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5)
卷之九·雜證 (5)
1. 二十六、論失血
溫脾湯(新),此平補脾胃之藥也,與上方每日同用。上方早夜服,此方中時服。服此者,一則不畏上方陰藥以滯胃,二則脾健而飲食亦加。有是病者,可無慮也。若服之而順,可照分量加至十倍八倍,研細末,中時加白糖、開水調服,服後須睡一刻。
淮山藥(炒,一錢八分),白茯苓(一錢二分),白朮(制,一錢,或再加),薏苡仁(炒研,二錢),芡實(炒研,二錢),白扁豆(炒研,二錢),桔梗(八分),元砂仁(去皮,炒研,五分),甘草(炙,八分),神麯(炒,四分),白蓮肉(炒研,二錢),秫米(炒研,一錢),紅棗(去核,二枚),
水煎服。若氣滿者,加陳皮(去白)一錢,或再加真蘇子(炒研)五分;或用廣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乾薑(炒黃)三五分;即加肉桂亦妙。
加味地黃丸(新),治陰虛失血,胸背痛,小便赤,遺精潮熱,咳嗽氣喘等症。此平補肝腎,養肺清熱之方。凡一切虛弱之人,每年夏季制服一單,可以扶體,免陰虛火炎之病;但須日中間服上溫脾湯,更妙。
懷慶元支地黃(八兩。加元砂仁微炒三錢研末,與米酒同蒸同曬九次,勿少),淮山藥(四兩),棗皮(三兩。去核酒蒸。若精滑者,可加至四、五兩),白茯苓(去皮,四兩),粉丹皮(一兩七錢。若血虛有熱者,可加至二兩四、五錢),建澤瀉(淡鹽水浸曬,一兩三、四錢。
小便短者,用一兩八錢。),甘枸杞(去梗,三兩,酒蒸),菟絲子(淘淨泥砂,三兩酒浸,蒸,曬乾),真阿膠(蛤粉炒成珠,三兩),麥冬(去心,酒蒸,二兩),杜仲(淡鹽水炒斷絲,三兩),北五味(微炒,七、八錢),
先將地黃、棗皮、枸杞、麥冬於石臼內搗成膏,然後將余藥磨成細末,合前膏加煉蜜搗勻為丸。每晨用淡鹽水服七、八錢,忌鐵與三白。
歸脾湯,凡治血症,須按三經用藥,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此方三經之主也。遠志、(味辛,多用亦能走血。)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龍眼,補心以生脾土;參、耆、朮、草,補脾以固肺氣。土患燥,當歸以潤之;土患滯,廣香以疏之,總欲使血歸於脾也。彼鬱怒、思慮、傷脾者尤宜。火旺者,加山梔、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晨服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無餘法矣。(方見痰飲。)
清寧膏,潤肺不傷脾,補脾不礙肺。凡勞嗽吐血,常服極效。
麥冬(去心),生地(酒炒。各五兩),廣橘紅(兩半),龍眼肉(四兩),枯梗,甘草(各一兩),
煎成膏,加苡仁、(炒,四兩,研末),川貝母(糯米拌炒,米熟去米。一兩,研末),再煎退火,下真蘇州薄荷淨葉(研末,三錢),於內,攪勻,時時置口中含化。
白話文:
溫脾湯(新方):這個方子是平和地補養脾胃的藥,和之前的方子每天一起使用。之前的方子早晚服用,這個方子在中午服用。服用這個方子,一方面可以不擔心之前的方子中的滋陰藥會讓腸胃感到滯膩,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脾的功能,使食慾增加。有這種病症的人,可以不用擔心了。如果服用後身體感覺良好,可以按比例將藥量增加到原來的八倍或十倍,研磨成細粉,在中午用白糖和開水調服,服藥後需要休息片刻。
藥材組成:炒過的淮山藥(約6克)、白茯苓(約4.5克)、制過的白朮(約3.5克,或可酌加)、炒過研磨的薏苡仁(約7克)、炒過研磨的芡實(約7克)、炒過研磨的白扁豆(約7克)、桔梗(約3克)、去皮炒過研磨的元砂仁(約2克)、炙甘草(約3克)、炒過的神麯(約1.5克)、炒過研磨的白蓮肉(約7克)、炒過研磨的秫米(約3.5克)、去核紅棗(兩枚)。
用水煎服。如果感到脹氣,可以加入陳皮(去白)約3.5克,或再加入炒過研磨的真蘇子約2克;也可以用廣藿香磨汁一起服用。如果胃裡有冷痰或者胃口發寒,可以加入炒黃的乾薑約1-2克;如果加入肉桂效果也很好。
加味地黃丸(新方):這個方子治療因陰虛引起的失血,以及胸背疼痛、小便赤黃、遺精潮熱、咳嗽氣喘等症狀。這個方子能平和地補養肝腎,滋養肺部,清除虛熱。凡是身體虛弱的人,每年夏天製作並服用一個療程,可以增強體質,避免陰虛火旺的疾病;但需要每天中午服用上面的溫脾湯,效果更好。
藥材組成:懷慶產的生地黃(約300克。加入少量炒過的元砂仁研成粉末,約10克,和米酒一起蒸曬九次,不可減少次數),淮山藥(約150克),棗皮(約100克。去核,用酒蒸。如果遺精嚴重,可以增加到約150克),白茯苓(去皮,約150克),粉丹皮(約60克。如果血虛有熱,可以增加到約80克),建澤瀉(用淡鹽水浸泡後曬乾,約50克。小便量少可以用約65克),甘枸杞(去梗,約100克,用酒蒸),菟絲子(洗淨泥沙,約100克,用酒浸泡,蒸後曬乾),真阿膠(用蛤粉炒成珠狀,約100克),麥冬(去心,用酒蒸,約75克),杜仲(用淡鹽水炒斷絲,約100克),北五味子(微炒,約25-30克)。
先將生地黃、棗皮、枸杞、麥冬在石臼中搗成膏狀,然後將剩餘的藥材磨成細粉,和之前的藥膏混合,加入煉製的蜂蜜,搗勻製成藥丸。每天早上用淡鹽水服用約25-30克,忌用鐵器和白糖、白麵、白鹽等食物。
歸脾湯:凡是治療血症,需要根據三條經絡用藥,因為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這個方子是針對這三條經絡的。遠志(味道辛辣,多用也會導致血流動過快)、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龍眼肉,補心以生脾土;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脾以鞏固肺氣。脾土容易乾燥,用當歸來滋潤;脾土容易停滯,用廣藿香來疏通,總之是想讓血歸於脾。那些因為鬱怒、思慮而傷脾的人尤其適合。如果火氣旺盛,可以加入山梔子、丹皮。如果火氣衰弱,可以加入丹皮、肉桂。早上服用八味丸,以培養先天的根本,就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藥方在關於痰飲的篇章中)。
清寧膏:滋潤肺部但不傷害脾胃,補養脾胃也不會妨礙肺部。凡是因勞累引起的咳嗽吐血,經常服用效果很好。
藥材組成:麥冬(去心)、生地(用酒炒過。各約180克),廣橘紅(約60克),龍眼肉(約150克),枯梗,甘草(各約35克)。
煎煮成膏狀,加入炒過研磨的薏苡仁(約150克),川貝母(用糯米拌炒,待米熟後去除。約35克,研成粉末),再次煎煮去除火氣,加入真蘇州薄荷淨葉(研成粉末,約10克),攪拌均勻,隨時放在口中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