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三·雜證 (15)
卷十三·雜證 (15)
1. 脈理
蜜丸彈子大,溫酒磨化,服一、二丸。
八味地黃丸,治腎經虛寒,水上剋火,腳氣入腹,切痛喘促,少緩則死,宜急改作湯藥服之。
熟地(一兩),山藥,棗皮,茯苓(各三錢半),丹皮,澤瀉(各錢半),肉桂(三錢),附子(二三錢),
空心服。如寒甚,倍附子,必須大劑。
小續命湯,治腳氣暴痛,脈大而緩。通治五風八痹、痿厥等證。
麻黃(去節,八分),人參(隨便),黃芩,白芍,甘草(炙),川芎,防己,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各錢半),防風(一錢),附子(一錢三分),
薑棗引。如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心煩多驚,加犀角。如骨節痛而熱者,去附子,倍白芍。骨間冷痛,加桂枝。腳痛而冷,加生薑汁半杯,合服。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加竹瀝一合。腳弱加牛膝、石斛。身痛加秦艽。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腰痛加杜仲。
凡腳氣由寒濕外侵者,十居八九,古人多用熱藥。經曰:「濕淫於內,治以苦熱。」用烏附、麻黃,行經絡也;用乾薑、肉桂,助陽氣也。寒濕既除,病無不愈。然亦有陰陽之分。陰腳氣,脛處腫而不紅;陽腳氣,腫而紅者是也。
凡膝腫痛不消,足脛枯細,名鶴膝風。脈多弦緊,乃足三陰經虛,寒濕為患。如環跳穴(在胯眼)及腳根切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以腎經陽氣不足,陰血得以凝滯,寒化為熱,所以為潰為膿。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皮肉俱腐,為緩疽。昔人每用八味丸,以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補虛散寒滯也。若誤用攻毒清熱之藥,必成痼疾。
備揀古來治腳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凡治腳病藥中,俱宜以穿山甲為引。如右膝病,取後右腳二節之甲,去淨根之皮,土炒成珠,每服加四、五片,藥性一時即到。腳踝病,取三節之甲。腳指病,取爪。左腳病,取左甲亦如之。若手病,取前腳患處之甲為引,以性能捷達病所也。○腳氣衝心,昏悶垂絕,用杉木節四兩,橘葉三兩,大腹皮四個,水煎,加童便一杯合服。
○腳氣腫痛,用桃花陰乾為末,溫酒調服。○寒濕腳氣,用牛皮膠一兩,細切,麵炒成珠,研末,每用一錢,酒調服。○風濕腳氣,用蘇子、高良薑、橘皮共研末,丸服。○寒濕腳氣,用胡蘆巴、故紙、木瓜等分為末,同蒸,蜜丸服。○風濕腳氣衝心,不省人事,用檳榔研末,童便調服。
○凡風寒濕腳氣,如大腹皮、吳茱萸、烏藥、防己、川牛膝、黃柏、五加皮、檳榔、蒼朮之類,皆可揀用。
以下治腳雜病:
腳轉筋,並一切筋病,用松節二兩,乳香去油三錢,研末,每服二錢,木瓜煎湯調送。○臁瘡潰爛,以鹽湯洗淨,用左草鞋洗淨燒為末,加輕粉五分敷之。○又臁瘡方:用黃柏一兩,輕粉三錢,豬膽汁調搽。○腳指丫濕癢,用陀僧一兩,鉛粉一錢,熟石膏二錢,枯礬一錢,濕則擦之,干則用桐油調搽。○腳上雞眼、肉刺,用枯礬、黃丹、朴硝為末,桐油調搽,次日浴二、三次,自落。
白話文:
[脈理]
將蜜丸做成彈珠大小,用溫酒磨化後服用,一次服用一到兩顆。
八味地黃丸:主要治療腎經虛寒,導致水液上逆而剋制火氣,引起腳氣侵入腹部,出現劇烈疼痛、喘息急促的症狀,如果稍有延遲就會有生命危險。應該立即改用湯藥服用。
配方:熟地黃(一兩),山藥、棗皮、茯苓(各三錢半),丹皮、澤瀉(各一錢半),肉桂(三錢),附子(二到三錢)。
空腹服用。如果寒氣很重,可以加倍附子的用量,必須使用大劑量。
小續命湯:主要治療腳氣發作時的劇烈疼痛,脈象呈現大而緩的狀況。同時也可以治療風邪、八痹、痿厥等疾病。
配方:麻黃(去除節部,八分),人參(隨意),黃芩、白芍、炙甘草、川芎、防己、杏仁(去皮尖,炒過)、肉桂(各一錢半),防風(一錢),附子(一錢三分)。
用生薑、紅棗作藥引。如果精神恍惚,可以加入茯神、遠志;心煩多驚,加入犀角;如果骨節疼痛並且發熱,去除附子,加倍白芍的用量;如果骨間感到寒冷疼痛,加入桂枝;如果腳痛而且發冷,加入半杯生薑汁一同服用;如果感到燥熱煩悶,小便不暢,去除附子,加入竹瀝一合;如果腳軟無力,加入牛膝、石斛;如果身體疼痛,加入秦艽;如果出汗不止,去除麻黃、杏仁,加入白朮;如果腰痛,加入杜仲。
通常腳氣由寒濕之邪從外部侵入導致的,占了八九成,古人大多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黃帝內經》說:「濕邪侵入體內,應該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使用烏附子、麻黃,是為了疏通行經絡;使用乾薑、肉桂,是為了幫助體內陽氣。寒濕之邪去除後,疾病自然會痊癒。然而,腳氣也有陰陽之分:陰腳氣,小腿腫脹但不發紅;陽腳氣,腫脹而且發紅。
凡是膝蓋腫痛不消退,足脛消瘦,這種情況稱為鶴膝風。脈象大多弦緊,這是因為足三陰經虛弱,寒濕之邪為患。如果髖關節(環跳穴)以及腳跟部位疼痛不止,外表皮膚正常,脈象沉而數或滑,要小心是否會發生附骨疽,這是因為腎經陽氣不足,陰血凝滯,寒邪轉化為熱邪,所以會出現潰爛化膿的情況。如果腫塊堅硬如石頭,稱為石疽;如果皮膚肌肉都腐爛,稱為緩疽。以前人們經常使用八味丸,因為下部離上部較遠,只有桂枝、附子才能到達,以補虛散寒,消除瘀滯。如果誤用攻毒清熱的藥物,必定會形成頑疾。
以下收集了一些古人治療腳部疾病的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方便大家使用。
凡是治療腳病的藥方,都應該用穿山甲作為藥引。如果是右膝蓋生病,取右腳後兩節的甲片,去除根部的皮,用土炒成珠狀,每次服用時加入四五片,藥效會很快到達病處。如果是腳踝生病,取三節的甲片;如果是腳趾生病,取指甲。如果是左腳生病,取左腳的甲片,方法一樣。如果手部生病,取前腳患處的甲片作為藥引,是因為穿山甲的藥性能夠迅速到達病處。如果腳氣衝心,導致昏迷、瀕臨死亡,用杉木節四兩,橘葉三兩,大腹皮四個,用水煎煮,加入一杯童子尿一起服用。
如果腳氣腫痛,用陰乾的桃花磨成粉末,用溫酒調服。如果寒濕引起的腳氣,用牛皮膠一兩,切成小塊,用麵粉炒成珠狀,磨成粉末,每次用一錢,用酒調服。如果是風濕引起的腳氣,用蘇子、高良薑、橘皮一起磨成粉末,做成丸服用。如果是寒濕引起的腳氣,用葫蘆巴、補骨脂、木瓜等量磨成粉末,一同蒸熟,做成蜜丸服用。如果是風濕引起的腳氣衝心,導致昏迷不醒,用檳榔磨成粉末,用童子尿調服。
凡是風寒濕引起的腳氣,像大腹皮、吳茱萸、烏藥、防己、川牛膝、黃柏、五加皮、檳榔、蒼朮之類的藥物,都可以選擇使用。
以下是一些治療腳部其他雜病的方子:
腳抽筋以及其他一切筋病,用松節二兩,乳香(去除油脂)三錢,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木瓜煎的湯送服。如果小腿潰瘍腐爛,用鹽水清洗乾淨,用左腳的草鞋清洗乾淨後燒成灰,加入輕粉五分,敷在患處。還有一個治療小腿潰瘍的方子:用黃柏一兩,輕粉三錢,用豬膽汁調和後塗抹。如果腳趾縫濕癢,用陀僧一兩,鉛粉一錢,熟石膏二錢,枯礬一錢,濕的時候擦粉,乾燥時用桐油調和後塗抹。如果腳上長雞眼、肉刺,用枯礬、黃丹、朴硝磨成粉末,用桐油調和後塗抹,第二天洗浴兩三次,雞眼肉刺會自然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