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26)
卷十七·本草(中) (26)
1. 菜部
2. 三二八、生薑
(味辛熱,入肺、胃二經。要熱去皮,要冷留皮。)辛溫,行陽分而祛寒。治傷寒頭痛身疼、畏寒無汗、(生能發表。)傷風鼻塞、咳嗽。(辛散肺邪。)開胃下食,祛痰止嘔,腹脹瘧症悉除。(熱可溫中。)療痢疾,(熱痢留皮,冷痢去皮,以茶等分煎服。)救暴卒,(凡中風、中暑、中氣、中惡、中毒等症,用薑汁和童便服,以姜汗開痰,童便降火也。)闢霧露山嵐瘴氣。
(早行含之。)按陰虛火盛、汗症、血症、心氣耗散、火熱腹痛,並切忌之。
姜皮,辛涼,和脾行水,治浮腫脹滿。(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
白話文:
【生薑】
味道辛辣且性熱,主要影響肺部與胃部。如果要利用其熱性,就去除外皮;若需要其較涼的特性,則保留外皮。
其辛辣溫熱的特性,有助於在身體的陽性部位驅除寒氣。能治療因受寒引起的頭痛、全身疼痛及畏寒無汗症狀,以及感冒所導致的鼻塞、咳嗽,因為它能分散肺部的病邪。
此外,生薑還能開胃促進食慾,消除痰液防止嘔吐,甚至能緩解腹脹和瘧疾。其熱性亦能溫暖身體中焦。
對於痢疾有治療效果,但需根據痢疾的類型決定是否去皮,一般以與茶等量煮飲的方式服用。
生薑還可用於急救突然昏倒的情況,如中風、中暑、中氣不足、中惡、中毒等症狀,此時可使用生薑汁與孩童的新鮮尿液一同服用,生薑汁可以打開痰路,而孩童尿液則有助於降低體內的火氣。
生薑也能抵抗霧露、山嵐與瘴氣等環境中的不良氣息,適合早晨出行時含在口中。
然而,對於陰虛火旺、易出汗、有出血傾向、心氣耗散或有熱性腹痛的人,應避免食用生薑。
至於薑皮,性質較涼,有助於調節脾胃與水分代謝,適用於治療浮腫與脹滿,一般會在五皮散中使用薑皮來利水消腫。
3. 三二九、乾薑
(味辛熱,入脾、胃二經。)生用辛溫,逐寒邪而發表;炮則辛苦大熱,(乾薑水浸,炙焦黃色。)除胃冷而守中。(辛則散,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去臟腑沉寒痼冷,逐風濕冷痹、陰寒諸毒,使陽生陰長。若陰盛隔陽,火不歸元,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大吐、大衄、下血,宜炒黃留性用之,最為止血之要藥。引以熟附,(甚者宜生用。
)入腎而祛寒濕,能回脈絕無陽。(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湯皆用之。)療寒嗽、(同五味。)寒痞、反胃、滑痢。多用損陰,孕婦忌之。(辛熱動血。服乾薑必僭上,用大棗輔之,甘草緩之。)
白話文:
【乾薑】
(其味道辛辣且性熱,主要影響脾與胃兩部位。)生薑使用時,因其辛辣溫和,能驅逐身體的寒氣並促進汗腺排汗;經過炮製後則變得更辛辣且極熱,(乾薑需用水浸泡,然後烤至呈焦黃色。)能去除胃部的冷感,保護中焦(脾胃)不受寒涼影響。(辛辣可發散,但炮製後帶有微苦,因此效果持久,不會像附子那樣流動性強,無法停留在特定部位。)它能消除深藏於臟腑中的嚴重寒氣,驅逐風濕和冷痹,以及各種陰寒毒素,促進陽氣生發,陰氣滋長。若體內陰氣過盛阻礙陽氣,導致火氣無法正常運行,或因陽氣不足無法控制血液,出現大量嘔吐、鼻血、下血等症狀,應將乾薑炒至黃色,保留其藥效使用,是止血的重要藥材。配合使用熟附子,(情況嚴重時應直接使用生薑。)
進入腎臟以驅逐寒濕,能恢復無陽脈象。(張仲景的四逆湯、白通湯、薑附湯等方劑均使用乾薑。)治療寒咳、(與五味子搭配使用。)寒痞、反胃、滑腸瀉痢。過量使用會傷害陰氣,孕婦應避免使用。(辛辣物質易刺激血液流動。服用乾薑時會上衝,需配合大棗輔助,以及甘草調和。)
4. 三三○、黑乾薑
(乾薑切片,炒紅,以器悶息為炭,辛辣變為苦鹹,專入血分。)辛熱之性雖無,辛涼之性尚在,凡血虛發熱,產後大熱者宜之。(此非有餘之熱,乃陰虛生內熱也,忌用表藥涼藥。黑姜引血藥補血,去惡生新,有陽生陰長之意。且黑為水色,血不妄行,凡吐血痢血悉治之。血寒者可多用,血熱者不過三四分為嚮導而已。)
煨姜,(生薑去皮,濕紙包煨。)治胃寒泄瀉吞酸。
白話文:
【330、黑乾薑】
(將乾薑切成薄片,炒至顏色轉紅,再用容器蓋住讓它悶燒成炭。這樣一來,原本的辛辣味會轉變成苦鹹,使其功效更專注於血液部分。)雖然經過處理後,乾薑原有的辛熱特性已消失,但其辛涼的特性仍存留著。對於因血虛導致發燒,或是產後出現高熱的情況,都非常適用。(這類發熱並非身體實質上有過多的熱量,而是因為陰氣不足而產生的內熱,因此需避免使用具有散發或清涼效果的藥物。)黑薑能帶領其他補血藥物進入血液,促進新陳代謝,有著陰陽平衡之意。再者,黑色屬水,能使血液流動穩定,對於各種出血症狀都有治療效果。對於血寒的人可以大量使用,而血熱的人則只需用上幾分作為引導即可。
煨薑, (先去除生薑的皮,再用濕紙包裹起來進行煨烤。)主要用於治療胃寒所引起的腹瀉及胃酸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