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1)

1. 凡列

一、古今本草不一,多者太繁,少者太簡,求其藥性與病情指示適中,而令閱者朗然無疑,未之有也。即如痰症,有燥痰、濕痰之異,而諸書第以除痰概之;熱症,有內傷外感之殊,而諸書第以退熱括之,此皆病證相反,未可混施。舉此二端,其餘可以類推。縱其中間有論及,而亦未必在在明析也。

且有一味藥,言能治二三十種病者,雖古人著書,以是藥有一毫之長,不忍遺漏,而豈無輕重之用?亦不明其何以能治某病之理,使用者無所適從,不惟無益,而且有害。余於是道,閱歷已五十餘年矣,合覽群書,稍有所得,詳明是藥所以能治某病,以味之或酸或辛,氣之或升或降,性之或補或瀉之類,各言其由,庶令人明其主治之理,取用之宜,使用者無誤,而病者易痊,亦衛生之一助云耳。

白話文:

古今醫書記載的藥材繁簡不一,有些過於繁雜,有些又過於簡略,很難找到既能準確反映藥性又能清楚指示病情的書籍,讓讀者一目了然。例如痰症,有燥痰和濕痰之分,但許多書只用「除痰」一詞概括;熱症,有內傷和外感之別,但許多書只用「退熱」一詞籠統帶過。這些病症性質截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即使有些書提到這些差異,也未必能完全說清楚。

而且有些藥材,書上說能治二三十種病,雖然古人寫書時,認為藥材有一點點效用就不忍心遺漏,但藥效也有輕重之分,卻沒有說明為何能治某種病,使用者不知所措,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我研究醫藥已有五十多年,遍覽群書,略有所得,明白藥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為其味或酸或辛,氣或升或降,性或補或瀉等特性,各有其作用機理。我將這些原理一一闡明,希望讀者能清楚了解藥物的主治原理,正確使用,避免誤用,讓病人更容易痊癒,也為健康做出貢獻。

一、古人著本草,原以濟人為心,如參、耆、歸、術之類,即治世之賢臣,用以輔理元氣者也;如麻、桂、硝,黃之類,即亂世之良將,用以剿除蔻賊者也。至於有之不以為益,用之反以為害者,如天靈蓋、紫河車,……;如水蛭、礬石,用之不得其法,反致遺害於無窮也;如蛤蚧、膃肭臍,性之不正,適以引人損精耗神者也。如此類者,難以盡舉。

余著是集,或刪之而不錄,或錄之而辨其不必用,亦以應用藥物,和平而神良者不少,何必舍其萬全,而用此傷心害身之物邪!後之人,倘謂古人已用之於前,今人何妨用之於後,又豈知因病用藥,固有不能如古人之神聖者哉!

白話文:

古時候人們編寫本草書,原本是為了救助病人,就像人参、黄芪、当归、白术之類,就好比治理天下的賢臣,用來輔助人體元氣;就像麻黃、桂枝、硝石、黄連之類,就好比乱世中的良将,用來消滅入侵的寇賊。但是有些藥物,如果沒有用對方法,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例如天靈蓋、紫河車,使用不當就會有害;又如水蛭、礬石,如果使用方法不對,甚至會造成無窮的危害;而像蛤蚧、膃肭臍,它們的藥性不正,反而會讓人損精耗神。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我編寫這本書,有些藥物直接删去,有些則留下並說明了它們不必要的用法。因為藥物中有很多和平且神奇有效的藥物,為什麼要舍弃那些萬全之策,而去使用會傷害身心健康的藥物呢?後人如果认为古人已经用過這些藥,那麼現在的人也可以使用,卻不知道因病用藥,其實也會有不如古人的神聖之处啊!

一、醫之為道,因病立方,固貴精明,而用藥亦須詳審,如地道不真,市肆多偽,收取非時,存貯過久,頭尾誤用,制治無法,不能隨手奏效,或歸咎於藥之無功,譬之兵不精練,思以藹蔻克敵,適以覆眾輿尸也。治療之家,可不留心歟!

一、凡藥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我之所欲不遂;太過,則彼之氣味反失。酒製,上升,去寒性。薑製,發散,除寒滯。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收斂。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潤枯生血。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炒,借土氣以補中州。

麥麩皮炒,抑酷性,免傷上膈。烏豆甘草湯漬,解毒,致令中和。羊酥豬脂塗炙,滲骨容易脆斷。(黃連、香附,製法不一,各注本草。)去穰者免脹,去心者除煩。制治各有所宜,不可不如其法也。

白話文:

一、醫學之道,根據病情設立治療方案,固然重視專業與明確,但使用藥物也需仔細審慎。若是藥材來源不真實,市場充斥偽品,採購時間不當,存儲太久,藥材頭尾部位使用錯誤,製藥方法不合規範,那麼治療效果未必能即刻顯現。這就像軍隊若訓練不足,卻期望以薔薇花(一種比喻)攻擊敵人,結果反而使眾人喪命一樣。治療的過程,我們怎能不謹慎呢?

一、關於藥物的製造,重點在於適度。若藥力不足,則我方的目的達不到;若過度強烈,則對方的氣味特性反而會被削弱。例如,用酒來製藥,可以使其向上提升,消除寒性;用薑製藥,可以促進發散,清除寒氣積滯;加入鹽,可以讓藥物流向腎臟,並有助於軟化硬物;用醋,可以引導藥物進入肝經,並有助於收斂;使用童子尿製藥,可以去除藥物的劣質特性,使藥力下降;用米漿製藥,可以消除燥性,調和中藥;用奶製藥,可以滋潤乾燥,生髮;用蜂蜜製藥,可以增加甘甜,補益元氣;使用陳年黃土炒藥,可以藉助土氣補充中焦的機能;用麥麩皮炒藥,可以抑制藥物的苦澀性,避免傷害肺部;用烏豆和甘草浸泡藥物,可以解毒,使藥效平和;使用羊脂和豬油塗抹炙烤藥物,可以使藥物容易滲透到骨頭中,且易脆斷。對於黃連和香附等藥物的製造方法,請參考本草書的記載。去除穀粒可以防止脹滿,去除中心可以消除煩躁。每種藥物的制備方法都有其適合的情況,不可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

一、每味藥,先辨其氣味形色,次於有毒者標之,後著所入經絡,乃為發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症具列於後,其所以主治之理,字箋句釋,明體辨用,俾閱者朗然。

一、藥品產於異域遐僻者,必詳其地道形色;如習見習知之藥,則不加詳註。

一、生藥先增分量,候製造成,而後秤用之,恐生多而熟少也。若君臣輕重不合,未必有效。

一、藥有五味,並各有所用也。酸屬木,入肝,用之能澀、能收。苦屬火,入心,用之能瀉、能燥、能堅。甘屬土,入脾,用之能補、能和、能緩。辛屬金,入肺,用之能散、能潤、能橫行。咸屬水,入腎,用之能下、能耎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又有藥之頭入頭,於入身,枝入肢,皮行皮,亦須知之,以便取用。

白話文:

一、每一味藥物,首先需分辨其味道和形狀顏色,其次標注出是否有毒性,再進一步記載其進入哪個經絡系統,以此來說明其功能用途,並列出主要治療的病症,對其治療原理的描述,應詳細明確,讓讀者一目瞭然。

一、對於產自遠方異地的藥物,必須詳細記錄其特徵和外觀;如果是一些常見熟知的藥物,則不必過於詳細註解。

一、生藥物需先增加其份量,待加工完成後再進行稱量使用,以防生藥過多而熟藥不足。若君臣藥物的重量比例不當,可能無法達到療效。

一、藥物有五種基本味道,每種都有其特定的用途。酸味屬木,入肝,能起到固澀、收縮的作用;苦味屬火,入心,能瀉火、燥濕、堅硬;甘味屬土,入脾,能補益、調和、緩解;辛味屬金,入肺,能疏散、潤燥、橫向行進;鹹味屬水,入腎,能導下、軟化堅硬。此外,還有一些藥物的頭部作用於頭部,根部作用於身體,枝葉作用於四肢,皮膚作用於皮膚,這也需要瞭解,以便正確使用。

以上內容主要介紹了在使用中醫藥物時,需要關注的幾個關鍵點:藥物的性質、用途、用量、以及不同部位的藥物作用等,旨在幫助醫生或讀者更精確地理解和運用中醫藥物。

2. 一、人參

(味甘溫微苦,入脾肺二經。茯苓為使,畏五靈脂,以藜蘆。其色黃,大而潤者,佳。),大補虛勞氣弱。止自汗、(陽虛。)喘咳,(屬肺虛者可用。)瀉火,退熱。(虛勞者,內虛寒而外假熱,合黃耆、甘草之甘溫而退大熱,故亦謂之瀉。)健脾保肺,添精神,除煩渴,(瀉火,故除煩;生津,故止渴。

)定眩運,(元氣足也。)通血脈,(氣行則血行。)破積,消痰、(以氣旺也。)瘧痢、滑瀉、(初痢宜下,久痢宜補,治瘧亦然。)血脫、(凡大吐大衄,須重補氣而血自止,氣旺則能生血也。)脹滿、(正氣不足。)中暑、中風、痘瘡下陷。(皆元氣虛也。)按人參補氣性陽,若真陰虧竭,邪火熾於表裡,內外枯燥,以及肺脈洪實,血熱妄行,痧疹初發,而斑點未形,傷寒始作而邪熱方盛,不得誤投。

白話文:

這味藥性溫和,帶點甘味和苦味,主要作用於脾臟和肺部。它適合用來補虛勞氣弱,止自汗、喘咳,瀉火退熱,還能健脾保肺、添精神、除煩渴、定眩運、通血脈、破積、消痰、治瘧痢、滑瀉、血脫、脹滿、中暑、中風、痘瘡下陷。不過,如果真陰虧竭、邪火熾盛、內外枯燥,以及肺脈洪實、血熱妄行、痧疹初發、傷寒始作而邪熱方盛,就不要使用。

3. 二、黃耆

(味甘微溫,入脾肺二經,茯苓為使,惡龜甲、皂莢,反防風,須知黃耆得防風,其功益大,蜜炙用。)補元陽,實腠理,治勞傷,(以陽氣虛也。)長肌肉。(氣生血,故肉長。)無汗能發,(表虛邪閉,生用發汗。)自汗能止。(補氣固表。)排膿內托,(膿成,則毒化。

)氣虛痘陷,(宜黃耆、人參、甘草、糯米。)止血崩血淋,(氣固而血自止。)除瀉痢帶濁,(氣升而陷自除。)解渴,(瀉陰火也。)定喘。(補氣虛也。)按性味俱浮,彼氣滯中滿,表邪未散,怒氣傷肝者,俱禁用。

白話文:

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二經,茯苓為其輔藥,忌與龜甲、皂莢同用,反防風,但黃芪得防風則功效更佳,宜蜜炙後使用。黃芪能補元陽,固腠理,治勞傷,因勞傷多因陽氣虛弱所致;能長肌肉,因氣能生血,血能長肉;能發汗,適合表虛邪閉、無汗者,生用發汗;能止汗,適合氣虛自汗者,補氣固表;能排膿內托,因膿成乃毒化所致;能治氣虛痘陷,宜與人參、甘草、糯米同用;能止血崩血淋,因氣固則血自止;能除瀉痢帶濁,因氣升則陷自除;能解渴,因瀉陰火;能定喘,因補氣虛。但黃芪性味俱浮,若氣滯中滿、表邪未散、怒氣傷肝者,皆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