芩(錢半),石斛(二錢),
水煎服。如胃火熱甚,脈滑實者,加生石膏三五錢。
白話文:
[二十九、討論感冒引起的打嗝]
打嗝和嘔吐是兩種不同的症狀,嘔吐通常是由熱氣上衝導致,而打嗝則多由寒氣堵塞引起。然而,有時體內也可能潛藏著陰寒。如果錯誤地使用了寒涼藥物,可能會使體內的寒冷達到極致,迫使熱氣向上衝擊,從肚臍下方一直衝到胸部與咽喉之間,這就是所謂的陰證。所以,雖然患者外表看起來煩躁,自我感覺發熱,但別人用手觸摸他的皮膚時,卻會感到冰冷,這是陰證看似陽證的情況;這種沒有根源的火氣,如果亂用涼藥,一旦吞下,就可能致死,不能只用柿蒂湯來治療。
「丁香柿蒂湯」,用來治療因爲寒氣引起的打嗝。
使用丁香,柿蒂(各1.5錢),生薑(1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加入甘草、良姜效果更佳。
「羌活附子湯」,用來治療陰證引起的打嗝,通過恢復真陽來降低陰火,打嗝自然停止。
羌活(0.8錢),附子(1.5錢),陳皮,半夏(各0.1錢),砂仁(炒研,1錢),木香(3錢),肉桂(2錢), 加入人參效果更佳。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味理中湯」(新方),用於治療胃寒引起的打嗝。
使用人參(若量少,可用炒黃的山藥3錢代替),白朮(1.5錢),乾薑(炒,1錢),甘草(炙,1錢),附子(0.5錢),丁香(0.3錢),木香(0.3錢),半夏(1錢),草豆蔻(煨,0.8錢),生薑(1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打嗝發生在中焦,谷氣無法運行,聲音短促,進食後發作;打嗝發生在下焦,真氣不足,聲音較大,即使不進食也會發作。臨牀醫生不能不加以分辨。)
「安胃飲」,用於治療胃火上衝,打嗝,脈象實,胸悶,便祕,口渴等症狀。
使用陳皮,山楂,麥芽,木通,澤瀉(各1錢),黃芩(1.5錢),石斛(2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胃火旺盛,脈象滑實,可以再加生石膏3-5錢。
2. 三十、論傷寒嘔吐
嘔者有聲有物,吐者無聲有物。若有聲無物,謂之乾嘔。邪在表不嘔,邪將傳入則欲嘔,屬半表半裡,宜和以小柴胡湯,(方載第八內。)加陳皮,倍生薑。過此入里而嘔者,有熱有寒。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吐則因胃寒也。至於飲水即嘔者,水停心下也。吐蛔者,胃中虛冷也。總之,診脈察症,自得適中。
加味黃芩湯(新),治胃熱作嘔,煩躁不寧,脈洪實者。
黃芩(二錢半),白芍(錢半),甘草(一錢),半夏(錢半),生薑(二錢),
水煎服。如熱甚,加石膏或加黃連。大便燥結,加酒炒大黃。
羊夏生薑湯,治一切嘔逆。
半夏(四錢),生薑(一兩),
水煎服。
理中加半夏湯,治脾胃虛寒,吞酸,冷咽涎沫,嘔吐。
人參(少者,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白朮(二錢),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生薑,半夏(各錢半),
水煎服。如虛熱拒格,冷服。如寒氣內格,食入即吐,加黃芩七分以引之。○凡嘔吐,惟生薑為聖藥。若寒甚者,加附子。如嘔而胸滿,及食谷欲嘔者,加吳茱萸一錢,湯泡一次用。
茯苓甘草湯,治水停心下,眩悸嘔吐。
半夏(二錢),生薑(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白朮(錢半),
水煎服。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澤瀉八分,肉桂五分。
椒梅理中湯,治吐蛔。
人參,白朮(二錢),乾薑(一錢),烏梅(二個),川椒(一錢,微炒)
水煎服。一二劑後,蛔安即服補脾藥,加使君子肉七個,或每早單服使君子肉五六個;但須每月初旬,蟲頭向上,服之即蛔下。
通脈四逆湯,治裡寒外熱,脈虛嘔吐,一切陰症。
甘草(炙,二錢),乾薑(炮,三錢),附子(二錢),
嘔吐者,加生薑二錢,水煎服。若假熱拒阻者,冰冷與服。
白話文:
[三十、討論傷寒引起的嘔吐]
嘔吐是有聲音且會吐出東西,而吐則是隻有東西出來但沒有聲音。如果只有聲音而沒有東西吐出來,我們稱之為乾嘔。當病邪在體表時,不會引起嘔吐,但如果病邪即將傳入體內,就會感到想嘔吐,這種情況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態,應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該處方在第八章中)。可添加陳皮,並增加生薑的用量。若病情進一步發展進入體內而引起的嘔吐,可能是因為體內過熱或過寒。過熱的情況下,應使用清涼的藥物,而過寒的情況下,則應使用溫暖的藥物。反覆嘔吐通常是由於胃部過冷。如果喝水後就嘔吐,這可能是水液滯留在心臟下方。嘔吐出蛔蟲,則表示胃部虛弱且過冷。總而言之,透過診斷脈搏和觀察症狀,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加味黃芩湯(新方),用於治療因胃熱導致的嘔吐,以及焦躁不安的症狀,適用於脈象洪大的情況。
黃芩(二錢半)、白芍(一錢半)、甘草(一錢)、半夏(一錢半)、生薑(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若熱度嚴重,可加入石膏或黃連。若大便乾燥結塊,可加入酒炒過的大黃。
羊夏生薑湯,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
半夏(四錢)、生薑(一兩),
用水煎煮服用。
理中加半夏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吞酸、口中有冷的口水泡沫,以及嘔吐。
人參(若無,可用炒黃的山藥三錢替代)、白朮(二錢)、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生薑、半夏(各一錢半),
用水煎煮服用。若虛熱嚴重,可冷服用。若體內寒氣嚴重,吃進去的食物立刻吐出,可加入七分的黃芩以引導藥效。
茯苓甘草湯,用於治療水液滯留在心臟下方,導致眩暈、心跳加速、嘔吐。
半夏(二錢)、生薑(三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陳皮(一錢)、白朮(一錢半),
用水煎煮服用。若口渴但小便不順利,可加入八分的澤瀉,五分的肉桂。
椒梅理中湯,用於治療嘔吐出蛔蟲。
人參、白朮(二錢)、乾薑(一錢)、烏梅(二個)、川椒(一錢,微炒)
用水煎煮服用。服用一到二劑後,蛔蟲穩定後即可開始服用補脾藥,可加入使君子肉七個,或者每天早上單獨服用使君子肉五到六個;但必須在每月初旬,蟲頭向上時服用,這樣蛔蟲才會排出。
通脈四逆湯,用於治療體內過寒而體表過熱,脈象虛弱、嘔吐,以及所有陰性症狀。
甘草(炙,二錢)、乾薑(炮,三錢)、附子(二錢),
若嘔吐,可加入生薑二錢,用水煎煮服用。若體內虛熱拒絕藥物,可冷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