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三·雜證 (7)
卷十三·雜證 (7)
1. 脈理
浮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者寒,微者虛,牢固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除濕湯,治中濕、身重腳痛,不問久近,乾溼並效。
半夏,蒼朮,厚朴,茯苓(各錢半),陳皮(七分),藿香,甘草(炙。各五分),
姜七片,棗二枚,食遠服。如小便短,大便泄,加澤瀉、豬苓各一錢。取穿山甲於患處者,每用五、六片,土炒成珠,為引。
白話文:
脈象浮而弦者,是風邪入侵;脈象濡弱者,是濕邪侵襲;脈象洪大而數者,是熱邪盛行。脈象遲緩者,是寒邪入侵;脈象微弱者,是正氣虛弱;脈象牢固者,是氣血充盈。脈象結者,是因氣機鬱結;脈象散者,是因憂思過度;脈象緊者,是因怒氣衝心;脈象細者,是因悲傷過度。
除濕湯專治濕邪內蘊導致的體重沉重、腳痛等症狀,無論病程長短,無論是乾燥的濕氣還是潮濕的濕氣,皆可奏效。
方劑包含:半夏、蒼朮、厚朴、茯苓各半錢,陳皮七分,藿香、甘草(炙)各五分,生薑七片,大棗兩枚,飯後服用。若伴隨小便短少、大便稀溏,可加澤瀉、豬苓各一錢。若患處疼痛,可取穿山甲五至六片,土炒成珠,作為引藥。
雞鳴散,治寒濕流注,腳痛浮腫,男女皆可服,其效如神。
檳榔(三枚),橘紅,木瓜(各五錢),吳茱萸,蘇葉(各一錢),桔梗,生薑(各三錢),
頭煎二煎,兩汁相和,次日五更時冷服。冬月略溫亦可。至天明下黑糞水,即腎家所感寒濕之毒也。辰巳時,必痛住腫消,否則再服,但飲食宜遲。此藥並無所忌。
茱萸木瓜湯,治寒邪入腹,喘急疼痛,或氣上衝心,危急欲絕者。
白話文:
雞鳴散
雞鳴散,用於治療寒濕侵襲,導致腳部疼痛腫脹的病症,男女皆可服用,療效如同神效。
藥方:
- 檳榔:三枚
- 橘紅:五錢
- 木瓜:五錢
- 吳茱萸:一錢
- 蘇葉:一錢
- 桔梗:三錢
- 生薑:三錢
用法:
- 將藥材煎煮兩次,將兩次藥汁混合。
- 次日凌晨五點左右,冷服藥汁。
- 冬天可以略微溫熱後服用。
療效:
服用後,天亮前會排出黑色糞便,這是腎臟受寒濕之毒所致。辰時(早上七點至九點)巳時(早上九點至十一點),疼痛會停止,腫脹消退。若無效,可再次服用。服用藥物期間,宜晚些進食。此藥並無忌口。
茱萸木瓜湯
茱萸木瓜湯,用於治療寒邪入侵腹腔,導致呼吸急促、疼痛,或氣上衝心,危在旦夕的病症。
吳茱萸(一錢三分),乾木瓜(二錢半),檳榔(五錢),
姜引,溫服。
立效散,治寒濕壅腫,腳腿冷痛,或氣上攻心。此方消腫甚效。
檳榔(三枚),生薑(一兩),陳皮,吳茱萸,紫蘇,木瓜(各五錢),
溫服。
三妙散,治腰膝濕痛仙方。
蒼朮(三錢),黃柏(炒,錢八分),川牛膝(二錢。揀用淨膝者更妙)
夜服。此方人人可服。若房屋陰濕,及走水受濕者,不時各服一、二劑,至老無腰膝濕痛之病,不可忽過。
白話文:
吳茱萸(三十分之一兩),乾木瓜(半兩半),檳榔(一兩半),
生薑為引,溫和服用。
「立效散」,用於治療因寒濕積聚引起的腫脹,腳腿發冷疼痛,或者氣息上升影響心臟。這方藥對消腫非常有效。
檳榔(三顆),生薑(一兩),陳皮,吳茱萸,紫蘇,木瓜(每種各一兩半),
溫和服用。
「三妙散」,是一種治療腰膝濕痛的祕方。
蒼朮(一兩半),黃柏(炒,八分之一兩),川牛膝(二兩),選用乾淨的牛膝效果更好,
晚上服用。這方藥適合所有人服用。如果住宅環境潮濕,或是行走時受到濕氣影響,可以定期服用一到兩劑,直至年老也無腰膝濕痛的問題,切勿忽略。
麻黃左金湯,治風寒暑濕,四氣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寒熱無汗。
麻黃(去節),乾葛,蒼朮,防己,防風,茯苓(各一錢二),細辛(四分),羌活(七分),甘草(八分),桂心(不見火,研末,一錢,藥調服)
薑棗引。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遍身疼痛,或肩背沉重,或肢節紅腫等證。
羌活,黃芩,甘草,茵陳(各錢半),人參(隨便),苦參,乾葛,蒼朮,防風,歸身,白朮,知母,豬苓,澤瀉(各一錢),升麻(七分),
白話文:
麻黃左金湯,用於治療風寒暑濕導致的足太陽經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腰腿麻木、關節疼痛、寒熱無汗的症狀。藥材包括去節麻黃、乾葛、蒼朮、防己、防風、茯苓、細辛、羌活、甘草、桂心(研末),以薑棗引服。當歸拈痛湯則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全身疼痛,如肩背沉重、肢節紅腫等。藥材包括羌活、黃芩、甘草、茵陳、人參、苦參、乾葛、蒼朮、防風、歸身、白朮、知母、豬苓、澤瀉、升麻。
空心服。
檳榔湯,治腳氣上衝,心腹喘急。此能疏壅散氣。
檳榔,香附,陳皮,蘇葉,木瓜,五加皮,甘草(各一錢),
生薑三片,溫服。如腳痛甚者加木香。婦人加當歸。室女加赤芍。中滿不食加枳實。痰厥加半夏。大便不通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轉筋者加吳茱萸。腳腫加腹皮。腳痛而熱加地骨皮。
白話文:
空腹服用檳榔湯,可以治療腳氣上衝,心腹喘急。這方藥能疏通阻塞、散解氣滯。方劑包括:檳榔、香附、陳皮、蘇葉、木瓜、五加皮、甘草各一錢,生薑三片,溫水服用。如果腳痛嚴重,可以加木香;婦女可以加當歸;處女可以加赤芍;腹部飽滿不食可以加枳實;痰厥可以加半夏;大便秘結可以加大黃;小便不利可以加木通;轉筋可以加吳茱萸;腳腫可以加腹皮;腳痛伴有發熱可以加地骨皮。
除濕散風湯(新),治冒風受濕,致為腳氣痿弱,筋骨疼痛。
蒼朮(二錢),黃柏(炒,錢半),川牛膝(二錢),羌活,獨活,防己,防風,甘草,木瓜,陳皮(各一錢),
取痛處之穿山甲,土炒成珠,五、六片為引。
活絡丹,治中風手足疼痛,經絡中有濕痰,非此藥不能通達。
草烏,川烏(各泡去皮臍),膽星(各六錢),地龍(去皮,焙乾),乳香(去油),沒藥(各二錢二分),
白話文:
「除濕散風湯」是新方,用來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腳氣痿弱、筋骨疼痛的病症。藥材包括蒼朮、黃柏、川牛膝、羌活、獨活、防己、防風、甘草、木瓜、陳皮,其中穿山甲要取病患疼痛部位的,土炒成珠狀,五、六片作為引藥。
「活絡丹」則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手足疼痛,以及經絡中濕痰阻滯的病症,只有這藥才能通達經絡。藥材包括草烏、川烏、膽星、地龍、乳香、沒藥。
蜜丸彈子大,溫酒磨化,服一、二丸。
八味地黃丸,治腎經虛寒,水上剋火,腳氣入腹,切痛喘促,少緩則死,宜急改作湯藥服之。
熟地(一兩),山藥,棗皮,茯苓(各三錢半),丹皮,澤瀉(各錢半),肉桂(三錢),附子(二三錢),
空心服。如寒甚,倍附子,必須大劑。
小續命湯,治腳氣暴痛,脈大而緩。通治五風八痹、痿厥等證。
白話文:
蜜丸如彈子般大小,用溫酒磨化服用,每次一到兩丸。八味地黃丸用於治療腎經虛寒,水上剋火,腳氣入腹,劇痛喘促,病情緩慢則危及性命,需立即改為湯藥服用。藥方:熟地一兩,山藥、棗皮、茯苓各三錢半,丹皮、澤瀉各一錢半,肉桂三錢,附子二三錢。空腹服用。若寒氣很重,附子量加倍,需服用大劑量。小續命湯用於治療腳氣突然劇痛,脈象洪大而緩。此方也可治療五風八痹、痿厥等症。
麻黃(去節,八分),人參(隨便),黃芩,白芍,甘草(炙),川芎,防己,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各錢半),防風(一錢),附子(一錢三分),
薑棗引。如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心煩多驚,加犀角。如骨節痛而熱者,去附子,倍白芍。骨間冷痛,加桂枝。腳痛而冷,加生薑汁半杯,合服。燥悶,小便澀,去附子,加竹瀝一合。腳弱加牛膝、石斛。身痛加秦艽。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腰痛加杜仲。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取八分,人參隨意,黃芩、白芍、甘草(炙)、川芎、防己、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各錢半,防風一錢,附子一錢三分,以薑棗引。若精神恍惚,可加茯神、遠志。心煩多驚,可加犀角。骨節疼痛而發熱者,去除附子,白芍加倍。骨間冷痛,可加桂枝。腳痛而冷,可加生薑汁半杯,一同服用。燥悶,小便澀,去除附子,加竹瀝一合。腳弱可加牛膝、石斛。身痛可加秦艽。自汗者,去除麻黃、杏仁,加白朮。腰痛可加杜仲。
凡腳氣由寒濕外侵者,十居八九,古人多用熱藥。經曰:「濕淫於內,治以苦熱。」用烏附、麻黃,行經絡也;用乾薑、肉桂,助陽氣也。寒濕既除,病無不愈。然亦有陰陽之分。陰腳氣,脛處腫而不紅;陽腳氣,腫而紅者是也。
凡膝腫痛不消,足脛枯細,名鶴膝風。脈多弦緊,乃足三陰經虛,寒濕為患。如環跳穴(在胯眼)及腳根切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以腎經陽氣不足,陰血得以凝滯,寒化為熱,所以為潰為膿。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皮肉俱腐,為緩疽。昔人每用八味丸,以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下達,補虛散寒滯也。若誤用攻毒清熱之藥,必成痼疾。
白話文:
腳氣大多是由寒濕入侵引起的,古人常以熱藥治療。醫書記載:「濕邪侵入體內,應以苦熱藥物治療。」因此使用烏頭、麻黃來疏通經絡,用乾薑、肉桂來助陽氣。寒濕去除,疾病自然痊癒。但腳氣也分陰陽,陰腳氣表現為小腿腫脹但不紅,陽腳氣則腫脹且發紅。
膝蓋腫痛不消,小腿瘦弱,稱為鶴膝風。脈象常為弦緊,這是足三陰經虛弱,寒濕侵襲所致。如果環跳穴(在臀部下方)和腳跟疼痛難忍,皮膚表面看似無恙,脈象沉數或滑,需警惕附骨疽的發生,因為腎經陽氣不足,陰血凝滯,寒氣化熱,導致潰爛化膿。如果腫塊堅硬如石,稱為石疽;若皮肉腐爛,稱為緩疽。古人常用八味丸治療,因為下肢距離遠,必須用桂枝、附子才能藥力下達,補虛散則可去除寒滯。如果誤用攻毒清熱的藥物,則會導致疾病難治。
備揀古來治腳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凡治腳病藥中,俱宜以穿山甲為引。如右膝病,取後右腳二節之甲,去淨根之皮,土炒成珠,每服加四、五片,藥性一時即到。腳踝病,取三節之甲。腳指病,取爪。左腳病,取左甲亦如之。若手病,取前腳患處之甲為引,以性能捷達病所也。○腳氣衝心,昏悶垂絕,用杉木節四兩,橘葉三兩,大腹皮四個,水煎,加童便一杯合服。
○腳氣腫痛,用桃花陰乾為末,溫酒調服。○寒濕腳氣,用牛皮膠一兩,細切,麵炒成珠,研末,每用一錢,酒調服。○風濕腳氣,用蘇子、高良薑、橘皮共研末,丸服。○寒濕腳氣,用胡蘆巴、故紙、木瓜等分為末,同蒸,蜜丸服。○風濕腳氣衝心,不省人事,用檳榔研末,童便調服。
白話文:
為了方便使用,我整理了古籍中治療腳部疾病最簡潔有效的方子。
所有治療腳部疾病的藥方,都應該以穿山甲作為引子。比如右膝疼痛,就取右腳第二節的甲,去掉根部的皮,土炒成珠,每次服用時加四五片,藥效很快就能到達病患部位。腳踝疼痛,就取第三節的甲。腳趾疼痛,就取指甲。左腳疼痛,就取左腳甲,方法相同。如果手部有病,就取前腳患處的甲作為引子,因為穿山甲的性能可以快速到達病灶。
腳氣衝心,昏迷垂危,可用杉木節四兩、橘葉三兩、大腹皮四個,水煎服,加入童便一杯同服。
腳氣腫痛,可用桃花陰乾研末,溫酒調服。
寒濕腳氣,可用牛皮膠一兩,細切,麵炒成珠,研末,每次服用一錢,酒調服。
風濕腳氣,可用蘇子、高良薑、橘皮共研末,丸服。
寒濕腳氣,可用胡蘆巴、故紙、木瓜等分為末,同蒸,蜜丸服。
風濕腳氣衝心,神志不清,可用檳榔研末,童便調服。
○凡風寒濕腳氣,如大腹皮、吳茱萸、烏藥、防己、川牛膝、黃柏、五加皮、檳榔、蒼朮之類,皆可揀用。
以下治腳雜病:
腳轉筋,並一切筋病,用松節二兩,乳香去油三錢,研末,每服二錢,木瓜煎湯調送。○臁瘡潰爛,以鹽湯洗淨,用左草鞋洗淨燒為末,加輕粉五分敷之。○又臁瘡方:用黃柏一兩,輕粉三錢,豬膽汁調搽。○腳指丫濕癢,用陀僧一兩,鉛粉一錢,熟石膏二錢,枯礬一錢,濕則擦之,干則用桐油調搽。○腳上雞眼、肉刺,用枯礬、黃丹、朴硝為末,桐油調搽,次日浴二、三次,自落。
白話文:
治療風寒濕引起的腳氣,可以使用大腹皮、吳茱萸、烏藥、防己、川牛膝、黃柏、五加皮、檳榔、蒼朮等藥材,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針對腳部各種疾病,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腳部抽筋以及其他筋骨疾病,可用松節二兩,乳香去油三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木瓜煎湯送服。腳部潰瘍,可以用鹽水清洗乾淨,將左草鞋洗淨燒成灰末,加入輕粉五分敷於患處。腳部潰瘍還可以用黃柏一兩,輕粉三錢,豬膽汁調和塗抹。腳趾縫隙濕癢,可用陀僧一兩,鉛粉一錢,熟石膏二錢,枯礬一錢,濕的時候擦拭,乾的時候用桐油調和塗抹。腳上長雞眼或肉刺,可以用枯礬、黃丹、朴硝研磨成粉末,用桐油調和塗抹,第二天洗浴兩到三次,自然脫落。
○凡腳疽初時,用蒜搗爛攤患處,安艾灸之,痛甚則易。要灸數日,每日以五、七十壯為度,內服大防風湯。如體虛者,早用十全加附子二錢,午用防風湯間服勿緩。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虧損,寒濕外邪,乘虛內侵,患鶴膝、附骨等證,不問已潰未潰,宜用此方。及治痢後腳疾,名曰痢後風。此藥祛風順氣,活血壯筋骨,多服最效。
人參(無者,或以淮藥三、五錢炒黃代之,或以時下洋參、條參代之),白朮,防風,熟地,杜仲,黃耆(各二錢),羌活,川芎(各錢半),肉桂,白芍(煨),附子,牛膝(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腳趾潰瘍初期,可用蒜泥塗抹患處,再用艾灸,疼痛嚴重時要輕一點。每天灸五、七十壯,連續灸幾天,同時服用大防風湯。如果體虛,早晨服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中午服用防風湯,交替服用不可延誤。
大防風湯用於治療足三陰經虧損,寒濕外邪趁虛而入,導致鶴膝風、附骨疽等症,無論是否潰爛,都適用此方。也可用於治療痢疾後引起的腳疾,稱為痢後風。此藥能祛風順氣,活血壯筋骨,多服效果最佳。
配方:人參(若沒有,可用淮山三、五錢炒黃代替,或用時下洋參、條參代替),白朮,防風,熟地,杜仲,黃耆(各二錢),羌活,川芎(各錢半),肉桂,白芍(煨),附子,牛膝(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姜引。或加當歸。
凡足傷寒濕,為腳氣。寒濕鬱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以漢防己為主藥。濕加苡仁,蒼朮、木瓜、木通。熱加黃芩、黃柏。風加羌活、蓽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腳氣同論。
腳氣疼痛,用羊角一副,燒過為末,熱酒調塗,以帛裹之,取汁,永不再發。
白話文:
在治療足部受寒濕影響導致的腳氣病時,可以使用姜來引導療效,或者加入當歸增加效果。
對於因寒濕積聚所導致的腳氣,會出現腫脹和疼痛的情況,應以漢防己作為主藥。若濕氣嚴重,可加入苡仁、蒼朮、木瓜、木通等藥物;如果伴有熱象,則可加入黃芩、黃柏等清熱藥物;若伴有風邪,則可加入羌活、蓽薢等散風藥物;若伴有痰結,則可加入竹瀝、南星等化痰藥物;若疼痛感強烈,則可加入香附、木香等行氣止痛藥物;若需要活血化瘀,則可加入四物湯中的藥物;若大便乾結,則可加入桃仁、紅花等潤腸通便藥物;若小便不利,則可加入牛膝、澤瀉等利尿藥物;若疼痛連及手臂,則可加入桂枝、威靈仙等溫通經絡藥物;若疼痛連及脅肋,則可加入膽草等疏肝理氣藥物。
此外,對於足跟疼痛的情況,多屬於腎虛所致,並非腳氣病的一種表現形式。
有一種治療腳氣疼痛的方法是:使用羊角一根,燒成灰粉,然後用熱酒調和後塗抹於患處,再用布包裹,待其汁液流出,這樣可以防止腳氣病再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