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1)
卷十六·本草(上) (1)
1. 卷十六·本草(上)
2. 凡列
一、古今本草不一,多者太繁,少者太簡,求其藥性與病情指示適中,而令閱者朗然無疑,未之有也。即如痰症,有燥痰、濕痰之異,而諸書第以除痰概之;熱症,有內傷外感之殊,而諸書第以退熱括之,此皆病證相反,未可混施。舉此二端,其餘可以類推。縱其中間有論及,而亦未必在在明析也。
且有一味藥,言能治二三十種病者,雖古人著書,以是藥有一毫之長,不忍遺漏,而豈無輕重之用?亦不明其何以能治某病之理,使用者無所適從,不惟無益,而且有害。余於是道,閱歷已五十餘年矣,合覽群書,稍有所得,詳明是藥所以能治某病,以味之或酸或辛,氣之或升或降,性之或補或瀉之類,各言其由,庶令人明其主治之理,取用之宜,使用者無誤,而病者易痊,亦衛生之一助云耳。
一、古人著本草,原以濟人為心,如參、耆、歸、術之類,即治世之賢臣,用以輔理元氣者也;如麻、桂、硝,黃之類,即亂世之良將,用以剿除蔻賊者也。至於有之不以為益,用之反以為害者,如天靈蓋、紫河車,……;如水蛭、礬石,用之不得其法,反致遺害於無窮也;如蛤蚧、膃肭臍,性之不正,適以引人損精耗神者也。如此類者,難以盡舉。
余著是集,或刪之而不錄,或錄之而辨其不必用,亦以應用藥物,和平而神良者不少,何必舍其萬全,而用此傷心害身之物邪!後之人,倘謂古人已用之於前,今人何妨用之於後,又豈知因病用藥,固有不能如古人之神聖者哉!
一、醫之為道,因病立方,固貴精明,而用藥亦須詳審,如地道不真,市肆多偽,收取非時,存貯過久,頭尾誤用,制治無法,不能隨手奏效,或歸咎於藥之無功,譬之兵不精練,思以藹蔻克敵,適以覆眾輿尸也。治療之家,可不留心歟!
一、凡藥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我之所欲不遂;太過,則彼之氣味反失。酒製,上升,去寒性。薑製,發散,除寒滯。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收斂。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炒,借土氣以補中州。
麥麩皮炒,抑酷性,免傷上膈。烏豆甘草湯漬,解毒,致令中和。羊酥豬脂塗炙,滲骨容易脆斷。(黃連、香附,製法不一,各注本草。)去穰者免脹,去心者除煩。制治各有所宜,不可不如其法也。
一、每味藥,先辨其氣味形色,次於有毒者標之,後著所入經絡,乃為發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症具列於後,其所以主治之理,字箋句釋,明體辨用,俾閱者朗然。
一、藥品產於異域遐僻者,必詳其地道形色;如習見習知之藥,則不加詳註。
一、生藥先增分量,候製造成,而後秤用之,恐生多而熟少也。若君臣輕重不合,未必有效。
白話文:
[凡列]
一、自古至今的草藥典籍,其記載的藥物數量與詳細程度不一,有的過於繁複,有的又太簡略,難以找到一部既能詳盡描述藥物特性,又能恰當指出疾病治療方法,使讀者一目瞭然,毫無疑惑的著作。例如痰疾,就有燥痰和濕痰的區別,但許多書籍僅以「除痰」一詞概括;熱疾,也有內傷和外感的不同,但同樣地,書籍只以「退熱」一詞囊括,這種模糊不清的分類,實在無法適用於所有的情況。以此兩例為首,其他的病症也可依此類推。即便有些書籍有提及這些差異,但也未必能清晰明確地解釋。
再者,有些藥材被宣稱能治療二三十種疾病的例子,儘管古人寫書時,只要這藥物有丁點的好處,就不忍遺漏,但實際上,它們在不同病症中的使用份量和方式是否應有所差別呢?書中往往未能解釋清楚藥物是如何能治療特定疾病的原因,使得使用者無從下手,不僅無益,甚至可能有害。我研究醫學已超過五十年,遍覽羣書,稍有心得,試圖詳細說明藥物之所以能治療某種疾病的原因,包括藥物的味道是酸還是辛辣,其氣質是上升還是下降,其性質是補還是瀉等,逐一解析,希望能讓人明白藥物的主要功效,以及如何正確使用,讓使用者不會誤用,病人也能更快康復,也算是對健康的一點貢獻。
一、古人撰寫草藥典籍,原本就是以救人為出發點,如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就像是太平盛世的賢臣,用以輔佐調理元氣;而麻黃、肉桂、芒硝、大黃等,就像是亂世的良將,用以消滅病魔。然而,有些藥物,即使存在卻未必有益,甚至可能有害,如天靈蓋、紫河車等;像是水蛭、礬石,如果使用方法不當,反而會帶來無窮的後果;像是蛤蚧、膃肭臍等,其性質不正,反而會使人損精耗神。類似這樣的藥物,實在難以一一舉例。
我在編輯本書時,對於這些藥物,有的選擇刪去不錄,有的雖然錄入,但也辨明其使用上的限制,因為其實有很多藥物既平和又神效,何必捨棄萬全之策,而去使用這些可能傷害身心的東西呢!後人或許認為古人已經在前人使用過,現在的人又何必顧忌,但他們可能不知道,根據病情使用藥物,並非人人都能像古人那樣精通。
一、醫學之道,根據病情開方,固然重要,但在使用藥物上也必須細心審慎,如藥材來源不明,市場上充斥假貨,採集時間不當,儲存太久,使用部位錯誤,製作過程不當,這些都可能導致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將責任歸咎於藥物無效,就像軍隊未經訓練,卻期望能擊敗敵人,結果只是徒增傷亡。從事醫療工作的人,怎能不加以留心?
一、藥物的製造,最重要的是適度。不足,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過度,則可能喪失藥物原有的特性。酒製,能使藥物上升,去除寒性。薑製,能促進發散,消除寒滯。加入鹽,能進入腎臟,同時具有軟化堅硬組織的作用。使用醋,能進入肝經,有助於收斂。童便製,能去除藥物的劣性,使其向下。米泔製,能去除燥性,調和中焦。乳製,能滋潤乾燥,生血。蜜製,能增加甘甜,補益元氣。用陳舊的壁土炒製,能借用土氣,補充中焦。麥麩皮炒,能抑制強烈的性質,避免傷害上膈。烏豆甘草湯浸泡,能解毒,使藥性變得中和。羊酥豬脂塗炙,能滲入骨髓,使其容易脆斷。(黃連、香附的製法各有不同,詳情請參考本草。)去穰者能避免脹滿,去心者能消除煩躁。製造方法各有不同,不可不遵守。
一、對於每種藥物,首先辨識其氣味、形狀、顏色,然後標明是否有毒,最後指出其進入的經絡,進一步解釋其功能,並在後面列出主要治療的病症,以及其治療原理,讓讀者一目瞭然。
一、對於產自遙遠地區的藥材,必須詳細描述其產地和形狀顏色;而對於常見的藥材,則不必過多描述。
一、生藥應先增加分量,待製造完成後再稱量使用,以防製造後份量減少。如果主藥和輔藥的比例不當,可能影響療效。
一、藥物有五種味道,各自有不同的用途。酸屬木,進入肝臟,能收斂和固縮。苦屬火,進入心臟,能瀉下、燥濕、堅固。甘屬土,進入脾臟,能補益、和中、緩急。辛屬金,進入肺部,能散發、潤澤、橫向擴散。鹹屬水,進入腎臟,能下行、軟化堅硬組織。淡味,能通利小便、滲透排泄。另外,藥物的根部作用於頭部,中部作用於身體,枝葉作用於四肢,皮部作用於皮膚,這些也需要了解,以便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