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四·婦科(上) (2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婦科(上) (26)

1. 四十四、妊婦痢疾

此證或傷生冷,或傷濕熱,致令腹痛。傷血則赤,傷氣則白,血氣俱傷,則赤白相雜。至若胎墜而不能升舉者,中氣下陷,大用補中湯而自安,切勿用順氣行氣之藥以耗氣也。況有似痢非痢者,由脾氣虛不能滲濕,腎氣虛不能閉藏,勿以有形之假滯而傷無形之元氣,則得矣。

歸芍湯(新),治妊婦腹痛下痢,裡急後重,脈洪有力,證屬熱者。

當歸(二錢),白芍(錢半),黃芩,黃連,陳皮(各一錢),廣香(三分),

如痛甚則下,加大黃錢半,空心服。

黃連阿膠湯,治妊婦久痢,以清熱和胎為主。

黃連(炒),阿膠(炒),白朮,茯苓(各一錢),木香,乾薑(炒。各五分),炙草(七分),烏梅(二枚),

薑棗引。如脈實有熱者,減乾薑,或加當歸、白芍各錢半。

單方,治妊婦絞痛下痢,用雞子一枚,烏雞子更妙,開孔去白留黃,入黃丹一錢,紙封煨乾為末,米湯下。……

白話文:

[四十四、孕婦的痢疾問題]

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是身體受了濕熱的影響,導致腹部疼痛。如果傷到了血液,便會出現紅色的痢疾;如果是氣血受損,痢疾就會呈現白色;若血氣都受到影響,那痢疾的顏色就會紅白相間。若是胎兒不幸流產,且無法再懷孕,這可能是中氣下陷的問題,應使用補中湯來調理,千萬不要用順氣行氣的藥物,以免消耗體力。另外,有些情況看起來像痢疾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是由於脾氣虛弱無法排除濕氣,腎氣虛弱無法保持精氣,千萬不要因為看到有形的排泄物就傷害到無形的元氣,這樣才能康復。

歸芍湯(新方),適用於孕婦腹部疼痛,下痢,感到急迫且大便困難,脈搏洪大有力,屬於熱性症狀的情況。

所需材料:當歸(6克),白芍(4.5克),黃芩,黃連,陳皮(各3克),廣香(0.9克)。

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以加入大黃(4.5克),空腹服用。

黃連阿膠湯,適用於孕婦長期下痢,主要目的是清熱和保護胎兒。

所需材料:黃連(炒過),阿膠(炒過),白朮,茯苓(各3克),木香,乾薑(炒過。各1.5克),炙草(2.1克),烏梅(2個)。

用薑棗做引子。如果脈搏強壯且有熱感,可減少乾薑用量,或者增加當歸、白芍(各4.5克)。

單方,適用於孕婦劇烈腹痛且下痢,使用一個雞蛋,烏雞蛋效果更佳,打開雞蛋只留下蛋黃,加入黃丹(3克),用紙包好烘乾研成粉末,用米湯送服。……

2. 四十五、妊婦咳嗽

此證有因外冒風寒者,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宜用發散。

加減參蘇飲

人參,紫蘇,陳皮,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黃芩(各一錢),生薑(六分),薄荷葉(三分),

水煎,熱服,得微汗而解。

人參阿膠散,治久咳不已,謂之子咳。引動其氣、恐防墜胎。

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蘇葉,阿膠(蛤粉炒),桔梗(各一錢),

水煎服。

百合散,治妊婦咳嗽,心胸不利,煩滿不食,胎動不安。

百合,紫苑,麥冬,桔梗(各錢半),桑白皮(一錢),甘草(八分),竹茹(一錢),

水煎去滓,入蜜二匙,再煎一、二沸,食後溫服。

白話文:

[四十五、孕婦咳嗽]

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孕婦受到風寒侵襲,出現發燒、畏寒、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狀,這時候應使用能散寒的藥物來治療。

加減參蘇飲

藥方包含人參、紫蘇、陳皮、茯苓、甘草、枳殼、桔梗、前胡、黃芩(各約3克)、生薑(約2克)、薄荷葉(約1克)。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趁熱服用,會微微出汗,有助於病情緩解。

人參阿膠散,適用於長時間咳嗽不止,稱為子咳。持續的咳嗽可能會影響胎兒,甚至可能導致早產。

藥方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炙草、蘇葉、阿膠(需與蛤粉一起炒製)、桔梗(各約3克)。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百合散,適用於孕婦咳嗽,且伴隨心胸不舒適、煩躁、食慾不佳,以及胎動不安的症狀。

藥方包含百合、紫苑、麥冬、桔梗(各約4.5克)、桑白皮(約3克)、甘草(約2.4克)、竹茹(約3克)。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去渣,加入兩茶匙蜂蜜,再煮沸一到兩次,飯後溫熱服用。

3. 四十六、妊婦瘧疾

此因氣血虛損,風寒得以乘之。風為陽邪,化氣而為熱;寒為陰邪,化氣而為寒;陰陽並挾,寒熱互見。治宜輕解表邪,以大補氣血為主。

清理湯(新),治瘧疾寒熱。

柴胡(錢半),桂枝,知母,黃芩,歸身,甘草,白豆蔻肉(微炒,研。各一錢),白朮(二錢),生薑(錢半),

水煎,瘧前二時服。若寒重,桂枝、生薑各加一錢。若熱重,黃芩、知母各加一錢。頭到輕煎,服後煎二到,加常山(酒重炒)錢半,草果仁(飯包煨,研)八分,烏梅二個,半水半酒重煎,瘧前一時服。若早服,藥性已過;若遲服,瘧疾已發,俱不得效。此際須當酌量為妙,凡病瘧者,於此留神。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孕婦患瘧疾的情況,主要因為氣血虛弱,讓風寒有機會侵襲。風是屬於陽性的邪氣,會轉化為熱;寒是屬於陰性的邪氣,會轉化為寒。陰陽兩種邪氣同時存在,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治療上應當先輕微地解除表面的邪氣,以大量補充氣血為主要目標。

這邊提供一個新的方子叫做「清理湯」,用來治療瘧疾帶來的寒熱交錯。

所需的藥材包括:柴胡(約4.5公克)、桂枝、知母、黃芩、當歸身、甘草、白豆蔻肉(稍微炒過再研磨,約3公克)、白朮(約6公克)、生薑(約4.5公克)。

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在預計發作前兩小時服用。如果感覺特別冷,則桂枝和生薑可各多加3公克。如果感覺特別熱,則黃芩和知母可各多加3公克。第一次煎煮後輕微再煎一次,然後在第二次煎煮時加入常山(用酒炒過,約4.5公克)、草果仁(用飯包裹煨熟再研磨,約2.4公克)、烏梅兩個,半水半酒再次煎煮,在預計發作前一小時服用。如果提前服用,藥效可能已經過去;如果延遲服用,瘧疾可能已經發作,效果都不會太好。這個時間點需要適當地判斷,所有患有瘧疾的人,應該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4. 四十七、妊婦中暑

凡盛暑時,中其暑熱之毒,六脈遲弱,發熱自汗,口渴氣短,精神昏憒,四肢倦怠,宜作虛治,勿用涼藥。

清暑安胎湯(新)

人參,白朮(錢半),炙草(一錢),黃耆(蜜炒,二錢),當歸,山藥(炒。各錢半),麥冬(一錢),五味子(十三粒)

薑棗引。或用清暑益氣湯亦妙。(方載暑證門。)

白話文:

在酷熱的季節裡,如果孕婦遭受了暑熱之毒,可能會出現脈搏緩慢無力,身體發熱且自汗,口渴、呼吸短促,精神混亂不清,四肢感到疲憊無力等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按照體虛來治療,切記不要使用寒涼性的藥物。

這裡有一個適用的處方叫做「清暑安胎湯」(新版):

  • 人參適量,
  • 白朮1.5錢,
  • 炙草1錢,
  • 黃耆(蜂蜜炒過)2錢,
  • 當歸、山藥(炒過)各1.5錢,
  • 麥冬1錢,
  • 五味子13粒。

這款湯劑需用薑和棗作為引子。或者,也可以選擇使用「清暑益氣湯」,效果同樣出色。(該處方詳細內容可參考暑證門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