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雜證 (14)

1. 腹痛脈理

熟地(七錢,用薑汁炒),當歸(五錢),附子(二錢),

溫服。如氣滯,加陳皮。

化食方(新),治夾食胸腹痛,日輕夜重,得食更甚,喜重按者。

吳茱萸(開水炮一次,焙乾,二錢),神麯(炒),谷蟲,陳皮(各六分),雞內金(四、五張)

共研細末,白砂糖少許,溫水調服一錢,即睡一刻。此余屢用神驗,凡家中多辦,大人小兒,夾食感寒者,服之即愈。

局方四七湯,治痰涎停滯中脘,痞滿腹痛,嘔吐等症。

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二分),蘇葉(六分),厚朴(姜炒,九分),生薑(六分),紅棗(二枚)

煎服。或加草豆蔻(煨研)七、八分。

上下清涼散(新),治發熱,舌乾,便燥,火焰,腹痛,脈洪數而有力者。

黃芩(二三錢),麥冬,白芍,甘草,梔子(各一錢五分),

熱服。如口渴喜冷,加生石膏二、三錢。如大便閉結,加大黃一、二錢;不效,再加芒硝二、三錢,所謂通則不痛也。如氣逆而痛,加木香五分,烏藥一錢。如小便赤澀,加澤瀉一錢。如咽乾燥,加元參錢半。如血熱妄行,加生地、青蒿、知母、黃柏之類。

葵根湯,治腸癰腹痛,脈大而尺獨數,肌膚甲錯,不滑澤也。

葵根(一兩),銀花(三錢),甘草節(一錢),皂角刺(二錢),陳皮(二錢),

水煎,空心服。未成者退,已成者潰。

木香順氣散,治氣滯,腹腸而痛;少壯體旺者宜之。

香附,檳榔,陳皮,枳殼,厚朴(姜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木香,青皮,砂仁(各七分),蒼朮(一錢),姜三片,食遠服。

凡腹痛必宜溫散。此是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所以白芍雖治腹痛,惟血虛者宜之,以酸收耳;余宜辛散,皆不可用。

凡腹中水響,以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二陳湯加芩連梔子。亦有中寒而水鳴者,宜分中脘屬太陰,當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各從其宜溫之。經曰:「脾胃虛,則腸鳴腹滿」,宜參、術之類補之。

凡腹中畏寒者,由陽氣虛,亦由命門真火虧也,宜桂、附溫之。

凡腹中窄狹,須用蒼朮。在肥人,乃濕痰凝滯,氣不升降,燥痰用蒼朮,行氣用香附。在瘦人,乃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朮。

凡小腹痛有氣鬱者,宜青皮。寒者,宜桂枝、吳茱萸。有陰虛者,尺脈洪大,宜六味湯。有陽虛者,尺脈沉微,宜八味湯。

凡胸膈痛連及脅背,藥到口即吐者,宜就其勢探而吐之,最易最捷。若邪猶未盡,痛猶未止,再以前藥與之。或積或痰,吐盡為妙。

凡蟲痛症治,詳見諸蟲門。

備採古來治腹痛至效至穩簡易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心脾諸痛,用元胡索、五靈脂(有溏心者為真)、草豆蔻仁(飯包煨)、沒藥(去油)等分為細末,每用二三錢,熱酒調下。最效奇方,名遊仙方。○心脾久痛,用蒜以醋煮熟,頓服斷根。○心脾痛,用良薑、檳榔等分,俱炒為末,米湯調服。○上焦痛,日久不食不死,待痛止二三日後,方可漸漸吃物,否則復痛。

白話文:

腹痛脈理

滋陰養血止痛方

用熟地黃(約26克,用薑汁炒過),當歸(約19克),附子(約8克)。

將藥材煎煮後溫服。如果脹氣,可以加陳皮。

化食方(新方):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胸腹疼痛,白天稍微好一點,晚上比較嚴重,吃東西後更痛,而且喜歡按壓的人。

用吳茱萸(用開水沖泡一次後焙乾,約8克),炒過的麥芽,穀蟲,陳皮(各約2.4克),雞內金(約4-5片)。

把這些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加入少許白砂糖,用溫水調和後服用約4克,然後就睡一下。這個方子我多次使用都非常有效,平常家中可以多準備一些,大人小孩,因為食物積滯又受寒的,吃了就好。

局方四七湯

這個方子治療痰液停滯在中焦,導致胸悶、腹脹、腹痛、嘔吐等症狀。

用半夏(約6克),茯苓(約4.8克),蘇葉(約2.4克),厚朴(用薑炒過,約3.6克),生薑(約2.4克),紅棗(2枚)。

將藥材煎煮後服用。也可以加入煨過的草豆蔻(研磨成粉)約2.8-3.2克。

上下清涼散(新方):

這個方子治療發熱、口渴舌燥、大便乾硬、口瘡、腹痛,脈象洪大有力的人。

用黃芩(約8-12克),麥冬,白芍,甘草,梔子(各約6克)。

將藥材煎煮後熱服。如果口渴喜歡喝冷的,可以加入生石膏約8-12克。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約4-8克;如果效果不好,再加入芒硝約8-12克,所謂「通則不痛」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氣逆而痛,可以加入木香約2克,烏藥約4克。如果小便赤黃澀痛,可以加入澤瀉約4克。如果咽喉乾燥,可以加入元參約6克。如果因為血熱而導致出血等症狀,可以加入生地、青蒿、知母、黃柏等藥材。

葵根湯

這個方子治療腸癰引起的腹痛,脈象大而且尺脈獨數,皮膚粗糙,沒有光澤的人。

用葵根(約38克),銀花(約12克),甘草節(約4克),皂角刺(約8克),陳皮(約8克)。

將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服用。還沒成膿的會消退,已經成膿的會潰破。

木香順氣散

這個方子治療因為氣滯導致的腹痛,比較適合年輕力壯的人。

用香附,檳榔,陳皮,枳殼,厚朴(用薑炒過,各約4克),甘草(炙過,約2克),木香,青皮,砂仁(各約2.8克),蒼朮(約4克),生薑3片。吃飯前服用。

凡是腹痛都應該用溫熱、疏散的藥物。這是因為氣鬱結不通,阻礙了氣機的運行,所以才會痛。所以說白芍雖然能治療腹痛,但是只適合血虛的人,因為它性酸收斂;其他情況都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不能用白芍。

凡是腹中出現水聲,是因為水氣要向下走,火氣要向上走,兩者相遇碰撞造成的;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梔子。也有因為中焦受寒而出現水聲的,應該分清楚是哪裡受寒:中脘屬於太陰,肚臍屬於少陰,小腹屬於厥陰,要根據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溫熱藥物。古書說:「脾胃虛弱,就會腸鳴腹脹」,應該用人參、白朮等補氣的藥物。

凡是腹中怕冷的,是因為陽氣虛弱,也可能是因為命門的真火虧虛,應該用桂枝、附子等溫補陽氣的藥物。

凡是感覺腹中狹窄的,應該用蒼朮。如果是肥胖的人,是因為濕痰凝結,氣機升降失調,如果是燥痰,可以用蒼朮;如果是氣滯,可以用香附。如果是瘦弱的人,是因為熱氣薰蒸內臟,應該用黃連、蒼朮。

凡是小腹疼痛,如果是氣鬱引起的,應該用青皮。如果是寒邪引起的,應該用桂枝、吳茱萸。如果是陰虛引起的,尺脈洪大,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陽虛引起的,尺脈沉微,應該用八味地黃丸。

凡是胸膈疼痛連及脅背,吃藥就吐的,應該順勢讓病人把東西吐出來,這樣最快最有效。如果邪氣還沒完全消除,疼痛還沒停止,可以再用之前的藥。不管是積食還是痰液,吐乾淨就最好。

凡是蟲引起的疼痛,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其他關於蟲的篇章。

以下收集了一些古時候治療腹痛非常有效、穩妥、簡單的藥方,方便大家使用:

心脾等部位的疼痛,可以用元胡索、五靈脂(裡面有溏心的才是真的)、草豆蔻仁(用飯包起來煨過)、沒藥(去油)等量研磨成細末,每次用約8-12克,用熱酒調和後服用。這個方子非常神奇有效,叫做「遊仙方」。如果心脾疼痛很久,可以用大蒜用醋煮熟後,一次性吃下去就能斷根。心脾疼痛,可以用良薑、檳榔等量,都炒過後研磨成粉,用米湯調服。上焦疼痛,如果很久不吃東西也不會死,要等到疼痛停止兩三天後,才能慢慢開始吃東西,否則又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