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8)
卷十六·本草(上) (8)
1. 二十四、白芷
(味辛氣溫,入肺胃大腸三經。當歸為使,惡旋覆花。)辛散風,溫除濕,芳香通竅發表,逐陽明經風寒邪熱。止頭痛、頭風、目痛、齒痛、眉稜骨痛,(陽明之脈營於頭面。)除皮膚斑疹燥癢、鼻淵、大腸風閉、腸風尿血,(皆肺經風熱,味辛,故入肺。)瘡科止痛排膿、(瘡潰宜少用。)女人赤白帶漏。(炒黑用。)按白芷辛散,血熱有虛火者禁之。
白話文:
【二十四、白芷】
(性味辛且溫,能作用於肺、胃及大腸的經絡。與當歸合用效果更佳,但不宜與旋覆花一同使用。)
其辛味能散風,溫性可去濕,特有的香氣能通竅散表,驅除陽明經絡中的風寒邪氣和熱毒。能緩解頭痛、頭風、眼痛、牙痛、眉稜骨痛,(因為陽明經脈循行於頭面部。)能消除皮膚上的斑疹、乾燥及癢感,治療鼻竇炎、大腸風閉、腸風尿血等症狀,(這些都是肺經風熱所導致,由於白芷性味辛,因此對肺經特別有效。)在治療外傷時,可止痛並幫助膿液排出,(但若傷口已潰爛,應減少使用。)對於女性的白帶異常或月經不調也有療效。(需炒至黑色後使用。)
根據記載,白芷性味辛散,對於血液過熱且有虛火的人羣應避免使用。
2. 二十五、麻黃
(味苦辛溫,入心肺膀胱大腸四經。厚朴為使,惡辛夷、石葦。去根節大表,留節微表。水煮去沫。)體輕揚,味辛溫。生麻黃之地,冬不積雪。善達肌表,走經絡,(體輕。)除風邪,(寒屬寒。)祛寒毒。(辛溫。)治表實無汗、(脈浮緊者正用。)憎寒壯熱、頭痛身疼,(太陽病。
)通九竅,開毛孔,(散肺邪。)咳嗽、(風寒入肺。)痰哮、氣喘。(哮喘、宜瀉肺氣,服麻黃不出汗。)即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亦能同肉桂以遂之。且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中之汗;兼血藥以助液,可得榮中之汗;兼溫藥以助陽,可遂陰凝之寒毒;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疫邪。能善佐使,無往不利,寒傷實家第一要藥也。
(既受寒邪,四季皆可用,不得疑夏不用。)按麻黃走表,雖可汗之證,不宜多服。若不當汗而汗,與可汗而過汗,或血溢,或亡陰,為害不小,可不慎哉!
白話文:
【二十五、麻黃】
(麻黃味道苦辛且溫,主要影響心、肺、膀胱和大腸這四個臟腑。厚朴是其輔助藥材,但與辛夷、石葦相剋。去除根節後效果強烈,保留節部則作用較溫和。使用時需用水煮並撇去浮沫。)
麻黃質地輕揚,味道辛溫。生長於麻黃的地方,冬天不會有積雪。它擅長穿透肌膚表層,疏通經絡,(因其質地輕盈。)驅除風邪,(因風屬寒。)清除寒毒。(因其辛溫性質。)適用於治療外表實證無汗、(脈象浮緊時最適宜使用。)畏寒高燒、頭痛身痛,(這是太陽病的症狀。)
能暢通九竅,開啟毛孔,(有助於散發肺部邪氣。)緩解咳嗽、(因風寒進入肺部所致。)痰鳴、氣喘。(對於哮喘,應著重於排解肺氣,服用麻黃時不一定會出汗。)即使寒邪已深入少陰、厥陰的筋骨之間,也能配合肉桂一起將其驅出。再搭配氣藥以增強藥力,能促使衛氣中的汗液排出;配伍血藥以補充體液,能促進營氣中的汗液產生;加上溫藥以補助陽氣,能驅散陰寒凝聚的寒毒;加上寒藥以補助陰氣,能消除炎熱的瘟疫邪氣。只要善於配伍,無往不利,是寒邪實證的首選藥物。
(即使受到寒邪侵襲,在四季都能使用,不能因為夏天就懷疑其功效。)然而,麻黃的作用在於發汗,即便在可以發汗的情況下,也不宜過量服用。如果在不該發汗的時候發汗,或者本該發汗卻過度發汗,可能導致出血,或陰虛,對身體的危害不小,這一點務必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