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九·兒科、瘡科 (9)
卷十九·兒科、瘡科 (9)
1. 瘡科
瘡瘍一症,有出於腑而為癰,此為陽症,屬內病之稍次者,治之猶易;有出於臟而為疽,此為陰症,屬內病之最重者,治之為難。外有在皮膚者,有在筋骨者,其深澆有辨,蓋寒滯之毒,其來徐,其入深,多犯在筋骨之間;風熱之毒,其來暴,其入澆,多犯在皮肉之間。能知陰陽淺深,則治療不瘥。
然其最重者,以元氣為主。元氣強,則正勝邪,自易發而易收。若元氣弱,則邪勝正,必難發而難收。又有元氣本虧,而邪盛不能容補者,此為敗症。其有邪盛而脈症俱實者,但當直攻其毒,則不得誤補助邪,所宜詳辨也。凡脈浮數而反惡寒者,瘡疽之症也。
如腫起堅硬,膿稠痛甚,二便秘赤,腹脹胸痞,口苦咽乾,煩躁身熱,目赤脈洪,心神慌惚者,實也。此其毒在臟腑,非用硝黃峻猛之劑蕩而逐之,則毒不解,故不得不下。然非有真實者,不可輕用下也。○如腫下軟慢,膿稀身冶,瀉利嘔吐,食少自汗,肢腫音嘶,或腫而不潰,或潰而不斂,脈微昏沉者,虛也。此宜全用溫補,固無疑也。
然不獨此也,即凡脈無洪數,又無煩熱壅滯,而毒有可慮者,此雖非大虛之症,然察其但無實邪,便當托裡養榮,預顧元氣。何也?蓋恐困久膜潰,不待損而自虛矣。及其危敗臨期,即多方挽回,安有益哉!故丹溪云:癰疽因積毒在臟腑,宜先助胃壯氣,以固其本。夫然,則易於成功,而平復不難矣。
若獨攻其瘡,則脾胃一虛,七惡蜂起,安有能生者乎!○齊氏曰:「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又曰:「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又曰:「診其脈,洪大而數者實也,細微而軟者虛也。虛者補之,和其氣以托裡也。實則瀉之,疏利而導其滯也。」
凡瘡瘍,有毒之甚者,如背疽、腦疽、脫疽、疔瘡、天蛇頭、(在手指尖。)地蛇頭、(在腳指尖。)一切無名腫毒,或腫處無頭(用濕紅貼於患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或周圍高而中一點青黑而陷者,或數腫處不知痛癢,或發如粟米之類,此皆大毒。非藥所能有功,惟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厚,貼瘡頂,以艾於手掌中久揉,自軟如綿,以豆大一壯,安於蒜片灸之,每三壯易蒜。萬一灸得痛不可忍,將蒜略揭起,易艾再灸。
或數十壯,或來日又灸,總以多灸為妙。約一二百壯,則毒自散。未成者即消,已潰者即效,誠治癰疽惡毒之仙方也。蓋用大蒜,取其辛而能散;用艾灸,取其火力能透深遠,所以勝於藥力百倍者矣。若略灸幾壯而即止,反為有傷。經曰:「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
灸而不痛者,先及其潰,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人之頭為諸陽所聚,艾壯宜小而少。
白話文:
瘡瘍一種疾病,有的源於腑臟而形成癰腫,這是陽性病症,屬於內病中較輕的一種,治療相對容易;有的源於臟腑而形成疽,這是陰性病症,屬於內病中最嚴重的一種,治療非常困難。外在的瘡瘍,有的在皮膚,有的在筋骨,其深淺程度有區別。寒邪滯留的毒素,發病緩慢,侵入較深,多侵犯筋骨之間;風熱之毒,發病迅速,侵入較淺,多侵犯皮肉之間。能夠辨別陰陽虛實、深淺,治療才能有效。
然而,治療瘡瘍最重要的是元氣。元氣充足,則正氣勝過邪氣,病症容易發作也容易痊癒。如果元氣虛弱,則邪氣勝過正氣,病症就難以發作也難以痊癒。還有一種情況是元氣本來就虧虛,邪氣盛到無法補充元氣,這就是敗症。如果邪氣盛而脈象和症狀都表現為實證,就應該直接攻毒,不能誤用補藥助長邪氣,這需要仔細辨別。凡是脈象浮數而反感惡寒的,都是瘡疽的症狀。
如果腫塊堅硬,膿液稠厚疼痛劇烈,大便秘結,小便赤色,腹部脹滿胸悶,口苦咽乾,煩躁發熱,眼睛紅腫,脈象洪大,心神恍惚,這是實證。這說明毒素在臟腑之中,如果不使用硝石、雄黃等峻猛的藥物來攻逐毒邪,毒邪就不能消除,因此不得不使用攻下之法。但是,如果不是確實的實證,就不能輕易使用攻下法。○如果腫塊軟而鬆弛,膿液稀薄,身體倦怠,腹瀉嘔吐,食慾不振,自汗淋漓,肢體腫脹聲音嘶啞,或者腫了很久不潰破,或者潰破了很久不能癒合,脈象微弱沉緩,這是虛證。這種情況就應該全部使用溫補的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不僅如此,即使脈象沒有洪大數快的現象,也沒有煩熱壅滯的症狀,但毒邪仍然值得擔憂,這雖然不是大虛的病症,但觀察到它沒有實邪,就應該採取托裡養榮的方法,預先保護元氣。為什麼呢?因為擔心病情長期拖延導致潰破,不等到損傷元氣,就會自己變得虛弱了。等到病情危急敗壞即將到來時,再想方設法挽回,還有什麼益處呢?所以丹溪(朱丹溪)說:癰疽是由於積聚的毒邪在臟腑之中,應該先幫助脾胃,增強元氣,來鞏固根本。這樣,治療就容易成功,痊癒就不難了。
如果只攻治瘡瘍,脾胃就會虛弱,七種惡疾就會一起發生,哪還能有痊癒的希望呢!○齊氏(齊德之)說:「邪氣盛則為實證,真氣被奪則為虛證」;又說:「所有疼痛的都是實證,所有瘙癢的都是虛證」;又說:「診脈,洪大而數的為實證,細微而軟的為虛證。虛證要補益,調和氣血以托扶裏氣;實證要瀉,疏通利導以排除壅滯。」
凡是瘡瘍,毒性非常嚴重的,例如背疽、腦疽、脫疽、疔瘡、天蛇頭(長在手指尖)、地蛇頭(長在腳趾尖)、一切無名腫毒,或者腫塊沒有膿頭(可用濕潤的紅藥貼在患處,先乾的地方就是膿頭),或者周圍隆起而中間一點青黑凹陷,或者幾個腫塊不知道痛癢,或者初起像粟米大小的,這些都是毒性很大的瘡瘍。藥物很難奏效,只有用大顆的獨蒜切成三分厚的片,貼在瘡瘍頂端,用艾灸在手掌中久久揉搓,直到軟如棉絮,取黃豆大小的一團艾絨,放在蒜片上灸,每灸三壯就換一片蒜。萬一灸得疼痛難忍,就把蒜稍微揭起,換艾絨再灸。
可能需要灸幾十壯,或者第二天再灸,總之以灸得越多越好。大約灸一百到二百壯,毒邪就會自行消散。沒有潰破的就消腫,已經潰破的就很快癒合,確實是治療癰疽惡毒的仙方。之所以用大蒜,是取其辛辣能散毒;之所以用艾灸,是取其火力能深入臟腑,所以它的療效比藥物強百倍。如果只灸幾壯就停止,反而有害。經書上說:「凹陷的地方用艾灸,灸了不痛,痛了才停止灸。灸了不痛,是先灸到潰破的地方,所以不痛,然後灸到好的肌肉,所以痛。灸了痛,痛了才停止灸。灸了痛,是先灸到沒有潰破的地方,所以痛,然後灸到將要潰破的地方,所以不痛。」人的頭部是諸陽聚集的地方,艾絨的量應該少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