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雜證 (13)

1. 十四、論腹痛

《內經》之論腹痛,獨引寒淫者居多,以寒邪之閉塞,陽氣獨甚也。但六淫七情,損傷榮衛,致病多端,豈僅一寒也哉!痛在上焦者,屬胃脘;在胃脘下者,屬太陰脾經;在中焦當臍者,屬少陰腎經;在下焦小腹者,屬厥陰肝經及大小腸膀胱也。其痛也,有因食滯、寒滯、氣滯之異;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之殊。

諸如此類,須辨虛實,庶無差誤。其痛之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而緩,及得食稍可,與牽連腰背,無脹無滯,二便清潤者,皆虛也。暴痛而急,及腸滿畏食,與腸臟中有物有滯,或痛處堅定不移,二便燥赤者,皆實也。微實者調之,大實者攻之。虛者,或氣或血,宜微補、峻補,自有權衡,不得以痛無補法,及痛皆屬火,而聽無稽之謬論也。

白話文:

在《內經》中對於腹痛的討論,大多數都提到是因為寒邪所導致的,這是因為寒氣會阻塞身體,使體內的陽氣過剩。然而,各種外在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和內在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損害了我們身體的防禦系統,導致疾病的產生方式有很多種,豈止只有寒氣一種呢!

如果疼痛出現在上腹部,通常是由胃部引起的;如果是在胃部下方,則可能涉及到脾臟;在肚臍周圍的疼痛,可能是腎臟問題;而在下腹部,特別是小腹的疼痛,可能涉及到肝臟、大小腸以及膀胱。

這種疼痛的原因可能包括食物積滯、寒氣積聚、氣血運行不暢等;也可能由寄生蟲、火熱、痰液、血液問題引起。

對於這些情況,我們必須區分虛證和實證,以免判斷錯誤。如果疼痛可以透過按摩減緩,這通常表示是虛證;如果按摩反而加重疼痛,則可能是實證。長期且緩慢的疼痛,或是吃東西後稍微舒緩,以及疼痛感牽扯到腰部和背部,沒有脹氣或食物積滯,大小便仍保持正常的人,通常屬於虛證。突然且劇烈的疼痛,或是腸胃滿漲不敢吃東西,腸胃裡有異物或食物積滯,或是疼痛部位固定不動,大小便乾燥或呈深紅色的人,通常屬於實證。

對於實證,如果是輕微的,我們可以進行調節;如果是嚴重的,我們需要進行治療。對於虛證,不管是氣虛還是血虛,我們都需要適度或強力地補充,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不能因為疼痛就不去補充,也不能認為所有疼痛都是因為火熱,更不能盲目相信無稽之談。

2. 腹痛脈理

寒脈,沉緊而遲,熱脈,浮洪而數;虛脈,散大無力;實脈,弦洪有力;痰脈,滑數;飲脈,沉弦;積脈,沉弦而伏;聚脈,或伏或弦;蟲脈,多沉滑,或乍大乍小;死血脈,沉而澀,或結或促。此脈之常道也。而腹痛之脈又不可拘,蓋暴痛之極者,每多沉、伏、細、澀,實亦似虛;不知氣為邪逆,則脈道不行,而沉伏異常,此正邪實之候也。能於沉伏中細察之,而有弦緊之意,此寒邪阻遏陽氣,多有是脈。

此際因其微細,認為虛脫,妄用補劑,誤矣!辨此之法,但當察其形氣,見平素之強弱,問其病因及時日之久暫。大都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再以前論虛實之法,參而診之,則萬無一失矣。

神香散,治上焦胃脘逆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等症。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為末,溫水調下五七分,日數服。如寒氣作痛者,薑湯送下。

吐法,治上焦胃脘實邪,或痰飲、食積、氣逆、作痛等症。

蘿蔔子搗碎,以溫水和攪,澄清服之,即吐。或用鹽一撮,於鍋內炒紅,乃入以水,試其味稍淡飲之,以指探喉,取吐。

簡易二方,凡胃脘當心而痛,或氣、或寒,觸而屢發者,用荔枝核打碎,燒微焦三錢,加木香二錢共為末,以溫湯調服一錢。數服斷根,屢試神效。○又方:用牙皂角以微火燒煙甫盡,取起為末,用燒酒調送七八分。其效如神,屢試不爽。

理氣散寒湯(新),治中下二焦寒滯氣逆,腹痛,或嘔瀉,或不嘔不瀉,而為乾霍亂危劇等症。

蒼朮,厚朴(姜炒),陳皮(去白),甘草(各一錢三分),藿香,砂仁,枳殼(各八分),木香(五分),香附,烏藥(各一錢五分),

熱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神麯各錢半。如痛而嘔,加半夏錢半。如寒甚喜熱者,加吳茱萸、肉桂之類。如氣滯而不流通,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如小腹痛甚,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二三錢。

養榮湯,治氣血虛寒,不能榮養心脾而痛者,連綿不止,或按之熨之,而痛稍緩。此非甘溫養血、補胃和中不可也。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枸杞(二錢),白芍(煨,錢半),甘草(炙,一錢),肉桂(一二錢),

溫服。如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如氣虛者,加人參。如脾虛痛而瀉者,加白朮二、三錢。如中氣虛寒嘔惡者,加半夏二錢,焦乾姜錢半。如氣滯者,加香附一、二錢。丹溪曰:「諸痛不如補氣」,為邪實氣滯者言之;而曰諸痛皆然,則謬矣。

三聖湯(新),治一切虛寒,老弱虧損,偶有寒觸,氣痛連日不止。凡香燥之藥,用之而反劇者,宜滋陰暖胃為主。

白話文:

腹痛脈理

寒邪引起的腹痛,脈象沉而緊,跳動遲緩;熱邪引起的腹痛,脈象浮而洪大,跳動頻數;氣血虛弱引起的腹痛,脈象散漫寬大而無力;實證引起的腹痛,脈象弦緊有力;痰飲引起的腹痛,脈象滑利而頻數;水飲引起的腹痛,脈象沉而弦;積聚引起的腹痛,脈象沉而弦,並且按之不顯;氣滯引起的腹痛,脈象或隱伏或弦緊;蟲證引起的腹痛,脈象多半沉而滑,或忽大忽小;瘀血引起的腹痛,脈象沉而澀滯,或結代或促數。以上是脈象的一般規律。但腹痛的脈象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劇烈腹痛,脈象往往沉、伏、細、澀,看似虛弱;這是因為邪氣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脈象異常,其實是正邪交爭的表現。如果在沉伏的脈象中,能細察到弦緊之意,則多為寒邪阻遏陽氣所致。

此時脈象微細,切勿誤認為是氣血虛脫而濫用補藥!診斷腹痛的方法,應仔細觀察患者的形體氣色,詢問其平素體質強弱,以及病因、病程長短。一般來說,暴發性劇痛,脈象突然細弱隱伏者,多為實邪;久病疼痛緩慢,脈象原本就微弱者,則為虛邪。再根據上述虛實辨證的方法綜合判斷,則診斷必無差錯。

神香散:治療上焦胃脘逆氣疼痛、嘔吐、脹滿、痰飲、膈噎等症。

丁香、白豆蔻(或砂仁)等分研末,溫水送服五到七分,每日服數次。若因寒邪引起疼痛,則用薑湯送服。

吐法:治療上焦胃脘實邪,或痰飲、食積、氣逆、疼痛等症。

將蘿蔔子搗碎,加溫水攪拌,取澄清液服用,即可催吐。或用少許鹽炒至紅,加水溶解,稍淡後服用,並用手指刺激咽喉催吐。

簡易二方:凡胃脘部疼痛,位於心窩處,或因氣滯,或因寒邪,反覆發作,可用荔枝核打碎,燒至微焦三錢,加木香二錢,共研為末,溫水送服一錢。服用數次即可根治,屢試不爽。另一方:將牙皂角用微火燒至煙盡,研末,用燒酒送服七八分。療效神奇,屢試不爽。

理氣散寒湯(新方):治療中下焦寒邪阻滯、氣機逆亂、腹痛,或伴有嘔吐腹瀉,或無嘔吐腹瀉而危重如霍亂的症狀。

蒼朮、厚朴(薑汁炒)、陳皮(去白)、甘草(各一錢三分)、藿香、砂仁、枳殼(各八分)、木香(五分)、香附、烏藥(各一錢五分),熱服。如因食滯,加山楂、麥芽、神麴各一錢半。如疼痛並嘔吐,加半夏一錢半。如寒邪較重,喜熱者,加吳茱萸、肉桂等。如氣滯不通,加白芥子、青皮、檳榔等。如小腹疼痛劇烈,加小茴香。如兼有疝氣,加煨熟荔枝核二三錢。

養榮湯:治療氣血虛寒,不能滋養心脾而引起的疼痛,疼痛持續不斷,按壓或熱敷後略微緩解。此症必須用溫補藥物滋養血液、溫補脾胃。

當歸(二三錢)、熟地黃(三五錢)、枸杞子(二錢)、白芍藥(煨,一錢半)、炙甘草(一錢)、肉桂(一二錢),溫服。如寒邪較重,加附子一、二錢。如氣虛,加人參。如脾虛疼痛並腹瀉,加白朮二、三錢。如中氣虛寒,嘔惡,加半夏二錢,焦乾薑半錢。如氣滯,加香附一、二錢。丹溪先生說:「諸痛不如補氣」,指的是邪氣實證、氣機阻滯的情況;但若認為一切疼痛都應補氣,那就是錯誤的了。

三聖湯(新方):治療一切虛寒證,老年體弱,偶受寒邪,氣痛持續多日不愈。凡是辛香燥熱的藥物,服用後症狀加重者,宜以滋陰溫補脾胃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