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雜證 (1)

1. 三十、論怔忡、驚悸、恐懼、健忘

(附:煩躁及宗氣動。)

怔忡者,心中跳動不安,如擊鼓然,凡事不能用心,一思更甚。此由思索過勞,心血虛損而然。治者宜生血養心,稍加涼血之味。

驚悸者,肝膽怯也。凡有危險觸之,或自汗,或戰慄,或眠多異夢,或口中有聲。經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發為驚駭」,由是子令母虛,而心血不足;又或遇事冗繁,心陰耗損,治宜安養心神,滋培肝膽為主。雖有客邪,亦當知先本後標之義。

恐懼者,如人將捕之狀,不能獨臥,自知而自畏也。經曰:「在臟為腎,在志為恐」,雖與驚悸同類,而實不同。驚從外起,恐由內生。驚出於暫,而暫者即可復;恐積於漸,而漸者不易解。治宜以養心滋腎為主。

健忘者,心腎之不交也。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治者,宜補腎而使之上交,養心而使之下降,則水火交濟,何健忘之有!

煩躁者,心中擾亂不寧也。或病後勞後,津液乾涸,榮血不足;或腎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虛熱為煩,甚則或至於躁。治宜補後天之血以養心,滋先天之水以壯腎,則得矣。

宗氣動者,上或見於胸臆,下或見於臍旁,無時振撼,不能安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此惟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故氣不歸源。患此者速宜節勞苦,戎酒色,養氣養精,以培根本,猶可及也;若誤為痰火治之,則危矣。

以上諸證,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以精氣原有互根之用也。又須知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藏者神,神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無所依,而諸證自生。治者,或先養心,或先補腎,或早夜補腎,中時補心,或有兼熱者清之,兼寒者溫之,或又有兼痰者化之。但痰有由生,察其源,乃可治也。

前輩多有謂屬痰者,卻不數見。後之人不必泥執古書,因病情而揣摩之,則隨機應變,萬無一失矣。

白話文:

[三十、討論怔忡、驚悸、恐懼、健忘]

怔忡,指的是心裡有種不停跳動的不安全感,就像有人在心裡敲鼓一樣,任何事情都無法專心,越想就會越嚴重。這是因為過度思考,導致心血虛弱。治療應著重在補血養心,稍微加入一些能降血溫的成分。

驚悸,是肝膽功能不佳的表現。遇到危險時,可能出現自汗、顫抖、做惡夢或是口中發出聲音的情況。古籍提到:「東方的青色,對應肝臟,會引發驚嚇。」這是因為子孫讓母親虛弱,造成心血不足;或是因為事情繁忙,心臟陰氣被消耗。治療應該以安撫心神,滋補肝膽為主。即使有其他病邪,也要知道先處理根本再處理表面的原則。

恐懼,就像被人追捕的感覺,無法一個人睡覺,自己知道並且害怕。古籍說:「在五臟中對應腎臟,在情志上對應恐懼。」雖然和驚悸類似,但實際上不同。驚是來自外部,恐是由內部產生。驚只是一時,可以很快恢復;恐則是逐漸累積,不容易消解。治療應該以滋補心臟和腎臟為主。

健忘,是心臟和腎臟失去平衡的結果。做事有頭無尾,說話不知道重點在哪裡。治療應補充腎臟,使其與心臟保持聯繫,滋養心臟,使其能量下降,這樣水火就能相互協調,就不會健忘了。

煩躁,是心裡感到混亂不安。可能是生病或勞累後,身體的津液和血液減少;或是腎臟的水份耗盡,心臟的火氣上升,所以虛熱讓人感到煩躁,甚至可能到達狂躁的地步。治療應補充血液以滋養心臟,滋補腎臟的水份,這樣就足夠了。

宗氣動,可能是胸部或是肚臍附近感到震動,沒有時刻的安定感。古籍說:「胃部的大血管稱作虛裏,出現在左乳下方,其跳動可以穿透衣物,這是宗氣泄露的現象。」這表示下部的陰氣不足,宗氣失去根基,因此氣無法回歸根源。患有這種症狀的人應立即避免勞累,戒酒色,養氣養精,以培養根本,這樣還來得及;如果誤以為是痰火而治療,那就危險了。

以上各種症狀,雖然涉及心、脾、肝、腎等不同部位,然而陽氣主宰陰氣,心臟的健康取決於腎臟,上部的問題往往源自下部;心氣虛弱,往往因為精氣不足,因為精氣原本就有互相依存的作用。必須瞭解,人的主宰是心臟,心臟儲存的是精神,精神的養分是血液;一旦心血虛弱,精神就失去了依託,各種症狀就會產生。治療上,可以先養心,或先補腎,或晚上補腎,中午補心,或有熱症的要冷卻,有寒症的要溫暖,或有痰的要化解。但痰的產生有原因,找到根源才能治療。

前輩們常認為這些症狀是因為痰造成的,但並非總是如此。後人不必拘泥於古書,應根據病情來揣摩,這樣就能靈活應變,不會出錯。]

2. 脈侯

寸口脈,或微細,或浮大而空,皆心虛也。或細數,虛而有熱也。動為驚,止而復來,亦為驚。寸澀尺弱,心腎兩虛也。寸洪數,尺虛微,水不能利火也。

天王補心丹,治心血虧虛,跳動不安,由用心太過,而無血以養心也。

人參(無者,以時下之北條參二兩代之),熟地(四兩),當歸(酒蒸,二兩),麥冬(去心),天冬(去心。俱酒蒸,各一兩),柏子仁(微炒,去油,八錢),棗仁(炒),茯神(各一兩二錢),丹參身(兩半),遠志(去心,八錢),元參(七錢),桔梗,五味(微炒),石菖蒲(炒。各一錢)

先將熟地、當歸、二冬搗如膏,然後入各藥合研細末,搗勻,若干則加沸水,不用蜂蜜,恐引藥下墜也。每丸一顆約三錢重,用硃砂如小豆成粒者五錢細研,水飛過,候乾再研,為衣。每日飯後,用沸水半杯磨化服,即睡一刻。或用一丸、二丸,亦隨其宜。忌鐵,並忌三白。

此方治一切心虛不寧。讀書人常服此丹,養心安神,雖思索稍過,亦覺無虞。予四旬得是病,服是丹,至今七旬,可如少壯時之用心無異。若慮難制,改為水藥,不效。

柏子養心丸,治勞心太過,怔忡驚恐等證。

柏子仁(用鮮白者,以布包,槌去油),茯神,生地(酒浸,若火衰者改用熟地),當歸,棗仁(各二兩),五味,犀角(鎊),甘草(各五錢),

上研極細末,為丸。用辰砂三、四錢細研,水飛過,候乾,加金箔二十張再研,為衣。午後臨臥,津嚼一丸。每丸約二錢重。即用歸脾湯亦宜。(方見不寐。)

心腎丸,治心腎俱虛,怔忡、健忘、驚恐等證。

淮牛膝(酒蒸),蓯蓉(用極大而色鮮紅者,酒洗),熟地(各二兩),菟絲子(酒蒸,三兩),人參(有者更妙),黃耆(蜜炙),當歸(酒浸),山藥(炒),鹿茸(酥炙),附子(制),茯神,五味子,龍骨(煅),遠志(去心,薑汁炒。各一兩),

先將牛膝、蓯蓉、熟地、當歸搗成膏,後入各藥合研細末,加酒煮麵糊為丸,棗湯或清湯下七、八錢。即改用心腎交補丸亦可。(方見不寐門。)

溫膽湯,治心虛膽怯,怔忡驚悸,夢寐不寧。

半夏,枳實,竹茹(各二錢),陳皮,茯苓(各錢半),甘草(炙,一錢),生薑(八分),棗(一枚)

食遠服。或加遠志七分、棗仁、蓮肉、金銀,煎服。

七福飲,治大恐大懼,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竭,飲食減少。

人參(隨宜),熟地(五、七錢),當歸(二、三錢),白朮(錢半),甘草(炙,一錢),棗仁(錢半),遠志(五、七分),

或加姜引。如虛熱煩躁,加麥冬二錢。如腎經虛甚,腰膝軟痛,加杜仲、枸杞。此方平和,任照證加入。

白話文:

脈侯

手腕寸口脈搏,有時微弱細小,有時浮大卻空虛無力,都是心氣虛弱的表現。脈搏細小而頻數,是心氣虛弱伴有內熱的徵兆。脈搏跳動,是受驚嚇的表現;脈搏停止後又重新跳動,也是受驚嚇的表現。寸脈澀滯,尺脈弱小,說明心腎兩虛。寸脈洪大而頻數,尺脈虛弱微細,則表示體內水液不能制約心火。

天王補心丹,用於治療心血虧虛、心悸不安,因過度用腦而心血不足所致。

藥材包括:人參(若無,可用等量北條參代替),熟地黃,當歸(酒蒸),麥冬(去心),天冬(去心,皆酒蒸),柏子仁(微炒去油),酸棗仁(炒),茯神,丹參,遠志(去心),元參,桔梗,五味子(微炒),石菖蒲(炒)。

製法:先將熟地黃、當歸、麥冬、天冬搗成膏狀,再加入其他藥材研磨成細粉,拌勻。製成丸藥時,用沸水調和,不用蜂蜜,以免藥物下墜。每丸約三錢重,以硃砂(製成如小豆大小的顆粒,共五錢)研磨成細粉,用水飛法提煉後乾燥再研磨,作為丸藥的外衣。每日飯後,用半杯沸水沖服,服後休息一刻鐘。可根據病情服用一丸或兩丸。忌食鐵器,忌食白糖、白酒、大米等三白之物。

此方能治療各種心虛不寧症狀。讀書人經常服用此丹,可以養心安神,即使思慮過度,也不會有問題。我四十歲時患此病,服用此丹後,至今七十歲,心神如少壯時期一樣。如果覺得製作丸藥困難,可以改成水煎藥服用,但效果可能不如丸藥。

柏子養心丸,用於治療因勞心過度引起的怔忡、驚恐等症狀。

藥材包括:柏子仁(選用鮮嫩的白色柏子仁,用布包裹後捶打去油),茯神,生地黃(酒浸,若陰虛火旺者改用熟地黃),當歸,酸棗仁,五味子,犀角,甘草。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製成丸藥。用辰砂三、四錢研磨成細粉,用水飛法提煉後乾燥,再加入金箔二十張一同研磨,作為丸藥的外衣。午後臨睡前服用一丸,每丸約二錢重。也可同時服用歸脾湯。(方劑見不寐篇)

心腎丸,用於治療心腎兩虛引起的怔忡、健忘、驚恐等症狀。

藥材包括:淮牛膝(酒蒸),肉蓯蓉(選用特大而顏色鮮紅者,酒洗),熟地黃,菟絲子(酒蒸),人參(如有更佳),黃耆(蜜炙),當歸(酒浸),山藥(炒),鹿茸(酥炙),附子(炮製),茯神,五味子,龍骨(煅燒),遠志(去心,薑汁炒)。

製法:先將牛膝、肉蓯蓉、熟地黃、當歸搗成膏狀,再加入其他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煮成麵糊狀製成丸藥,用棗湯或清水送服,每次七、八錢。也可改用心腎交補丸。(方劑見不寐篇)

溫膽湯,用於治療心虛膽怯、怔忡驚悸、睡眠不安等症狀。

藥材包括:半夏,枳實,竹茹,陳皮,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

用法:飯後服用。可根據情況加服遠志、酸棗仁、蓮子心、金銀花,水煎服。

七福飲,用於治療因極度驚恐而損傷心脾腎氣,導致精神萎靡、精氣耗竭、食慾減退等症狀。

藥材包括:人參,熟地黃,當歸,白朮,炙甘草,酸棗仁,遠志。

用法:可根據需要酌情增減藥量。若伴有虛熱煩躁,可加麥冬;若腎虛較重,腰膝酸軟疼痛,可加杜仲、枸杞。此方平和,可根據症狀加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