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一·雜證 (1)
卷十一·雜證 (1)
1. 卷十一·雜證
2. 三十三、論黃疸
(有實有虛有表邪。)
是證皆謂之濕熱,而有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之分。總不出乎虛、實二證,即韓祗和所云陰疸、陽疸也。經曰:「已食如飢者,即實證也。」多因脾濕不流,鬱熱所致。其脈洪滑有力,或身熱口渴,消穀善飢,二便燥赤等證,但須清火利濕,火退則溺清,而黃自退矣。又曰:「安臥脈小,不嗜食者,即虛證也。
」此非濕熱為病,而全由氣血之敗。或則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或因中氣大傷,不能生血,所以血無華色而色敗矣。其為病也,有困倦眩暈,畏寒少食,大便不實,小便如膏等證。治者宜補心、脾、腎之虛。氣血復,而黃自愈。若但見色黃,不察脈證,視為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是速其斃。
又有表邪未清而發黃者;傷寒汗不能透,而風濕在表者;或自表入里,而濕熱鬱於陽明者,皆變黃疸。表邪未解者,必脈浮少汗,發熱身痛,宜從汗散。濕熱內郁者,脈息緩滑,煩熱多汗,治宜分消清利。若陽明實邪內郁,而痞結脹滿者,宜先下之,然後清其餘熱,則自無不愈。
凡黃疸難治證:寸口無脈,鼻出冷汗,腹脹,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環口黎黑,油汗發黃,久之變黑者,皆難治。
梔子茵陳湯(新),治身熱發黃,小水不利,脈實口渴。
梔子(七枚),茵陳,澤瀉,黃柏,赤苓(各三錢),甘草(一錢),
如大便燥結,加大黃四錢。口渴,加生石膏五錢。水煎,空心服。
茵陳四苓散,治濕熱黃疸,小水不利。
白朮,豬苓,茯苓,澤瀉(各錢半),茵陳(二錢),
或加梔子。
壽脾煎,治心脾虛損,六脈微弱,身發黃疸。
白朮(二三錢),當歸(二錢),山藥(二錢),甘草(炙,一錢),乾薑(炮,一二錢),棗仁(錢半),遠志(五七分),蓮肉(去心、炒,二十粒),人參(隨便)
水煎服。如腎經之陰虛者,用六味丸。腎中之陽虛者,用八味丸。
四君子湯吞八味丸,治疸證服解利藥不止,或口淡腳軟,寒熱尿濁,皆為虛甚。若再服涼藥通利,自必脾虛腎涸而危。
茵陳附子湯,治身熱發黃,汗不止者,此陰黃虛寒證也。
附子(制,急則生用,三四錢),乾薑(炮,一二錢),茵陳(二錢),
水煎服。或去乾薑,加炙甘草,治脈細身冷,黃疸陰證。
桂枝加黃耆湯,治表邪外閉,脈浮發黃,當以汗解之。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黃耆(蜜炙,二錢),大棗(四枚)
熱服,覆取微汗。
柴芩兩解湯(新),治表邪未解,里證又熱,尿赤、口渴、煩躁、脈滑數者。
柴胡(二錢),黃芩(三錢),梔子(一錢),
黃疸,加茵陳二錢,溫服。
白話文:
三十三、論黃疸
黃疸的成因,有實證、虛證和表邪三種情況。
所有黃疸都可歸類為濕熱,但又細分為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等類型。總體來說,都離不開虛實兩種證候,也就是韓祗和所說的陰疸、陽疸。經書上說:「吃完飯還覺得餓的,就是實證。」多因脾胃濕熱不暢,鬱積化熱導致。其脈象洪大而滑利有力,或伴有身熱口渴、食慾旺盛、大便乾燥赤色等症狀,治療上需清熱利濕,火邪退去,小便轉清,黃疸自然消退。又說:「安靜臥床,脈象微弱,不想吃東西的,就是虛證。」這種情況並非濕熱致病,而是由於氣血虧損所致。可能是七情傷損臟腑,也可能是過度勞累損傷身體,或因中氣大傷,不能生血,導致血液失去光澤而呈現病態。其症狀包括倦怠、頭暈、畏寒、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小便黏稠等。治療上應補益心、脾、腎之虛。氣血恢復,黃疸自然痊癒。如果只看到皮膚發黃,不察脈象和其它症狀,就診斷為濕熱,而用茵陳、梔子等瀉火利水的藥物治療,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
還有一種情況是表邪未解而發黃,例如傷寒病汗出不暢,風濕之邪仍在肌表;或者表邪入裡,濕熱鬱滯於陽明經,都會導致黃疸。表邪未解者,脈象浮弱,汗出不多,發熱、身痛,應當發汗解表。濕熱內鬱者,脈象緩和而滑利,煩熱多汗,治療上應分消清熱利濕。如果陽明經實邪內鬱,伴有痞塊、脹滿等症狀,應該先瀉下通便,然後再清熱,這樣就能痊癒。
凡是難治的黃疸,通常有以下特徵:寸關尺三部脈象皆無,鼻孔流出冷汗,腹部脹滿,面色萎黃如煙燻過一樣,搖頭晃腦,眼睛直視,嘴唇周圍發黑,皮膚油膩並發黃,久而變黑,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黃疸。
梔子茵陳湯(新方):治身熱發黃,小便不利,脈象實大,口渴。
方藥:梔子七枚,茵陳、澤瀉、黃柏、赤苓各三錢,甘草一錢。
如大便燥結,加大黃四錢;口渴,加生石膏五錢。水煎服,空腹服用。
茵陳四苓散: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
方藥:白朮、豬苓、茯苓、澤瀉各一錢半,茵陳二錢。
可酌情加梔子。
壽脾煎:治心脾虛損,脈象微弱,身發黃疸。
方藥:白朮二至三錢,當歸二錢,山藥二錢,甘草(炙)一錢,乾薑(炮)一至二錢,棗仁一錢半,遠志五至七分,蓮肉(去心,炒)二十粒,人參適量。
水煎服。如果腎陰虛,則用六味地黃丸;如果腎陽虛,則用右歸丸。
四君子湯加八味丸:治黃疸服用瀉下利水藥物後症狀未見好轉,或伴有口淡乏力、寒熱交替、尿濁等症狀,皆為虛損嚴重。如果繼續服用寒涼通利之藥,必然導致脾虛腎虧而危及生命。
茵陳附子湯:治身熱發黃,汗出不止,此為陰虛寒證。
方藥:附子(炮製,急則生用,三至四錢),乾薑(炮製,一至二錢),茵陳二錢。
水煎服。或去掉乾薑,加炙甘草,治療脈象細弱,身體冰冷,黃疸屬於陰虛證候。
桂枝加黃耆湯:治表邪外閉,脈象浮弱,發黃,應當發汗解表。
方藥: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黃耆(蜜炙)二錢,大棗四枚。
熱服,蓋被取微汗。
柴芩兩解湯(新方):治表邪未解,裡證又熱,尿赤、口渴、煩躁、脈象滑數。
方藥:柴胡二錢,黃芩三錢,梔子一錢。
若為黃疸,加茵陳二錢,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