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7)
卷十七·本草(中) (7)
1. 二二七、吳茱萸
(味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脾、胃、肝三經。鹽湯泡數次用。)辛散燥熱,潤肝暖脾。治腸胃久瀉、心腹寒痛、及小腹陰毒切痛、厥陰頭痛、嘔逆吞酸。(亦有宜降火清痰,俱用此作嚮導。以上諸症,悉屬寒。)療痞滿、食積噎膈、(胃冷。)腳氣水腫、(苦澡濕。)口舌生瘡。
(為末,醋調貼足心,引熱下行。)陳者良。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白話文:
【對於吳茱萸】
(其味道辛辣且帶有苦澀,性質極為溫熱,具微毒性,主要影響脾、胃、肝三個臟器。使用前應以鹽水浸泡數次。)
能散發熱氣,使肝臟保持濕潤並溫暖脾胃。可用於治療長期的腸胃瀉痢、心腹部位的寒冷疼痛、以及小腹部因陰寒劇毒所導致的劇烈疼痛、頭部因厥陰風邪所引起的疼痛、嘔吐與胃酸反流等症狀。(此外,也有適於降低體內火氣、清理痰液的情況,通常會將此藥作為輔助。上述所有症狀,皆屬於寒性。)
能治療腹部脹滿、飲食積滯造成的噎塞感、胃部寒冷的問題、下肢水腫(因其能去除濕氣)。也能用於口腔與舌頭上出現的潰瘍。
(將其研磨成粉末,再以醋調和後敷在腳底,可引導熱氣下行。)年份較久者效果更佳。可止嘔(若與黃連一同用水炒過,效果更佳),能治療疝氣(需先以鹽水炒過),也可用於治療血液相關的問題(需先以醋炒過)。
2. 二二八、皂角
(味辛鹹溫,有小毒,入肺、肝、胃三經。去粗皮及弦與子,酥炙用。)辛溫能散,咸能軟堅,通上下關竅。(用末吹鼻。)搜風,(金勝木,燥勝風。)善吐風痰,(皂角末五錢,白礬二錢半,每用一錢,溫水調灌,即昏迷者吐痰而醒。)可下結糞。(以末入蜂蜜煉緊,捏成導箭,插入穀道,即下。
)治咽喉痹塞,(為末吹之。)辟邪逐疫,(合蒼朮焚之。)散腫消毒,(塗之敷之。)殺蟲下胎,療脫肛腫痛。(燒煙燻之。)可入丸散,不入湯藥。若似中風,由於陰虛者禁之。
皂角刺,治潰瘍。能引諸藥直達瘡處成功。其性鈍利,為癰疽、妒乳、疔腫未潰之神藥。凡瘡已潰,及孕婦俱忌之。嫩刺,米醋熬,塗癬有效。
皂角子,功用與皂角同,通大便燥結。煅,存性用。(取辛以潤之之義。)
又有一種皂,小如豬牙者,功用與大皂角同,但遜猛烈耳。治齒,取積。作散熬膏。可療腫痛。
皂角樹,性能消鐵,不可燒爨。若不結皂角者,鑿孔,入鐵封之;結而不落者,以草繩縛之。
白話文:
[二二八、皁角]
(味道辛鹹溫熱,含微毒,主要影響肺、肝、胃三個器官。使用時需去除外層粗皮和內部硬殼及種子,並用酥油炒制後再用。)辛溫能散寒,鹹味能軟化堅硬物質,能通暢全身關節。
(將粉末吹入鼻腔。)有助於祛除風濕,(金屬能剋制木材,乾燥能抑制風濕。)能有效清除風寒引起的痰液,(混合五錢皁角末和二錢半白礬,每次用一錢,用溫水調和灌服,即使昏迷者也會因嘔吐痰液而清醒。)能幫助排泄固結的糞便。(將粉末和蜂蜜混合,捏成形狀如導箭,插入肛門,即可促進排便。)
治療咽喉堵塞,(將粉末吹入喉嚨。)避邪驅疫,(和蒼朮一起燃燒。)能消腫解毒,(塗抹或敷在患處。)能殺蟲,有助於流產,治療脫肛腫痛。(燃燒產生的煙霧燻烤。)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但不適合煎煮成湯藥。如果疑似中風是由陰虛引起的,則禁止使用。
皁角刺,用於治療潰瘍。能使其他藥物直接到達傷口,達到療效。其性質鈍利,是治療膿瘡、乳腺炎、疔腫等未潰爛病症的神藥。一旦傷口已經潰爛,以及孕婦都應避免使用。嫩刺,用米醋熬煮,塗抹於患處對癬症有效。
皁角子,功效與皁角相同,能通暢大便,緩解便祕。煅燒後使用,保留其本質。(取其辛辣以滋潤的意涵。)
另有一種小型的皁角,形狀像豬牙,功效與大型皁角相同,只是效果較溫和。用於治療牙齒問題,清除積垢。可研磨成粉或熬成膏狀,用於治療腫痛。
皁角樹,具有消除鐵質的能力,不宜用來燒火。如果不結果實,可在樹幹上鑿孔,放入鐵片密封;如果結果實但不掉落,可用草繩綁住。
3. 二二九、肥皂
(味辛氣溫。)除風濕,去垢膩。(澡身妙。)療一切無名腫毒,有奇功。(凡腫毒用生肥皂,去子弦,搗爛,以釅醋和敷,不愈再敷,奇驗。若倉卒無藥者,取用甚便。)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和。)能去除風濕,清潔油脂污垢。(非常適合沐浴使用。)治療所有不明原因的腫毒,有特別顯著的效果。(對於任何腫毒,使用新鮮的肥皂,去掉種子和纖維,搗碎後,與濃醋混合敷在患處,若未痊癒可再次敷用,效果極佳。在緊急情況下沒有其他藥物時,此方法非常方便易行。)
4. 二三○、棕櫚
(即棕也。味苦性澀。)苦能瀉熱,澀可收脫。燒黑,(存性。)善止血。(凡紅,見一切黑者即止。)治吐衄下血、(同側柏、卷柏燒黑,或飯丸,或煎服,能止遠年下血。)血痢崩帶。一切失血久而多者,初起未可遽用。(年久敗棕尤良。宜與發灰同用。)棕子九月採,陰乾入劑,其功用與棕同。亦宜炒黑用。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棕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棕。它的味道是苦的,性質上具有收斂作用。
苦味能幫助排出體內的熱氣,而收斂性則能防止身體過度流失。經過燒製變黑後,它非常適合用來止血。通常來說,只要看到血液遇到黑色物質就會停止流血,這就是因為棕櫚的這種特性。
對於像吐血、鼻血或下消化道出血等情況,或是長期大量出血的問題,都可以使用棕櫚來治療。通常會搭配側柏、卷柏一起燒黑,或者做成藥丸,甚至煎煮服用,對於多年來的下消化道出血都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然而,對於剛開始出血的情況,不應立即使用棕櫚,因為這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對於那些陳舊的、品質已下降的棕櫚,其實更適合用於止血,而且最好與頭髮灰一起使用。
至於棕櫚的果實,一般在九月時採集,經過陰涼乾燥後,可以作為藥材使用,其功效與棕櫚相似,同樣適合炒黑後使用。
5. 二三一、枳實
(味苦酸,微寒,入肝、脾二經。麩炒。)性實暴猛,功能破氣。除心腹痞滿、停痰,消宿食堅積,逐瘀血,祛滯氣,解傷寒結胸,去胃中濕熱。(悉氣行之效。)佐白朮,治虛脹;助大黃,下實邪。但損真元,無宿滯而氣虛者勿用。
白話文:
「(味道苦中帶酸,性質微寒,主要影響肝臟和脾臟。通常會用小麥麩皮炒製。)它的性質強烈且猛烈,主要功效在於破除氣滯。能消除心腹部的脹滿感、去除停滯的痰液,消解長期積累的食物,驅逐瘀血,去除滯留的氣息,並能解決傷寒導致的胸部結塊,清除胃部的濕熱。(這些都是促進氣血循環的功效。)與白朮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虛弱引起的脹氣;配合大黃,則可以排除實邪。然而,它會損耗體內的真正能量,對於沒有長期積滯且體質虛弱的人不建議使用。」
6. 二三二、枳殼
(氣味功用,與枳實同,但性稍緩耳。)枳實性重,多主下行破堅;枳殼氣輕,多主上行破氣。利關節,止嘔逆、痰結、咳嗽,開胸脅脹痛、水腫、濕瀉、痢疾後重,療腸風食積。(氣行俱痊。)但苦泄辛散,惟利肺氣之有餘,寬大腸之壅滯而已。若虛怯者,最忌之。
白話文:
關於「枳殼」的部分,其意思如下:
(在氣味和功效方面,枳殼與枳實相同,只是性質稍微溫和一些。)枳實的性質較重,主要向下疏通,用於打破堅硬的結塊;而枳殼的氣味較輕,主要向上疏通,用於打散氣結。它能幫助關節靈活,止住嘔吐和反胃,消除痰結和咳嗽,舒緩胸脅脹痛、水腫、濕瀉和痢疾導致的腹部沉重感,治療腸道出血和食物積滯。(只要氣血流通,所有症狀都能得到緩解。)然而,它的苦味能下泄,辛味能散發,僅對肺氣過盛和大腸壅塞有幫助。對於體虛膽小的人來說,使用時要特別小心。
以上就是你所要求的翻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