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雜證 (2)

1. 三十三、論黃疸

柴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小水赤黑,煩渴發熱。

白朮,茯苓,豬苓(各錢半),澤瀉(二錢二分),肉桂(錢半。此五苓散),加:茵陳(三錢),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錢半),

燈草引。酒疸,加乾葛。

凡一身盡痛而黃者,濕熱在表也。不痛,病在裡也。乾燥者,熱盛也。在表者汗之,半表半裡者和之,在裡者下之。若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若黃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宜小半夏湯。皆不可拘於茵陳也。

小建中湯,治虛勞,腹痛、肢疼、煩熱、咽乾,並遍身黃疸。

甘草(炙),桂枝,生薑(各三錢),大棗(二枚),白芍(四錢),膠飴(二合)

以前六味煎成,去渣,入膠飴,火烘微解,溫服。嘔則不用飴,以其甜也。

小半夏湯,治嘔吐及噦氣身黃。

半夏(五錢),生薑(二錢半)

煎服。

養勞湯,治五疸虛弱,心悸、耳鳴、寒熱、氣急、溺濁,宜作虛勞治。

人參(隨便),黃耆(蜜炙),當歸,白朮(各錢半),桂心,甘草(炙。各一錢),白芍(酒炒,二錢半),生地,茯苓(各一錢二分),遠志(八分),五味子(炒搗,五分),陳皮(七分),

生薑五分,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火府丹,治心經積熱,小便淋澀,黃疸渴甚。

生地(杵膏,二兩),木通(一兩),黃芩(炒,一兩),

蜜丸,木通湯下。

茵陳四逆湯,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四錢),甘草(炙,二錢),乾薑(炮,三錢),附子(生炮,三錢),

溫服。

小便色白為無熱,小便色黃赤為濕熱。小便不利無汗為實,小便清利自汗為虛。年壯氣實,脈大易愈,脈小溺利不渴者生,脈洪泄利而渴者死。寸口近掌處無脈,口鼻冷有黑色起者死。疸病渴者難治,不渴者易治。疸毒入腹,喘滿者死。老人氣虛脈微難瘥。黃疸日久,變為黑疸,喘滿者死。急以土瓜根搗汁六合,頓服,黃水從小便出,即愈。

備揀古來治黃疸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黃疸,脈實,大便秘,小便赤,總以茵陳、大黃、山梔為主。○身黃,脈沉細不渴者,無火也。茵陳、橘皮、生薑、白朮各三錢,半夏、茯苓各二錢,溫服,切忌涼藥。○秦艽一味,諸黃宜用,能逐陽明濕熱,從外而出,效大而性和平,不可用涼藥傷脾。○有腎虛不能行水,水浮於外,郁久變熱而為黃,用金匱腎氣加麥冬作湯飲之,以脈弱便清故也。○黃者,脾之色也。

脾色外見,則內虛矣。虛則運化不及,濕熱拂鬱而然。故書曰: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是脾為本,而濕熱為標也,治宜補脾,用四君歸脾之類,而導水次之。○黃疸溺赤,用茵陳、梔子各三錢,秦艽、升麻各四錢,為末,每用三錢,煎服。○五種黃疸,用秦艽酒浸絞汁,每日空心多服。

白話文:

三十三、論黃疸

柴陳五苓散:用來治療因濕熱引起的黃疸,症狀有小便顏色赤黑、煩渴發熱。

藥方組成:白朮、茯苓、豬苓(各7.5克),澤瀉(10.5克),肉桂(7.5克,以上是五苓散的基本組成),再加入茵陳(15克),車前子(5克),木通、柴胡(各7.5克)。用燈心草引藥。如果是因喝酒引起的黃疸,可加入葛根。

凡是全身疼痛又出現黃疸的,代表濕熱在體表。如果沒有疼痛,則病在體內。身體乾燥代表熱邪很盛。病在體表就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病在半表半裡就用和解的方式治療,病在體內就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如果小便正常,應當用治療虛勞的小建中湯。如果黃疸顏色沒有變化,且有腹瀉的趨勢,腹脹且喘,不能用清熱的藥,如果清熱會引起呃逆,應使用小半夏湯。這些狀況都不能拘泥於只用茵陳。

小建中湯:用來治療虛勞,伴隨腹痛、肢體疼痛、煩熱、咽乾,以及全身黃疸的症狀。

藥方組成:炙甘草、桂枝、生薑(各15克),大棗(2枚),白芍(20克),膠飴(30毫升)。

將前六味藥材煎煮後,去渣,加入膠飴,用小火稍微融化,溫服。如果出現嘔吐,就不要使用膠飴,因為它太甜。

小半夏湯:用來治療嘔吐、呃逆,並伴有黃疸的症狀。

藥方組成:半夏(25克),生薑(12.5克)。

煎煮後服用。

養勞湯:用來治療各種虛弱的黃疸,伴隨心悸、耳鳴、寒熱、氣喘、小便混濁,應當按照虛勞來治療。

藥方組成:人參(用量隨意),蜜炙黃耆、當歸、白朮(各7.5克),桂心、炙甘草(各5克),酒炒白芍(12.5克),生地、茯苓(各6克),遠志(4克),炒搗五味子(2.5克),陳皮(3.5克)。

加入生薑(2.5克),大棗(2枚),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火府丹:用來治療心經積熱,小便不暢、澀痛,以及黃疸嚴重、口渴的症狀。

藥方組成:搗成膏狀的生地(120克),木通(60克),炒黃芩(60克)。

用蜂蜜做成藥丸,用木通湯送服。

茵陳四逆湯:用來治療黃疸,脈搏沉細而遲緩,肢體冰冷,腰部以上自汗的症狀。

藥方組成:茵陳(20克),炙甘草(10克),炮乾薑(15克),生炮附子(15克)。

溫服。

小便顏色發白,代表沒有熱邪;小便顏色黃赤,代表有濕熱。小便不暢且沒有汗,代表實證;小便清澈且自汗,代表虛證。年輕力壯、氣血充實、脈搏有力的人容易治癒,脈搏細小但小便正常且不口渴的人預後良好,脈搏洪大、腹瀉且口渴的人預後不良。寸口(手腕內側動脈)摸不到脈搏,口鼻冰冷且有黑氣出現的人預後不良。黃疸病人如果口渴,難以治療;不口渴,則容易治療。黃疸毒邪進入腹部,出現喘滿的人預後不良。老年人氣虛脈微弱的人難以痊癒。黃疸病程久了,會轉變成黑疸,如果出現喘滿,預後不良。緊急情況下,可以用土瓜根搗汁約120毫升,一次性頓服,如果黃色尿液從小便排出,就會痊癒。

以下選用古代治療黃疸最簡單、最穩妥的神奇藥方,方便大家取用:

黃疸,脈搏有力,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總體以茵陳、大黃、山梔為主。如果全身發黃,脈搏沉細且不口渴,代表沒有火熱,可用茵陳、橘皮、生薑、白朮各15克,半夏、茯苓各10克,溫服,切記不要使用寒涼的藥。單用秦艽這一味藥,各種黃疸都適用,它能驅散陽明經的濕熱,使之從體表排出,效果顯著且藥性平和,不可使用寒涼的藥傷害脾胃。有些情況是因為腎虛不能運化水液,水液浮於體表,鬱積久了轉化為熱而導致黃疸,可用金匱腎氣丸加麥冬作成湯劑飲用,這是因為脈搏虛弱、小便清澈的緣故。黃色是脾的顏色,脾色外顯,就代表體內虛弱。虛弱就會導致運化功能不足,濕熱鬱積而產生黃疸。所以古書說:治療黃疸不用區分其五種類型,都是濕熱導致。這是因為脾為根本,而濕熱是表象,治療應當補益脾胃,用四君子湯、歸脾湯之類的方劑,其次再考慮利水。黃疸伴隨小便赤黃,可用茵陳、梔子各15克,秦艽、升麻各20克,研磨成粉末,每次用15克煎服。五種黃疸,可以用秦艽用酒浸泡後絞取汁液,每天空腹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