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雜證 (4)

1. 二十六、論失血

(有陽乘陰者,血熱妄行也;陰乘陽者,血不歸經也。嘔血出於肝,吐血出於胃,咳血出於肺,咯血出於腎。)

失血一證,五臟皆致之,得其源,而治自易。若一失治,則連綿不已,虛損便成勞瘵,愈之難矣。蓋血即水也,腎主水,水化為液、為痰、為唾、為血,皆屬陰也。失血之久則陰虛,陰虛自必相火上炎,則咳嗽骨蒸,咽乾氣喘,體瘦聲喑,百症出焉。醫者施以寒涼,雖或暫止而復來,血得涼而凝滯,不惟血不歸經,而且陽氣由是衰矣。

血者陰也,氣者陽也,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原系交重。人知以陽生陰,乃為正本之治。丹溪有言:「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勞證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矯其偏者,輒以桂附為主,此為火衰者宜之,(以桂附入於滋陰丸內則可,即配水藥,亦宜酌量。)若血虛燥熱之人,能無助火為害哉!以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血主榮氣,不宜損也。

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血無以存。人有以七情而動火傷氣者,以勞倦、色欲而動火傷陰者;然此火宜導之以歸源。若只用苦寒,則反激逆上,且傷胃氣,而脾亦壞,其何以得脾之職,先主生血而後主統血乎?治此證者,五臟六腑,雖有兼及,而要必以脾、腎二經為主。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百病不生。

以脾安能生肺金,金是水源,金旺而水亦旺矣。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上泛而為痰,火能生土而健脾,而食亦益矣。但補腎理脾,法難兼致,方欲以甘寒補腎,其人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其人陰傷,又恐愈燥其腎,此際難以措手。余因是而分服之:早夜服滋陰之劑以清肺熱;中時服補脾之藥以益健運,其中當重、當輕,因脈、因證而權衡之。腎虧甚者,其重在腎,而補脾者亦不可少。

脾虛甚者,其重在脾,而補腎者照常用之。每日交進,活人多矣。嘗見勞證之死,多死於泄瀉;泄瀉之因,多因於寒涼。使不知脾之當補於先時,及至脾敗瀉作,此際雖有妙劑,亦何益哉!

滋陰湯(新),治肝腎虛弱,不時失血,背痛、咽乾、咳嗽、便短、倦怠、遺精等證。早夜服。

熟地(二錢),淮藥(一錢五分),麥冬(去心,微炒,八分),當歸(酒洗去尾,一錢三分),白芍(酒炒,一錢),甘草(炙,六分),阿膠(蛤粉炒,一錢),茯苓(一錢),杜仲(淡鹽水炒,一錢),丹參(一錢三分),

分量稱足,水煎服。咽乾而五心熱者,加元參一錢二分。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錢三分。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一錢五分,青蒿一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一錢五分。咳嗽有痰者,加款冬花一錢,川貝母(微炒,研末)一錢。血來盛者,童便一杯,藕節汁或絲茅根汁合服。服之而順,可以多服,但中時必須服下方以佐之。

白話文:

二十六、論失血

失血這種症狀,五臟都會導致,找到病根,治療就容易了。如果一開始沒治好,就會反反覆覆,導致身體虛損,形成勞瘵(慢性消耗性疾病),那就很難治癒了。因為血就是水,腎主水,水化成體液、痰、唾液、血液,都屬於陰。失血久了就會陰虛,陰虛必然導致相火(命門之火)上炎,就會咳嗽、骨蒸(低燒)、咽喉乾燥、氣喘、身體消瘦、聲音嘶啞,各種症狀都出現了。醫生用寒涼的方法治療,雖然可能暫時止住,但很快又會復發,因為血遇涼會凝滯,不僅血回不到經脈,而且陽氣也會因此衰弱。

血是陰,氣是陽,《內經》說:「沒有陽氣,陰氣就不能產生;沒有陰氣,陽氣就不能化生」,本來就是互相依存的。人們都知道用陽氣來滋生陰氣,才是治本的方法。丹溪(朱丹溪)說過:「實火可以瀉,虛火可以補。」勞損導致的火,是虛火還是實火?可以瀉嗎?治療偏衰者,通常用桂枝、附子為主,這是因為火衰的人才適合這樣治療。(如果把桂枝、附子加在滋陰丸裡也可以,如果是配伍水藥,也應該酌量使用。)如果本來就是血虛燥熱的人,這樣豈不是火上澆油?因為血是陰精的根本,不應該過度消耗;血主宰著全身的氣血運行,不應該受損。

血液的過度消耗大多是因火引起的,火盛就會逼迫血液亂跑;血液的損傷大多是因氣引起的,氣受損傷,血就沒有依託了。有些人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而導致火盛傷氣,有些人因為勞累、房事過度而導致火盛傷陰;但是,這種火應該引導它迴歸本源。如果只用苦寒的藥物,反而會激化病情,向上逆衝,而且會傷及胃氣,脾胃也會受損,那怎麼還能發揮脾臟的功能,先負責造血,再負責統攝血液呢?治療這種疾病,雖然五臟六腑可能都受牽連,但一定要以脾、腎二經為主。水是萬物的本源,土是萬物的母親,這兩個臟器平和了,百病就不會產生。

脾能生肺金,肺金是水的源頭,肺金旺盛,水也旺盛了。腎兼具水火,腎臟平和,水就不會上泛變成痰,腎中的火能生土,滋養脾臟,脾胃功能好了,飲食也自然會改善。但是補腎和理脾,方法很難兼顧,如果用甘寒的藥物補腎,病人食慾減退,又怕不利於脾;如果用辛溫的藥物健脾,病人陰虛,又怕更傷腎陰,這就難以處理了。所以我把藥分開服用:早晚服用滋陰的藥物來清肺熱;中午服用補脾的藥物來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其中藥量的輕重,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權衡。腎虛嚴重的人,補腎的藥量要重,但補脾的藥也不能少。

脾虛嚴重的人,補脾的藥量要重,補腎的藥還是要照常服用。每天這樣交替服用,救活了很多病人。我見過很多死於勞損的人,大多是死於泄瀉;而泄瀉的原因,大多是寒涼造成的。如果不知道應該先補脾,等到脾胃衰敗,泄瀉發生,即使有再好的藥,也沒有用了!

滋陰湯(新方) 治療肝腎虛弱,經常失血,背痛、咽喉乾燥、咳嗽、便秘、疲倦、遺精等症狀。早晚服用。

熟地黃(二錢)、淮山藥(一錢五分)、麥冬(去心,微炒,八分)、當歸(酒洗去尾,一錢三分)、白芍藥(酒炒,一錢)、炙甘草(六分)、阿膠(蛤粉炒,一錢)、茯苓(一錢)、杜仲(淡鹽水炒,一錢)、丹參(一錢三分)。

按比例稱重,水煎服。咽喉乾燥伴有五心煩熱的,加元參一錢二分;骨蒸盜汗的,加地骨皮一錢三分;血熱妄動的,加生地黃一錢五分、青蒿一錢;陰虛不寧的,加女貞子一錢五分;咳嗽有痰的,加款冬花一錢、川貝母(微炒,研末)一錢;出血量多的,加童尿一杯,藕節汁或絲茅根汁一起服用。服藥後感覺順利,可以多服用,但中午必須服用下方的藥來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