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2)

1. 三、當歸

(味甘辛,微溫,入心肝脾三經。畏生薑、菖蒲、海藻。酒洗用。)頭止血,身養血,尾去血,全用活血。能引諸血各歸其經,血滯能通,血枯能潤,血亂能撫,去瘀生新。(其氣辛溫,能行氣分,使氣調而血和也。)治虛勞、寒熱、頭痛、腰痛。(血不足也。)舒筋活癱,(血足養肝。

)潤腸(性滑。)止痢,(活血。)心腹諸痛,(散寒和血。)風痙無汗,(辛散風,溫和血,產後痙者,以血脫無以養筋也。)排膿止痛。(血和則痛止。)凡婦人崩漏調經,胎前產後,俱宜用之,誠血中之聖藥也。按當歸辛溫,血虛有寒者,宜多用,血虛有熱者,宜少用。

凡陰虛火動,大便不固者,忌之。入吐血、衄血劑中,須用醋炒,以其辛能動血也。

白話文:

當歸味甘辛,微溫,進入心、肝、脾三經。忌用生薑、菖蒲、海藻,用酒洗淨後使用。當歸頭部止血,莖部養血,尾部去血,整株用則活血。它能引導各種血氣回歸各自的經脈,疏通血滯,滋潤血枯,平息血亂,去瘀生新。其辛溫之氣,能行氣分,使氣調而血和。可用於治療虛勞、寒熱、頭痛、腰痛(由於血虛造成)、舒筋活癱(血足則養肝)、潤腸(性滑)、止痢(活血)、心腹諸痛(散寒和血)、風痙無汗(辛散風,溫和血,產後痙攣者,因血脫無以養筋)。排膿止痛(血和則痛止)。凡婦女崩漏、調經、胎前產後,皆宜用當歸,實為血中聖藥。當歸性辛溫,血虛有寒者宜多用,血虛有熱者宜少用。

凡陰虛火動、大便不固者,忌用當歸。在吐血、衄血方劑中,須用醋炒,因其辛性易動血。

2. 四、甘草

(味甘氣平,入脾經。白朮為使,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惡遠志,忌豬肉,犯者陽痿。生用涼,炙用溫。)補脾胃,瀉心火,(火急甚者,以此緩之。)益三焦,散表寒,解諸毒,(解毒藥須冷飲,熱則不效。)和百藥,(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大下。

)止瀉痢,(補土。)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緩痛。)除咳嗽、咽痛、肺痿。(益陰退熱。)梢,止莖中作痛。節,消腫毒諸瘡。助參耆,補氣虛;助熟地,療陰虧。隨氣藥補氣,隨血藥補血,無往不利,故稱國老。須宜重用,而今人只用二三分,何也?但其性和緩,若病勢急,欲見速效,可不必用。

按甘草味甘,凡中滿者,嘔逆者,俱忌用。

白話文: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白朮是它的使藥,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惡遠志,忌豬肉,服用不當會導致陽痿。生用涼性,炙用溫性。它可以補脾胃、瀉心火(心火急盛者,可用甘草緩解),益三焦、散表寒、解諸毒(解毒藥需冷飲,熱飲則無效),和百藥(與姜同用,恐其僭上;與硝黃同用,恐其大下)。甘草還能止瀉痢(補土)、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味能緩解疼痛)、除咳嗽、咽痛、肺痿(益陰退熱)。甘草梢可以止莖中疼痛,甘草節可以消腫毒諸瘡。甘草與人參、黃芪同用,可以補氣虛;與熟地同用,可以療陰虧。甘草可以隨氣藥補氣,隨血藥補血,無往不利,因此被稱為國老。甘草宜重用,但現今人們只用二三分,這是因為甘草性平和緩,若病勢急迫,想要快速見效,可以不用甘草。

注意,甘草味甘,凡是腹脹者、嘔逆者,都忌用甘草。

3. 五、白朮

(味甘苦溫,入脾胃二經。糯米泔浸一日,飯上蒸熟,切片土炒,蜜水拌勻,防其燥也;荷葉包蒸,借其陽也。)補脾,(甘也。)燥濕,(苦也。)和中。(溫也。)消痰水、腫脹、黃疸、濕痹、泄瀉。(土能勝濕。)進飲食,(脾健。)祛勞倦,(脾主四肢,虛則倦怠。

)已嘔吐,(暖胃。)止汗,(濕從汗出,濕去汗止,且性澀也。)安胎,(胎氣繫於脾,脾健則蒂固不脫,且能化濕熱也。)消痞。(脾運則積化。)按白朮燥濕,脾虛而寒濕者可用,濕而兼熱者勿用。古方君枳實以消痞,佐黃芩以安胎。枳實破氣,黃芩寒胃,亦宜辨其可否,不得概用。

至於癰疽得之,必多生膿。奔豚遇之,恐反增氣。其陰虛燥渴,便閉氣滯,肝腎有動氣者,俱當禁用。

白話文:

這味藥性甘苦溫,走脾胃二經。用糯米泔浸泡一天,然後放在米飯上蒸熟,切片用土炒,再用蜜水拌勻,防止乾燥;用荷葉包裹蒸,藉助荷葉的陽氣。它可以補脾,甘味有助於補脾;燥濕,苦味有助於燥濕;和中,溫性有助於和胃。此外,還能消痰水、腫脹、黃疸、濕痹、泄瀉,因為土能剋制濕氣;促進飲食,因為脾胃健壯,就能促進飲食;去除勞倦,因為脾主四肢,脾虛則四肢倦怠;止嘔吐,因為暖胃;止汗,因為濕氣從汗液排出,去除濕氣就能止汗,而且這味藥性澀;安胎,因為胎氣繫於脾,脾健則胎兒穩固不脫,而且它能化濕熱;消痞,因為脾胃運化則積塊消散。要注意的是,白朮燥濕,脾虛而寒濕的人可以使用,但濕熱兼見者不可使用。古方中以枳實為君藥消痞,佐以黃芩安胎。枳實破氣,黃芩寒胃,使用時也要辨證施治,不能一概而論。

至於癰疽,服用此藥容易生膿;奔豚症,服用此藥恐加重病情。陰虛燥渴、便秘氣滯、肝腎有氣動者,皆忌用此藥。

4. 六、蒼朮

(味苦辛溫,入脾胃二經,畏惡同白朮。生茅山,堅白有硃砂點者良。糯米泔浸,同芝麻炒,以制其燥。)燥濕消痰,(苦也。)發汗解鬱,(辛也。)調胃進食。止嘔吐、瀉痢,(濕去,則脾健。)除水腫,(土能勝濕。)散風寒濕痹,為治痿要藥。(合黃柏、川牛膝逐下焦濕熱痿躄。

)闢一切山嵐瘴疫、邪惡鬼氣。(得天地之正氣也。)按蒼朮燥烈,凡陰虛燥熱,大便閉結,表疏自汗者,俱忌用。

白話文:

蒼朮味苦辛溫,入脾胃二經,忌與白朮同用。生長於茅山,堅白且帶有硃砂點的品質較佳。可用糯米泔浸泡,與芝麻一起炒制,以緩解其燥性。蒼朮具有燥濕消痰、發汗解鬱、調胃進食的功效。能止嘔吐、瀉痢,因為去除濕氣能健脾。也能除水腫,因土能勝濕。此外,蒼朮還可散風寒濕痹,是治療痿病的重要藥物,與黃柏、川牛膝合用可逐下焦濕熱,治療痿躄。蒼朮能辟一切山嵐瘴疫、邪惡鬼氣,因為它蘊含天地之正氣。需要注意的是,蒼朮性燥烈,陰虛燥熱、大便閉結、表虛自汗者皆忌用。

5. 七、丹參

(味甘性澀,微熱,心脾肝腎四經血分之藥。畏鹹水,反藜蘆,忌醋。),養陰活血,去瘀生新。(瘀去則新生。)安生胎,(養血。)下死胎。(去瘀。)血崩赤帶可止,經脈不勻能調。治冷熱虛勞、骨節疼痛、手足不隨。(皆血不足。)化癥瘕,(癥者有塊可徵,瘕者聚散無常,皆血病也。

)除煩躁。(血虛發熱,甚則煩躁,婦人產後更多。)古云丹參一味當四物,又云丹參養神定志,通利血脈,實有神驗,為女科之要藥也。但能補血,又長於行血,妊娠無故勿服。

白話文:

丹參的功效與應用

性味歸經: 味甘性澀,微溫,歸心、脾、肝、腎經血分。

忌諱: 忌鹹水,反藜蘆,忌醋。

功效: 養陰活血,去瘀生新。瘀血去除,則新生組織得以生長。安胎,養血;下死胎,去瘀血。可止血崩、赤帶,調經。治冷熱虛勞、骨節疼痛、手足不隨(皆因血虛所致)。化癥瘕(癥是指固定的腫塊,瘕是指不固定的腫塊,皆為血瘀病症)。除煩躁(血虛發熱,嚴重者會出現煩躁,產後婦女更容易出現此症狀)。

古籍記載: 古人云「丹參一味當四物」,又云「丹參養神定志,通利血脈」,確實有神奇療效,是婦科要藥。丹參既能補血,又善於行血,但孕婦無故勿服。

6. 八、沙參

(味甘苦,性微寒,入肺經。惡防己,反藜蘆。)補肺氣,清肺熱,涼肝養血,兼益脾腎,(脾為肺母,腎為肺子。)久嗽肺痿。(金被火克。)散皮膚風熱瘙癢、頭面腫痛,止驚除煩。(清肺熱也。)按沙參雖能補五臟之陰,然氣輕力薄,不堪重任,非人參比也。若臟腑無實熱,及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

白話文:

沙參的味道甘苦,性微寒,歸入肺經。它忌諱防己,相反於藜蘆。

沙參具有補肺氣、清肺熱、涼肝養血,以及兼顧益脾腎的功效(脾臟是肺臟的母親,腎臟是肺臟的兒子)。對於久咳、肺痿(肺氣虛弱導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金被火克,意指肺臟屬金,容易受火克制,而沙參能清肺熱,抑制火氣。)此外,沙參還能散皮膚風熱瘙癢、頭面腫痛,並止驚除煩。(這些功效都來自於清肺熱。)

需要注意的是,沙參雖然能補五臟之陰,但氣力較弱,不如人參補益之力強大。如果臟腑沒有實熱,或是有寒氣入侵肺中引起咳嗽者,則不宜服用沙參。

7. 九、元參

(味苦甘微咸,氣寒,入腎經,尤走肺臟。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忌銅。蒸過曬乾,黑潤者佳。)苦能清火,甘能滋陰,咸能補腎。益精明目,退骨蒸,除痰嗽,(壯水之效。)清手心足心之熱,(此屬無根浮游之火,惟元參清除甚捷。)解煩渴,利咽喉腫痛,治陽毒發斑,(皆肺受火傷,補水可以制之。

)化瘰癧,(寒散火,咸軟堅。)婦人產後余疾。(亦屬陰虛。)按性寒滑,脾虛嘔逆泄瀉者禁之。

白話文:

地黃味苦甘微咸,性寒,入腎經,也走肺臟。忌與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同用,反藜蘆,忌銅。蒸過曬乾,黑潤者品質最佳。地黃苦能清火,甘能滋陰,咸能補腎,可益精明目,退骨蒸,除痰嗽,滋陰壯水。能清手心足心之熱,解煩渴,利咽喉腫痛,治陽毒發斑,化瘰癧,婦人產後余疾。但因地黃性寒滑,脾虛嘔逆泄瀉者需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