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痘科 (6)

1. 痘科

水煎,入竹瀝服。

益元散,治痘潰爛。

滑石(二兩),甘草(五錢),

共為末,蜜水調敷。

四聖化毒湯,治痘膿成而忽然癢者,此熱則生風,其人必氣血俱實。

木通,歸尾,赤芍,防風(各二錢),肉桂(五分),

水煎服。

參耆實表湯,治元氣素弱而痘癢者,此危症也,宜補劑加去風藥。

黃耆(蜜炒,一錢五分),人參,甘草,肉桂,防風,白芷(各八分),當歸(一二錢),川芎,桔梗,厚朴(各六分),南木香(三分),

或加荊芥、姜蠶各五分,生薑四分,同煎服。如有觸犯穢氣而癢者,悉用紅棗,或蒼朮,或茶葉,燒煙燻之。外用絹袋裹小兒之手,免至搔破。或先有破者,若復膿成結痂,可保無虞。○外以荊芥扎一大指大,點燃,於癢處點之。患者自以為妙。

寧神湯(新),治痘成漿之時,氣血外出,自心舍空虛,神無所依,或昏睡不醒,口中喃喃,狂言如祟等證。此亦常病,勿作慢驚施治。

人參,當歸,熟地(各二錢),茯神,石菖蒲(各一錢),棗仁(炒研,八分),遠志(六分),炙草(五分),

共為末,豬心血和為丸,辰砂水飛為衣,燈心湯下。

以後治痘收靨數日內方論:

凡痘出八九日,膿漿充滿,顏色蒼蠟者,上也。若無他症,不必服藥。

養胃開痰湯,治痘膿少,至收結時,或身倦食少,痰液壅塞等證。

人參(或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白朮(錢半),甘草(炙,一錢),茯苓,半夏(各錢三分),白蓮肉(去心炒),山楂肉(各八分),陳皮(去白),桔梗(各五分),生薑(七分),

同煎,溫服。如口渴,去半夏,加麥冬八分,北五味(研)九粒。吐逆者,加藿香、砂仁各四分。

灌膿時,忌用朮、苓、半夏,恐其燥也。至此際可用。

建中湯,治痘收時,寒戰咬牙者,此真氣外發而內虛寒也。

人參,黃耆(蜜炙,三錢),白朮(錢半),當歸身(八錢),大川芎(八分),附子,乾薑(炒微黑),肉桂,炙草(各一錢),丁香(五分),生薑(七分),

溫服。有謂此證屬熱者,必有實證實脈,方可用涼。此不輕見,不得誤用。

溫表調中湯,治痘當收結時,身涼肢冷,不能蒸熱回漿,當靨不靨,此虛寒也,宜補氣血,而助之收結。

即前方加茯苓一錢,白芷、防風各八分。

清表解毒湯,治痘發熱熏蒸,而當靨不靨者,毒未解也。

地骨皮,麥冬,花粉(酒炒。各八分),牛蒡子,連翹,當歸(各六分),豬苓,澤瀉,黃芩(酒炒),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煎,溫服。有用砂糖半酒杯,開水調服,能令熱退痘收,亦好。但毒盛者不效。

消毒散血湯,治靨時腹痛,著在中脘,此熱毒凝滯瘀血作痛也。

白話文:

[痘科]

用水煎藥,加入竹瀝一起服用。

益元散,用來治療痘瘡潰爛。

將滑石(八十克)、甘草(二十克)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和後敷在患處。

四聖化毒湯,用來治療痘瘡化膿後突然發癢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熱盛而生風,患者通常氣血都很充足。

將木通、當歸尾、赤芍、防風(各八克)、肉桂(二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參耆實表湯,用來治療元氣原本就虛弱而痘瘡發癢的情況,這是一種危險的症狀,應該使用補氣藥,並加入祛風的藥材。

將黃耆(蜂蜜炒過,六克)、人參、甘草、肉桂、防風、白芷(各三克)、當歸(四點八克)、川芎、桔梗、厚朴(各二點四克)、南木香(一點二克)一同煎煮後服用。

也可以加入荊芥、僵蠶各二克,生薑一點六克,一起煎煮服用。如果因為接觸到不潔之氣而發癢,可以用紅棗、蒼朮、或茶葉燒煙燻患處。外用絹布袋包裹住小孩的手,避免抓破患處。若先前已有抓破,如果之後化膿結痂,就可不必擔心。另外,可以用荊芥紮成大拇指粗細,點燃後在發癢處點,患者會覺得很有效。

寧神湯(新方),用來治療痘瘡出漿時,因為氣血外洩,導致心神空虛,精神無所依託,可能出現昏睡不醒、喃喃自語、胡言亂語等症狀。這也是常見的病症,不要當作是驚風來治療。

將人參、當歸、熟地(各八克)、茯神、石菖蒲(各四克)、酸棗仁(炒過磨碎,三點二克)、遠志(二點四克)、炙甘草(二克)磨成粉末,用豬心血和成藥丸,再用辰砂水飛的粉末包覆,用燈心湯送服。

以下討論痘瘡收靨數日內用藥:

一般痘瘡在第八、九天時,膿漿充滿,顏色呈現蒼白,這是好的現象。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就不必服用藥物。

養胃開痰湯,用來治療痘瘡膿液少,到快收口時,或身體疲倦食慾不振,痰液阻塞等症狀。

將人參(或用炒黃的山藥十二克代替)、白朮(六克)、炙甘草(四克)、茯苓、半夏(各五點二克)、白蓮肉(去心炒)、山楂肉(各三點二克)、陳皮(去白)、桔梗(各二克)、生薑(二點八克)一同煎煮,溫服。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麥冬三點二克、北五味子(磨碎)九粒。嘔吐者,加入藿香、砂仁各一點六克。

在痘瘡灌膿時,忌用白朮、茯苓、半夏,因為這些藥材容易使身體乾燥。等到痘瘡快收口時,才可以使用。

建中湯,用來治療痘瘡收口時,出現寒顫咬牙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真氣外散而導致內虛寒。

將人參、黃耆(蜂蜜炙過,十二克)、白朮(六克)、當歸身(三十二克)、川芎(三點二克)、附子、乾薑(炒至微黑)、肉桂、炙甘草(各四克)、丁香(二克)、生薑(二點八克)溫服。有人認為這種情況是體內有熱,必須要有實際的熱證與脈象,才能使用寒涼藥。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不可誤用。

溫表調中湯,用來治療痘瘡快收口時,身體發冷、四肢冰冷,無法產生熱氣使膿液收乾,導致痘瘡無法收口的情況,這是因為虛寒,應該補氣血,幫助痘瘡收口。

即是在前方的藥方中加入茯苓四克,白芷、防風各三點二克。

清表解毒湯,用來治療痘瘡發熱而無法收口的情況,這是因為毒素沒有解開。

將地骨皮、麥冬、花粉(酒炒,各三點二克)、牛蒡子、連翹、當歸(各二點四克)、豬苓、澤瀉、黃芩(酒炒)、木通、甘草(各二克)水煎煮後溫服。也有人用半杯砂糖,用開水沖開服用,能使熱退痘收,也很好。但毒素太強時,則效果不佳。

消毒散血湯,用來治療痘瘡收口時腹痛,疼痛位置在胃部,這是熱毒凝滯,瘀血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