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三·雜證 (3)
卷十三·雜證 (3)
1. 五十二、論痿證
(有濕熱,有虛證,有風寒外襲。)
《內經》列五臟痿證,皆言為熱,又獨重肺與胃者,何也?以肺熱葉焦,金燥水虧,腎絕化源,則精氣不能流通而成痿矣。取陽明者,以谷入胃,能溉五臟,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謂陰毛中橫骨上下臍兩傍之豎筋也,凡人身上下前後無處不達。)且四肢皆稟於胃,必因於脾,脾為太陰,其脈貫胃,若脾病,(經曰:「土太過,則敦阜。」敦者,厚也。
阜者。高也。既厚又高,其病則瀉,土平而愈。此膏粱之疾也。若脾虛則不化,經曰:「土不及則卑濫也。」其治宜以培本為主。)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以達四肢,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乃痿也。然吾觀痿躄之人,飲食日盛,形體日肥,何以不能運化精微,以強筋骨乎?此乃火邪伏於胃中,但能殺穀,而不能長養氣血。經謂壯火食氣,胃熱消穀,善飢是也。
治者,使陽明火邪毋使干於氣血之中,則濕熱清而筋骨自強,此經不言補而言取者,取去陽明之熱邪耳。然細察經文,又曰:「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發為筋痿;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發為肉痿之類」,則又非盡為火證。故此,因生於火者有之,而敗傷元氣者亦有之。
若概從火治,則恐真陽虧敗,水衰土涸者,必不能堪。是當因脈因證,酌寒熱之淺深,審虛實(虛者,元氣虛也。實者,邪氣實也。)之緩急,以施治療,庶得治痿之法矣。凡痿證不一,有兼痰積者,有濕多熱多者,有濕熱相半者,有挾氣者,臨病制方,不拘古方可也。而東垣取黃柏為君,用黃耆等補藥以輔佐之,亦可觸類而會其意矣。
二妙散,治濕熱痿證,脈息洪滑,煩渴身熱,當先去火。
黃柏(炒,二錢),蒼朮(三錢),
水煎,夜服。或加甘草、羌活各錢半,陳皮、白芍各一錢,威靈仙(酒炒)八分,服之亦佳。如氣滯,加行氣藥。如血虛,加補血藥。如痛甚者,加薑汁熱服。
加味四物湯,治陰虛血熱,諸痿軟弱。
當歸(一錢。血虛有寒者宜多用,血虛有熱者宜少用),熟地(三錢),麥冬,黃柏(炒),蒼朮,白芍(各一錢),川芎(七分),五味子(九粒),人參(隨便),黃連(各五分),杜仲(八分),牛膝(一錢。足不軟者不用),知母(五分),
空心服。若陰虛無濕,或多汗者,俱不宜用蒼朮,蓋痿證最忌散表,亦恐傷陰也。此證即知柏地黃湯可用,但當適病而止。
鹿角膠丸,治水虧於腎,血虧於肝,兩足痿弱,不宜用涼藥者。
鹿角膠(一斤),熟地(八兩),鹿角霜,當歸(酒蒸。各四兩),人參(隨便),牛膝(酒蒸),菟絲子(淘淨,酒蒸),茯苓(各三兩),白朮,杜仲(鹽炒。各二兩),虎脛骨(酥炙),龜版(酥炙,酒炙亦可。各一兩),
先將熟地、當歸、牛膝搗成膏,後以酒二鍾蒸化鹿角膠,加煉蜜為丸,每早用淡鹽水下七、八十丸。
金剛丸,治腎損骨痿,宜此益精。
蓽薢,杜仲(薑汁炒。各八兩),肉蓯蓉(揀頂大中紅者,酒洗去甲),菟絲子(淘淨,酒蒸。各六兩),
用豬腰子二、三對,酒煮,與蓯蓉先搗為膏,後入各藥末,干則加煉蜜為丸,空心溫酒送下。
還少丹,治脾腎不足而足痿者,及一切虧損體弱之證。
熟地(八兩),山藥,棗皮,杜仲(姜水炒),枸杞(各四兩),淮牛膝(酒蒸,下部滑遺者不用),遠志(去心,薑汁浸炒),肉蓯蓉(酒洗),菟絲子(淘淨,酒蒸焙),巴戟肉(各三兩),北五味,川續斷,楮實子,舶茴香(各二兩),
煉蜜為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六、七錢。
凡痿證與腳氣相類。腳氣外因風寒濕,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作腫痛,系邪實也。痿由內臟不足所致,但不任用,亦無痛楚,此氣血之虛也,宜十全大補湯。此外又有實而有積,六脈有力,飲食若常,此實熱內蒸,心陽獨亢,名為脈痿,宜承氣湯下數十遍而愈。此不過百之一二耳,備載之以廣見聞。
備揀古來治痿至簡至穩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黃柏、蒼朮,治痿要藥。○肝腎虛弱而足無力,用六味地黃丸,不應,急用八味地黃丸,或加牛膝、杜仲、虎脛骨、龜版、黃柏更佳。○氣虛足痿,用四君加蒼朮、黃柏、黃芩。○血虛足痿,用四物加蒼朮、黃柏,或下六味丸。○濕痰足痿,用二陳加蒼朮、白朮、黃芩、黃柏之類,入竹瀝薑汁。
○經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陽明濕熱,上蒸於肺,故焦,用苡仁多服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