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四·婦科(上) (18)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婦科(上) (18)

1. 二十六、妊娠傷寒

凡妊娠傷寒,專以清熱和胎為主,各隨六經所見表裡之證治之。務宜謹慎,不可與常病傷寒同治,以致損胎,遺害不小。

凡得傷寒,勿拘日數,但見惡寒、發熱、頭痛,病在表也,宜用:

紫蘇和胎飲,為主,後照各經之證,加味治之。

紫蘇,條芩,白朮(各錢半),甘草(一錢),

如惡寒,頭痛,項強,腰脊痛,此病在足太陽膀胱經也。本方加羌活、藁本、川芎、防風各一錢,連須蔥三根,姜引,熱服,得汗而解。

如惡寒卻不發熱,只頭痛,鼻乾,或項強,此病在陽明胃經也。本方加葛根、白芷、防風各一錢,蔥白三根,淡豆豉錢半,熱服。

如寒熱往來,頭眩,或嘔,或心煩脅滿,此病在足少陽膽經也。本方加柴胡、人參。嘔,加半夏。胸脅滿,加枳殼、桔梗各一錢。頭眩,加川芎八分,薑棗引。

如發熱,惡寒,咳嗽甚者,此病在手太陰肺經也。本方加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各一錢,蔥白三根,姜引,以汗而解。

如惡寒無熱,腹中痛,吐瀉不渴,手足厥冷者,此病在足太陰脾經也。本方加乾薑(炒)錢半,白芍(酒炒)一錢,薑棗引,熱服。

如惡寒,倦臥,發熱,手足冷者,此病在足少陰腎經也。本方加獨活、熟地各錢半,北細辛八分,薑棗引。

如惡寒,手足厥冷,唇口青,遍身頭項痛,此病在足厥陰肝經也。本方加歸身、吳茱萸(炒)、羌活各一錢,北細辛五、七分,連須蔥白三根,姜引,熱服。

凡得傷寒,勿拘日數,但無惡寒,無頭痛,只發熱、口燥、咽乾而渴者,此病入里,用:

黃龍湯,為主,各隨所見之證加減用之。

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各一錢),

如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者,此小腸膀胱病也。本方加白朮錢半,豬苓、赤苓、澤瀉、木通各一錢。

如發熱大渴者,此胃與大腸病也。本方加知母、石膏各錢半,淡竹葉十五個,粳米一撮。

如大熱,大渴,煩躁,大便不通者,此病在胃也。本方去人參,加枳殼、大黃(煨)各錢半,姜引;若不應,加芒硝一、二錢,以利為度。

如發熱,口乾而渴,心煩不得眠者,或乾嘔者,此病在膽也。本方加麥冬、花粉、山梔、棗仁各一錢,竹茹二錢。

如發熱而渴,腹痛自利者,此病在脾也。本方加白朮、白芍、阿膠(炒)、茯苓各錢半,薑棗引。

如發熱而渴,利下濃血,手足冷者,此病在肝也。本方加歸身、白芍(酒炒)、白朮、茯苓各錢半,烏梅二個引。

凡傷寒愈後,調理失宜,復發熱者,此勞復也。用黃龍湯加知母、麥冬各一錢,石膏二錢,淡竹葉十五個,粳米一撮。

如飲食失節,復發熱者,此食復也。用上紫蘇和胎欲加枳實、陳皮、神麯各一錢。如有熱證,加黃連(炒),薑棗引。

白話文:

[二十六、懷孕期間感染風寒]

只要是懷孕期間得了風寒,治療重點應放在清除體內熱氣,保護胎兒健康上,並根據六經理論辨別表裡病症,進行相應治療。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能像一般風寒一樣處理,以免傷害到胎兒,可能造成的後果不容小覷。

一旦得了風寒,不必拘泥於病程時間,只要出現怕冷、發燒、頭痛等症狀,就表示病在表層,這時候應該使用「紫蘇安胎飲」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再依各經脈的不同症狀,調整藥物組合。

紫蘇、黃芩、白朮(各1.5錢)、甘草(1錢)。

如果感到怕冷、頭痛、脖子僵硬、腰部及背部疼痛,這表示病在足太陽膀胱經。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羌活、藁本、川芎、防風各1錢,連同三根蔥白及薑片一起煮,熱服後出汗即可緩解。

如果怕冷但不發燒,只是頭痛,鼻子乾燥,或者脖子僵硬,這表示病在陽明胃經。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葛根、白芷、防風各1錢,三根蔥白,淡豆豉1.5錢,熱服。

如果寒熱交錯,頭暈目眩,有嘔吐現象,或心煩意亂,肋骨兩側有飽脹感,這表示病在足少陽膽經。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柴胡、人參,嘔吐時加半夏,胸部脹滿時加枳殼、桔梗各1錢,頭暈目眩時加川芎8分,薑棗引導。

如果發燒,怕冷,咳嗽嚴重,這表示病在手太陰肺經。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各1錢,三根蔥白,薑片引導,出汗後可以緩解。

如果怕冷但無發燒,腹部疼痛,嘔吐及腹瀉,但不口渴,手腳冰冷,這表示病在足太陰脾經。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乾薑(炒)1.5錢,白芍(酒炒)1錢,薑棗引導,熱服。

如果怕冷,倦怠乏力,發燒,手腳冰冷,這表示病在足少陰腎經。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獨活、熟地各1.5錢,北細辛8分,薑棗引導。

如果怕冷,手腳冰冷,嘴脣及口腔青色,全身頭部頸部疼痛,這表示病在足厥陰肝經。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當歸、吳茱萸(炒)、羌活各1錢,北細辛5-7分,連同三根蔥白,薑片引導,熱服。

一旦得了風寒,不必拘泥於病程時間,只要沒有怕冷、頭痛,只有發燒、口乾、咽喉乾燥且口渴,這表示病已經進入體內,這時候應該使用「黃龍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再依不同症狀調整藥物組合。

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各1錢)。

如果發燒口渴,小便不暢,這表示小腸膀胱有問題。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白朮1.5錢,豬苓、赤苓、澤瀉、木通各1錢。

如果發燒口渴,這表示胃及大腸有問題。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知母、石膏各1.5錢,淡竹葉15片,一小撮粳米。

如果高燒,極度口渴,煩躁不安,大便不通,這表示病在胃部。此時應在原方中去掉人參,加入枳殼、大黃(煨)各1.5錢,薑片引導;如果不見效,可以再加入芒硝1-2錢,直到大便通暢。

如果發燒,口乾且口渴,心煩無法入睡,或者幹嘔,這表示病在膽囊。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麥冬、花粉、山梔、酸棗仁各1錢,竹茹2錢。

如果發燒且口渴,腹部疼痛且腹瀉,這表示病在脾臟。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白朮、白芍、阿膠(炒)、茯苓各1.5錢,薑棗引導。

如果發燒且口渴,排泄物呈深紅色,手腳冰冷,這表示病在肝臟。此時應在原方中加入當歸、白芍(酒炒)、白朮、茯苓各1.5錢,兩個烏梅引導。

一旦風寒痊癒後,如果調理不當,再次發燒,這就是勞力過度導致的反覆。此時應用黃龍湯加知母、麥冬各1錢,石膏2錢,淡竹葉15片,一小撮粳米。

如果飲食不節制,再次發燒,這就是飲食導致的反覆。此時可用紫蘇安胎飲加枳實、陳皮、神麴各1錢。如果還有熱症,可再加炒黃連,薑棗引導。

「和胎敗毒散」,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初起,服用此方可以解毒,也是一種妙方。

人參、羌活、前胡、柴胡、白苓、甘草、川芎、枳殼、桔梗、黃芩、白朮、蘇葉、葛根、蔥白(各1錢),薑片引導,熱服後出汗即可緩解。

「加味化斑湯」,用於治療風寒熱症未退,全身出現紅斑,顏色像紅錦一樣。

人參、知母(1錢)、石膏(3錢)、甘草、黃芩、梔子仁、生地(各1.5錢)、淡竹葉(7片)、豆豉(一合)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