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1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本草(中) (18)

1. 二八八、小麥

(味甘,微寒,入心經。)養心除煩,止唾血,利小便。

面,(甘溫。)助五臟,厚腸胃。然性熱動風。浮小麥(即水淘浮起者,味鹹氣涼。)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汗為心液,麥為心谷,麥之涼在皮,故面去皮即熱;浮麥無肉,故能涼心。麥麩同功。)

麥麩,功涼。外治能散血止痛,凡折傷濕痹腳氣,(醋拌蒸熨之。)療瘡瘍痘瘡潰爛。(用麩裝褥,臥之性涼而軟。誠妙法也。)

白話文:

[288、小麥]

(味道甘甜,性質微寒,對心臟有特別影響。)可以養心並消除煩躁,能止住吐血,有利於排尿。

麵粉,(味道甘甜溫和。)有助於強化五臟功能,增強腸胃健康。然而其性質熱烈,易引發風邪。浮小麥(也就是用水洗滌後浮在水面的小麥,味道鹹氣涼。)能止住虛汗、盜汗和勞力過度導致的骨蒸潮熱。(汗水是心臟的液體,小麥是滋養心臟的穀物,小麥的涼性在於皮層,所以麵粉去除了皮層就變為熱性;浮小麥沒有內仁,所以能清涼心臟。小麥麩與浮小麥功效相同。)

小麥麩,其性質涼爽。外用能散瘀止痛,對於骨折、濕痹、腳氣等問題,(可以用醋混合後蒸煮熱敷。)治療瘡瘍、痘瘡潰爛等情況。(可以使用麩皮做褥子,躺上去涼爽又舒適。這確實是一個絕妙的方法。)

2. 二八九、蕎麥

(味甘寒,入胃經。)補精力,實腸胃。治腹內歷久沉積。不宜久食。

白話文:

「(蕎麥味道甘甜性寒,主要影響胃部。)能補充精力,使腸胃更健康。用於治療長時間在腹內累積的問題。但不適合長期食用。」

3. 二九○、粟

(味甘鹹微寒,入腎經。)養腎益氣。治胃熱消渴、反胃吐食。(用粟米粉,水丸梧子大,煮七枚納醋中,細吞之。)

(澀腸斂肺固腎)

白話文:

(粟米的味道甘中帶鹹,性質微寒,主要影響腎臟。)它能滋養腎臟並增強體力。可用於治療因胃熱導致的口渴、反胃及食物反流等症狀。(具體做法是:使用粟米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煮七枚後放入醋中,然後慢慢吞服。)

(粟米還具有收澀腸道、收斂肺氣和鞏固腎功能的作用。)

4. 二九一、罌粟殼

(味酸澀,入肺、腎、大腸三經。水洗去蒂,醋炒透。)性澀,斂肺固腸。治虛嗽久瀉、遺精脫肛、筋骨諸痛。(澀精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按風寒作嗽、瀉痢初起者勿用。

白話文:

[291、罌粟殼]

(味道酸澀,主要影響肺、腎、大腸三個部位。使用前需用水清洗並去除頂部,再用醋炒至熟透。)

其性質收澀,可以收斂肺氣、固腸止瀉。適用於治療虛弱引起的長期咳嗽、長時間腹瀉、遺精、脫肛以及各種筋骨疼痛。(由於它有收澀精氣和固氣的作用,且能進入腎臟,因此對於骨病的治療特別適合。)

然而,如果是因為風寒引起的咳嗽或剛開始的腹瀉,則不適合使用這種藥材。

5. 二九二、黑豆

(味甘平,入腎經。)色黑屬水,腎之谷也,補腎以鎮心。活血,(炒熟酒淋服,下產後余血。)散風,(沃豆酒亦治產後中風危篤。)明目,散熱,(腎水足而目明火退。)解毒,(搗塗。)消腫,(古治水腫每單用,或加他藥。)可稀痘瘡。(煮食。)緊小者良。(每晨用鹽水吞或鹽水煮食,補腎。

)凡小兒未滿十歲者,炒豆與豬肉同食,壅氣致死,十有八、九。忌厚朴。(犯之動氣。)

白豆,補臟暖胃,益氣和中。磨作豆腐,和脾胃,去胃火,清熱散血。但性寒,脾胃虛者忌食。若痘瘡不起,用此,極攻膿解毒。如無藥者,煮食極妙。

黃豆殼,燒為末,善摻豆爛。

白話文:

【二九二、黑豆】

(味道甘甜性平,主要影響腎臟。)黑色屬水,是滋養腎臟的食物,能補充腎臟能量並安定心神。促進血液循環,(炒熟後用酒浸泡服用,可以幫助產後排除殘餘的血液。)驅散風邪,(用豆子泡製的酒也能治療產後風邪嚴重的情況。)增強視力,散發熱氣,(腎臟水分充足,眼睛明亮,熱氣消退。)解毒,(研磨後外敷。)消除腫脹,(古代治療水腫常單獨使用,或配以其他藥物。)可用於緩解痘瘡。(煮熟食用。)選擇種粒緊實的小豆較好。(每天早晨用鹽水送服或鹽水煮食,有助於補腎。)

然而,對於十歲以下的小孩,若將炒豆與豬肉一同食用,可能會導致氣滯致死,發生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需避免與厚樸一起食用。(否則會導致氣機不順。)

白豆,能補充內臟的能量,溫暖胃部,調和氣血,使中氣充沛。磨製成豆腐,能調理脾胃,去除胃部的熱氣,清熱散瘀。但是其性質偏寒,脾胃虛弱的人應避免食用。如果痘瘡未能突起,可以使用白豆,它有極佳的排膿解毒效果。在缺乏藥材的情況下,煮熟食用非常有效。

黃豆殼,燒成灰末,有助於治療豆類食物引起的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