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雜證 (1)

1. 卷之八·雜證

2. 十六、論反胃噎膈

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謂熱結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熱結,則津液竭矣。然而三陽何以致熱結,皆腎之病也。蓋腎主五液,與膀胱為一臟一腑,腎水既干,則陽火偏盛,煎熬津液,變而為痰。

初則痰火未結,咽膈乾燥,飲食不得流通,則為噎膈;久則痰火已結,胃之上脘不開,飲食難下,停滯膈間,須臾便出,謂之嘔吐。至於飲食雖進,停滯胃中,而胃之下脘不開,良久方出,謂之反胃。腎又主二便,三陽熱結,前後亦必閉澀;下既不通,必反於上,所以或久或暫,復吐原物。

雖屬胃病,實由命門火衰,腎經虛寒之病,而水不能灌溉而然也。斯時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州;若泥於舒郁快膈,則辛香助火,散氣耗血,胃中之汁速干,去死不遠矣。夫噎塞由於津液乾槁,故莫如養血;養血又莫如滋陰,六味丸是也。

反胃由於胃脘虛寒,故莫如辛溫;辛溫則不如補火,八味丸是也。但此方惟於病初起時丸藥可下,急為救本可也。若丸不能下,或下而復反,此時改用湯劑,有所不可。蓋欲入下補腎,不如先滯中州濕脾,又不如用後桂附散,或可挽回。大凡人得此病者,治之宜早,以真火有根,培之則活。

若熱湯入,而水與痰即刻逆上,吐出冰冷者,是火絕矣,雖用桂附,亦何益哉!王太璞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予謂是無水也,以津液干竭故耳。至於所言:「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說中綮。但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以脈合症,審其陰陽,火盛者,當以養血為急,勿用涼藥;脾傷陰盛者,宜以溫補為重,勿用燥劑。變動因心,不可偏執也。

《黃帝針經》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咽者,咽物之門戶;膈者,心肺之分野;不通者,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下,而反在上,病在胃也。夫胃病者,平日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慮,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胃脘乾澀,飲食難進,噎寒所由成也;脾胃虛傷,運行失職,不能熟腐五穀,變化精微,食入復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在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

經曰:「人迎四倍以上,為格陽;寸口四倍以上,為關陰。」關格者,內經以脈論,非言病也。究之陰陽偏盛之極,為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論脈論病,議雖不同,而為害則一。諸家以關格為病名,可顧名而思義矣。

凡人入房太甚,只有孤陽,大宜養陰為主:絕嗜欲,戒惱怒,薄滋味,卻思慮;外治以藥餌,庶可挽回而壽終矣。

白話文:

[十六、討論反胃噎膈]

古籍有記載:“三陽結合,稱為膈。”這裏的三陽指的是大腸、小腸和膀胱。所謂的結合,是指熱結。大腸主管津液,小腸主管水分;如果大腸熱結,津液就會枯竭,小腸熱結,水分就會乾燥。膀胱被稱為州都的官員,津液儲存在那裏;如果膀胱熱結,津液就會耗盡。然而,為什麼三陽會導致熱結呢?其實都是腎的問題。因為腎主管五種液體,與膀胱互為一臟一腑,腎水一旦乾涸,陽火就會過剩,煎熬津液,形成痰。

初期痰火未結,咽部和膈膜會變得乾燥,食物無法順利通過,就形成了噎膈;時間久了,痰火結成,胃的上部無法打開,食物難以下嚥,停滯在膈膜之間,很快就會被吐出來,這就是嘔吐。甚至食物雖然能進入胃中,但是胃的下部無法打開,食物停留很久才能排出去,這就是反胃。腎還主管大小便,三陽熱結,大小便也會受到影響;下面的通道不暢,必然會反向上面,所以可能長時間或者短時間後,食物就會被吐出來。

雖然這是胃的問題,但實際上是由於命門火衰,腎經虛寒導致的,水無法灌溉到身體各處。這時候想強化脾胃,清理痰濕,又擔心乾燥的藥物會對津液產生不良影響;想滋養血液,產生津液,又怕滋潤的藥物會對中州造成阻礙;如果只是簡單地舒緩鬱悶,讓膈膜舒服,那麼辛辣的香料會助長火氣,散發氣血,胃中的津液會迅速乾涸,生命也就快走到盡頭了。噎塞是因為津液乾涸,所以最應該做的就是滋養血液;滋養血液又不如滋養陰液,六味丸就是這種藥。

反胃是因為胃的上部虛寒,所以最應該用辛辣溫暖的藥物;辛辣溫暖的藥物又不如補火,八味丸就是這種藥。但是這種藥只適合在病初起的時候使用,如果丸藥無法吞下,或者吞下去又吐出來,這時候應該改用湯藥,其他的都不合適。想要補腎,不如先調理脾胃,或者使用後面的桂附散,或許可以挽回。通常得了這種病的人,治療越早越好,因為真正的火源還在,只要培養好,就能活下去。

如果熱湯一喝下去,水和痰立刻就往上反,吐出來的東西冰冰涼涼的,這就是火已經斷絕了,就算用桂附,也沒有什麼用了!王太璞說:“食物無法吞下去,是因為有火”,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水,因為津液已經乾涸了。他說:“食物吞下去又吐出來,是因為沒有火”,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是脈搏大且有力,應該按照熱病來治療;脈搏小且無力,應該按照寒病來治療。要結合脈象和病症,判斷陰陽,如果火氣旺盛,應該以滋養血液為主,不要用冷藥;如果脾臟受傷,陰氣過剩,應該以溫補為主,不要用乾燥的藥物。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不能固執己見。

《黃帝針經》有記載:“胃病的人,咽部和膈膜無法通暢,食物無法下嚥。”咽部是吞嚥食物的入口;膈膜是心肺的分界線;如果不通暢,是因為腎肝吸入的陰氣無法下降,反而上升,病根在胃。胃病的人,通常是因為平日裡氣血虧損,再加上悲傷、思慮、憂慮,脾胃就會受傷,血液逐漸消耗,胃的上部乾燥,食物難以下嚥,這就是噎膈的成因;脾胃受傷,運行失常,無法消化五穀,轉化為精華,食物吞下去又吐出來,這就是反胃的成因。這兩種病都在膈膜之間,所以統稱為膈。

古籍有記載:“人迎四倍以上,為格陽;寸口四倍以上,為關陰。”“關格”這個詞,在古籍中是以脈象來論述的,並不是在說疾病。但究其根本,是陰陽失衡到了極點,是孤陽逆流的徵兆,實際上是真陰的衰竭。無論是論述脈象還是疾病,雖然角度不同,但危害是一樣的。各家學派都把“關格”作為一種疾病的名稱,從名稱就可以理解其含義。

如果一個人房事過度,只有孤陽,應該以滋養陰液為主:節制性慾,避免惱怒,清淡飲食,避免思慮;外在的治療,應該用藥物,這樣才能挽回生命,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