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本草(中) (2)

1. 二○四、桂心

(入心、脾二經,用桂重去外皮,取肉用。)苦入心,辛走血。治腹內冷痛、(辛熱。)九種心疼。(邪正相激,故令心疼。)托癰疽痘瘡,(灰塌凶證同丁香用。)補旁傷,健腰膝,(胃肝兩足。)療風痹,(養肝。)化噎膈。(補火。)功用與桂相同,惟入心脾為多。

白話文:

(歸屬於心臟和脾臟兩條經絡,使用桂心時,需去除外層皮,只採用內部的肉質部分。)

其味道苦澀,能深入心臟,辛香能促進血液循環。

能治療腹部內的寒冷疼痛,

以及九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痛症狀。(這些心痛是由於身體內正氣與邪氣相互衝突導致的。)

能幫助癰疽和痘瘡的恢復,(若出現灰塌等嚴重徵兆,應與丁香一同使用。)

能修復受傷部位,強壯腰膝,(主要影響胃和肝兩個部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助於滋養肝臟。)

緩解食道阻塞的症狀。(藉由補充體內之火。)

其功效與桂皮相似,但更專注於心臟和脾臟的調理。

2. 二○五、桂枝

(味辛甘,氣溫,入膀胱、肺二經。)味薄體輕,升浮樹巔,故上行頭目,橫行手臂。治傷寒寒熱無汗、(調和榮衛,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亦惟有汗者宜之。若無汗,當以發汗為主。故曰,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也。)中風自汗。(此屬陽虛,用之為君,佐以白芍甘草,加薑棗為桂枝湯,能和榮實表,非桂枝能閉汗孔也。

)療手足痛風、(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濕熱、瘀血、氣虛、血虛之異,隨證立方,加桂枝作引經。)胸脅疼痛。(脅屬肝,桂能平肝。)按桂性偏陽,不可誤投。如陰虛及一切血證無表寒者,均當忌之。

白話文:

【對於桂枝】

(其味道辛甘,性質溫和,主要影響膀胱與肺兩個臟腑。)因它的味道淡且形態輕盈,具有上升與飄浮的特性,所以能夠作用於頭部和眼睛,並橫向作用於手臂。它可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寒熱交錯且不出汗的情況,(它能調和人體的營養和防禦功能,使外邪無法存留,從而使人體自行出汗達到治療效果,但這種效果只適合已經有出汗現象的人。如果病人完全不出汗,應該以發汗為主要治療手段。因此有說法稱,不出汗的人不適合服用桂枝,而出汗的人則不適合服用麻黃。)它也能治療因風邪入侵導致的自汗。(這屬於陽氣不足的症狀,使用桂枝作為主要藥物,輔以白芍、甘草,再加入薑棗,形成桂枝湯,能調和營養,鞏固體表,但這並不是因為桂枝能封閉汗腺。

)此外,它還能治療手腳的風濕痛,(風濕痛有風痰、風濕、濕痰、濕熱、瘀血、氣虛、血虛等多種類型,應根據具體情況開立藥方,並將桂枝加入其中作為引導經絡的藥物。)以及胸脅疼痛。(胸脅部位屬於肝臟的範疇,桂枝能起到平肝的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桂枝的性質偏向於陽性,不能亂用。如陰虛或各種血液相關的病症,且沒有表面寒症的情況下,都應該避免使用桂枝。

3. 二○六、茯苓

(味甘淡平,無毒,入心、腎、脾、胃、小腸五經。)假松脂之餘氣,得坤厚之精英,為脾家要藥。益脾(甘溫。)除濕,(淡滲。)入肺瀉熱,(氣白入肺。)而下通膀胱以利水。(上行入肺,以清化源,而後下降利水,使熱從小便出也。)調榮(血)理衛(氣)定魄(清肺以藏魄。

)安魂。(養肝以藏魂。)除咳嗽、(保肺。)驚悸、(心肝不足。)心下結痛、膈中痰水、(脾虛。)嘔吐(胃經濕熱。)口燥。(胃火。)療水腫、淋瀝、泄瀉、(滲濕。)遺精。(益心腎之功、若腎水虧寒者,又所忌用。)小便結者能通,多者能止。(濕除自止。)生津止渴,(濕熱去則津生。

)補陽安胎。(胎繫於脾,脾健則胎安。)按茯苓補少利多,多服損目。陰虛者,久弱者,不宜服。若多用人乳拌曬,以減痰滲之勢,亦能補陰。

茯苓皮,功專行水。治腰以下水腫膚脹。(五皮散用之。)

赤茯苓,專利濕熱,全無補益。痘瘡灌漿時,赤白二種俱忌服。

白話文:

【茯苓】

(其味道甘淡平和,無毒性,主要影響心、腎、脾、胃及小腸等五個臟腑。)它吸收了松樹的餘氣與大地的精華,是治療脾胃疾病的重要藥物。它能增強脾胃功能(通過其甘溫特性),排除溼氣(透過淡滲作用),進入肺部清熱(因顏色白色屬肺),同時通利膀胱以促進水分排泄(先上升至肺部,清理體內溼熱源頭,再下降至膀胱,讓熱量隨尿液排出體外)。

茯苓能調和血液(榮)、調節氣血(衛)、穩定精神(清肺藏魄)、安定心靈(養肝藏魂),緩解咳嗽(保護肺部)、驚嚇(心肝不足)、胸腹痛(脾虛)、膈間痰水(脾虛)、嘔吐(胃經溼熱)、口乾(胃火)。它能治療水腫、頻尿、腹瀉(滲溼)、遺精(增強心腎功能,但對腎水虧損者應避免使用)。對於小便不通者,茯苓可以疏通;對於小便過多者,茯苓可以止住(溼氣去除自然會停止)。它還能生津止渴(溼熱去除則津液自生),補陽固胎(胎兒依賴脾臟,脾健則胎安)。

然而,茯苓雖好,過量服用可能損害視力。對於陰虛或長期虛弱者,不宜服用。如果大量使用,可以搭配人乳攪拌曬乾,減緩痰溼的滲透,也能滋陰。

茯苓皮,專門用於行水利尿,適用於腰部以下的水腫膚脹(常在五皮散中使用)。

赤茯苓,專門清除溼熱,沒有補益效果。在痘瘡灌漿期,紅白兩種茯苓都應避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