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2)
卷十六·本草(上) (2)
1. 凡列
一、藥有五味,並各有所用也。酸屬木,入肝,用之能澀、能收。苦屬火,入心,用之能瀉、能燥、能堅。甘屬土,入脾,用之能補、能和、能緩。辛屬金,入肺,用之能散、能潤、能橫行。咸屬水,入腎,用之能下、能耎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又有藥之頭入頭,於入身,枝入肢,皮行皮,亦須知之,以便取用。
白話文:
藥物有五種味道,每種味道都有各自的用途。酸味的藥物屬木,能進入肝臟,使用後能產生收斂和固澀的作用。苦味的藥物屬火,能進入心臟,使用後能產生瀉下、乾燥和堅固的作用。甘味的藥物屬土,能進入脾臟,使用後能產生補益、調和和緩和的作用。辛味的藥物屬金,能進入肺臟,使用後能產生發散、滋潤和橫行的作用。鹹味的藥物屬水,能進入腎臟,使用後能產生向下導引和軟化堅硬的作用。淡味的藥物,能疏通孔竅,並能滲透排泄。此外,藥物的不同部位也有不同的作用,例如藥物的頭部作用於頭部,軀幹作用於身體,枝幹作用於四肢,皮部作用於皮膚。這些也是需要了解的,以便正確選用藥物。
2. 草部
3. 一、人參
(味甘溫微苦,入脾肺二經。茯苓為使,畏五靈脂,以藜蘆。其色黃,大而潤者,佳。),大補虛勞氣弱。止自汗、(陽虛。)喘咳,(屬肺虛者可用。)瀉火,退熱。(虛勞者,內虛寒而外假熱,合黃耆、甘草之甘溫而退大熱,故亦謂之瀉。)健脾保肺,添精神,除煩渴,(瀉火,故除煩;生津,故止渴。
)定眩運,(元氣足也。)通血脈,(氣行則血行。)破積,消痰、(以氣旺也。)瘧痢、滑瀉、(初痢宜下,久痢宜補,治瘧亦然。)血脫、(凡大吐大衄,須重補氣而血自止,氣旺則能生血也。)脹滿、(正氣不足。)中暑、中風、痘瘡下陷。(皆元氣虛也。)按人參補氣性陽,若真陰虧竭,邪火熾於表裡,內外枯燥,以及肺脈洪實,血熱妄行,痧疹初發,而斑點未形,傷寒始作而邪熱方盛,不得誤投。
白話文:
【人參】
(人參味道甘甜且略帶溫熱與微苦,主要影響脾臟和肺部的運作。茯苓是它的輔助藥材,但需避免與五靈脂及藜蘆一同使用。優質的人參色澤黃亮,體型碩大且滋潤。)
它能大力補充身體因虛弱或勞累所造成的氣力衰弱,防止自汗現象,特別適用於陽氣不足的情況。對於因肺部虛弱導致的喘息咳嗽也有療效。
此外,人參還具有降火及退燒的功效,特別適用於那些內裡虛弱寒冷,表面卻有假熱的虛勞者。與黃耆、甘草等甘溫藥材搭配使用,可以達到強大的退燒效果,因此也有人稱其為「瀉火」。
人參能強健脾胃,保護肺部,提升精神,消除煩躁口渴,因為它能清除體內的火氣,並生成津液來止渴。
人參還能穩定頭暈現象,因為充足的元氣可使其得到改善;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因為氣血同行的道理;破除體內積聚,化痰,治療瘧疾、痢疾和滑瀉,原則上,初期的痢疾應以排泄為主,長期的痢疾則應以補充為主,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瘧疾的治療。
此外,對於大量出血的情況,如大嘔血、大鼻血等,應大力補充氣力,讓血液自行停止,因為旺盛的氣力能幫助生成新的血液;對於腹部脹滿、中暑、中風、痘瘡下陷等症狀,這些都是元氣虛弱的表現。
總結來說,人參是一種補氣的藥材,其本質屬陽性。但如果體內真陰枯竭,邪火在體內外肆虐,內外都處於乾燥狀態,或者肺部脈搏洪大實厚,血熱妄行,痧疹剛剛發病但斑點尚未形成,或者傷寒剛開始發生但邪熱正盛,這種情況下就不宜隨意服用人參。
4. 二、黃耆
(味甘微溫,入脾肺二經,茯苓為使,惡龜甲、皂莢,反防風,須知黃耆得防風,其功益大,蜜炙用。)補元陽,實腠理,治勞傷,(以陽氣虛也。)長肌肉。(氣生血,故肉長。)無汗能發,(表虛邪閉,生用發汗。)自汗能止。(補氣固表。)排膿內托,(膿成,則毒化。
)氣虛痘陷,(宜黃耆、人參、甘草、糯米。)止血崩血淋,(氣固而血自止。)除瀉痢帶濁,(氣升而陷自除。)解渴,(瀉陰火也。)定喘。(補氣虛也。)按性味俱浮,彼氣滯中滿,表邪未散,怒氣傷肝者,俱禁用。
白話文:
【二、黃耆】
(味道甘甜且性質微溫,主要作用於脾臟和肺部,與茯苓配合使用效果更佳,但與龜甲、皁莢相沖,與防風相剋,然而黃耆搭配防風,功效會更加顯著,通常會以蜂蜜炙烤後使用。)
它能補充身體的根本陽氣,強化肌膚的防禦能力,治療勞累傷害,(這是因為陽氣虛弱所導致的。)促進肌肉生長。(氣血充足,肌肉自然生長。)
在沒有汗水時能幫助發汗,(當表皮虛弱,邪氣封閉,生用可以促進出汗。)在自汗情況下能阻止汗流。(通過補氣來鞏固表皮。)
有助於排出膿液並由內而外調理,(當膿瘍形成,毒素就被化解。)
對於氣虛導致的痘瘡凹陷,(適合使用黃耆、人參、甘草和糯米。)能止住崩漏和血淋的出血症狀,(氣血穩固,出血自然停止。)消除瀉痢和帶濁的情況,(氣血上升,病態自然消失。)緩解口渴,(這是因為消除了陰火。)穩定呼吸急促的情況。(這是因為補充了氣血。)
根據它的性質和味道,如果存在氣滯、中氣過盛、表層邪氣未消散或怒氣損傷肝臟的情況,都應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