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傷寒(下) (6)

1. 三十五、論傷寒下利

《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治之稍誤,其害不小。夫下利有寒有熱,寒者多而熱者少。因症診脈,庶無遺憾。

溫胃湯(新),治腹冷痛下泄,手足厥逆,脈微欲絕,及下利清穀。

山藥(炒,三錢),扁豆(炒研,三錢),甘草(炙,錢半),茯苓(錢半),白朮(二錢),乾薑(炒,一、二錢),吳茱萸(八分,開水泡用),補骨脂(炒,錢半),肉豆蔻(去油,一錢三分),

水煎服。如陽虛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如腹痛者,加木香三、四分。如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木香(煨用)三分。如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二錢。如外有表症,溫中可以散寒。下利中虛者,亦宜用此。

加味四逆湯(新),治陰寒自利,外熱而不惡熱,口渴而不喜冷,四肢厥冷,脈雖數而無力。此陽脫凶候,不得誤認為熱。

附子(二、三錢),甘草(炙,錢半),乾薑(炒,錢半),木香(三、四分,煨用),白朮(二、三錢),烏梅(二個),肉豆蔻(麵煨,錢半),

水煎服。如上焦熱格者,冰冷服之。

柴芩煎,治傷寒表邪未解,內外俱熱,煩渴喜冷,下利脈實者。

柴胡,梔子,黃芩,澤瀉,木通(各二錢),甘草(一錢),白芍(錢半),枳殼(錢半),

水煎服。如小便短,而大便多水,加萆薢四錢。

凡治有通因通用,如傷寒下利譫語者,內有燥屎也;如少陰下利,心下有痛有硬者,必有所積也,當下之。如小承氣湯,及六一順氣湯去芒硝、柴胡,可以酌用。(二方載十四內。)

白話文:

【三十五、討論傷寒導致的下痢】

《要略》提到,當六腑的氣在體外耗盡時,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若五臟的氣在體內耗竭,則會有無法控制的下痢。治療上一旦失誤,後果不堪設想。下痢的情況可分為寒性和熱性,其中寒性較為常見,熱性相對較少。醫生需根據病人的症狀和脈象來做出正確診斷,這樣才能確保治療無誤。

【溫胃湯】(新版),適用於腹部冷痛、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接近消失,以及排泄物呈清澈的米漿狀的下痢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炒過的山藥三錢,炒過並研磨的扁豆三錢,炙過的甘草錢半,茯苓錢半,白朮二錢,炒過的乾薑一二錢,用水泡過的吳茱萸八分,炒過的補骨脂錢半,去油的肉豆蔻一錢三分。

將上述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患者陽氣虛弱且極度畏寒,可再加入一二錢的附子。若伴有腹痛,則可加入三四分的木香。若是滑脫不止,則可添加兩個烏梅和三分煨過的木香。倘若是肝臟問題影響到脾臟,則應加入一二錢的肉桂。若患者表面有症狀,使用溫中法可幫助驅寒。對於因中虛導致的下痢,此湯劑同樣適用。

【加味四逆湯】(新版),適用於陰寒導致的自發性下痢,外表看似發熱但實際不畏熱,口渴卻不喜冷飲,四肢冰冷,脈搏雖然頻率高但力度微弱。這是陽氣脫離的危急徵兆,切勿誤判為熱性病症。

所需材料包括附子二三錢,炙過的甘草錢半,炒過的乾薑錢半,木香三四分(需先煨製),白朮二三錢,烏梅兩個,面煨的肉豆蔻錢半。

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若上焦部位有熱氣阻塞,可待湯劑冷卻後服用。

【柴芩煎】,適用於傷寒導致的表面病邪尚未清除,身體內外皆有熱感,感到煩躁口渴且偏好冷飲,下痢且脈象強勁的情況。

所需材料包括柴胡,梔子,黃芩,澤瀉,木通各二錢,甘草一錢,白芍錢半,枳殼錢半。

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若小便量少,而大便水分較多,可加入四錢的萆薢。

治療方法中有一種「通因通用」,例如,傷寒導致的下痢伴隨譫語,可能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若少陰病導致的下痢,且心下部有疼痛和硬塊,表明體內有積聚物,這時需要進行排便治療。可考慮使用小承氣湯,或是六一順氣湯去掉芒硝和柴胡,這些湯劑可視情況酌情使用。(以上兩種湯劑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第十四章節。)

2. 三十六、論傷寒協熱下利

凡傷寒表症未除而誤下之,因熱未退,內復作利,故云協熱下利。此熱字言表熱,非內熱也,屬表裡俱病。故仲景止有桂枝人參湯,其義顯然。若不明此義,認為內熱,復誤下之,枉人命矣!且有不必誤下,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表症得寒愈熱,乃致下利。或脾胃素弱,逢寒即泄。既見下利,益云協熱、謬誤甚焉!

桂枝人參湯,治傷寒表裡不解,協熱下利者。

桂枝(二錢),甘草(炙,二錢),白朮(錢半),乾薑(炒,錢半),人參(無者,又山藥炒三錢代之)

水煎服。

白話文:

[三十六、討論傷寒合併發熱性腹瀉]

大凡患了傷寒,表面症狀尚未消失就錯誤地進行了瀉下治療,導致體內熱氣未消,反而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瀉,這就是所謂的「合併發熱性腹瀉」。這裡所說的「熱」指的是表徵的熱,而非內在的熱,這種情況是表裡同時生病。所以張仲景只提供了桂枝人參湯的方子,其意圖十分明確。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為是內熱,再錯誤地進行瀉下治療,那可真是枉費生命啊!而且有些人即使沒有錯誤地進行瀉下,卻胡亂使用黃芩、黃連來治療表面的熱,結果使表面的症狀因為寒冷而更熱,從而導致腹瀉。或者本來脾胃就虛弱,一遇到寒冷就會拉肚子。既然已經出現了腹瀉,再說是合併發熱,那可真是大錯特錯!

桂枝人參湯,用於治療傷寒表裡未解,合併發熱性腹瀉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桂枝(約6克),炙甘草(約6克),白朮(約4.5克),炒乾薑(約4.5克),人參(如無,可用炒過的山藥約9克替代)。

用水煎煮服用。

3. 三十七、論傷寒二便不通

二便屬二腸,系腎之竅也。其不通者,有因過汗亡陰,有因熱結二腸,由此而譫妄發狂、發黃等症隨焉。然二症最急,先開小便,用鹽炒紅,淬水服之,以指探喉取吐。上竅開,下竅自通。大便秘,用豬膽一枚取汁,入醋少許,用竹管灌入肛中,頃當大便。待二便通,方可用藥。血燥者潤之,熱結者清之。

潤燥湯(新),治血虛而燥,二便艱澀。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五錢),生地(二錢),威參(八錢),肉蓯蓉(三錢),枸杞(錢半),牛膝(錢半),小茴(鹽炒,三分),麥冬(一錢),

水煎,空心服。

清熱湯(新),治二便熱結。

扁豆(炒研,三錢),麥冬(錢半),石膏(生用,三錢),生地(二錢),車前子(錢半),知母(一錢),黃柏(一錢),威參(八錢),牛膝(二錢),

水煎,空心服。或加酒蒸大黃。○閱卷內有治小便不通者,當參閱用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在傷寒病中,大小便不暢的問題。這種情況涉及的是大腸和小腸,它們都是與腎臟相關的部位。導致大小便不暢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因為過度出汗導致陰液耗損,另一種是因為熱邪在腸道內凝結。這種情況可能會引發神智錯亂、瘋狂行為或是黃疸等症狀。

對於這些症狀,最緊急的處理方式應先從解決小便不暢開始。可以使用鹽炒紅花,然後用水沖泡飲用,並用手指刺激咽喉部引發嘔吐。當上部的通道打開後,下部的通道自然也會跟著通暢。如果大便持續祕結,可以取一個豬膽,取出膽汁,加入少量醋,用竹管將混合液注入肛門,很快就能解出大便。等到大小便都恢復正常後,才能開始用藥治療。對於血液乾燥的情況,應該補充滋潤;對於熱邪凝結的情況,則應該清除熱毒。

接下來介紹兩種處方:

第一個是"潤燥湯",適用於血液虧虛且乾燥,導致大小便困難的情形。配方包括:當歸(2-3錢)、熟地(3-5錢)、生地(2錢)、人參(8錢)、肉蓯蓉(3錢)、枸杞(1.5錢)、牛膝(1.5錢)、小茴香(鹽炒,0.3錢)、麥冬(1錢)。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早晨空腹服用。

第二個是"清熱湯",適用於大小便因熱邪凝結而阻塞的情形。配方包括:扁豆(炒研,3錢)、麥冬(1.5錢)、石膏(生用,3錢)、生地(2錢)、車前子(1.5錢)、知母(1錢)、黃柏(1錢)、人參(8錢)、牛膝(2錢)。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早晨空腹服用。也可以選擇添加酒蒸大黃。如果是在閱讀其他卷冊中有提到治療小便不暢的方子,應該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