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七·雜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雜證 (16)

1. 十五、論霍亂

霍亂之病,肚腹切痛,起於頃刻,或頭痛眩暈,憎寒壯熱等症。其由或外感濕熱寒暑,內傷飲食生冷,陽不升,陰不降,邪正相逆,揮霍撩亂,令人莫當。邪在上焦,胸痛先吐;邪在下焦,腹痛先瀉;邪在中焦,吐瀉交作。以脾虛則瀉,胃虛則吐。治法宜以定吐安胃為失,次以隨症止瀉為要。

此濕霍亂也,死者恆少。至於不吐不瀉,心腹劇痛,手足厥冷,一刻悶絕,此乾霍亂也,俗名絞腸痧,死者恆多。此際治以鹽湯探吐之法,(方法見後)則上吐下瀉,庶中通而可救也。然陽明一經,屬胃與大腸,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今既吐既下,血氣大損,津液頓亡,不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陰縮舌卷,為難治。經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

」此轉筋霍亂,正反折筋急之病,而河間、丹溪屬熱之言,其可信乎!又有謂此症為火者,以多見於夏秋之問。不知盛暑將殺,新涼初起,天人易氣,寒之由也或嗜生命,或貪清涼,喜好失宜,寒之動也;再用寒涼,必大誤矣!夫邪之易受,必脾本虛弱,而復吐瀉,則脾更虛,治宜補脾和胃為主。而其為補為和,又宜因症以為權宜,庶緩急輕重,乃無遺憾。

凡吐利不止,或口渴喜冷,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也,不可以其喜冷惡熱為熱症。當以理中湯,甚者加附子;不效,改用四逆湯,(方俱見傷寒厥陰症門。)並宜冷服。當知吐瀉後,實熱症甚少。

凡霍亂初起,有寒滯者,有火鬱者,不得吐瀉發越。此時概用生薑,誤者不少,宜細著神,恐痛甚,認症不的。

凡霍亂吐瀉方停,此時胃氣未清,邪氣未淨,凡一切飲食,寧使稍遲;若急與粥湯,則邪復聚,為害不小。

和胃湯(新),治霍亂初起,脹痛嘔吐,邪壅於上者,宜用此探吐。

陳皮(一錢),半夏(錢半),茯苓(二錢),甘草(一錢),蒼朮(二錢),烏藥,香附(各八分),厚朴(姜炒,一錢),蘇梗(七分),熱服。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

鹽湯吐法,治霍亂絞痛,不嘔不瀉,邪結中焦,不得發越者危。用鹽一撮,鍋內炒紅,用童便一碗淬入,熱服,自嘔自瀉;若不嘔,以指探喉取嘔,再服再嘔,以邪盡為度,中通無慮。待胃氣稍定,然後方可察其邪正虛突,或有無泄瀉、脹滯等症,因病調理,切不可妄用寒涼。

溫中散滯湯(新),治陰陽不和,吐瀉腹痛,須照後加減用。

陳皮(一錢),半夏(錢半),甘草(一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二分),厚朴(姜炒,一錢二分),紫蘇(一錢),木香(五分),蒼朮(一錢二分),砂仁(炒,研碎,六分),

溫服。如冬天寒甚無汗,加麻黃七分;有汗,加桂枝八分。如腹中有熱,或口渴拒按,大便赤熱等症,加黃芩二錢,或加山梔(炒黑)一錢。如夏月仿暑,加扁豆二錢,香薷八分,木瓜、滑石各一錢。如泄甚,而小便短赤者,加白朮錢半,川萆薢三四錢,澤瀉、木通各一錢,木香(煨用)三分。如氣滯之甚者,加白芥子、青皮、檳榔之類。

白話文:

十五、論霍亂

霍亂發病急驟,腹部劇痛,可能伴隨頭痛、頭暈、畏寒發熱等症狀。病因可能是外感濕熱寒暑,或內傷飲食生冷,導致陽氣不升,陰氣不降,邪氣與正氣相爭,互相干擾,病情變化莫測,難以預料。邪氣在上焦,則先胸痛嘔吐;邪氣在下焦,則先腹痛泄瀉;邪氣在中焦,則嘔吐泄瀉同時發生。脾虛則泄瀉,胃虛則嘔吐。治療應先安定嘔吐、安撫胃氣,其次再根據症狀止瀉。

濕霍亂症狀以嘔吐泄瀉為主,死亡率較低。但若不嘔吐不泄瀉,卻出現心腹部劇痛、手足厥冷、短時間內昏厥等症狀,這是乾霍亂,俗稱絞腸痧,死亡率很高。此時應採用鹽湯探吐法(方法詳見後文),促使嘔吐泄瀉,使邪氣排出,方能救治。但由於陽明經絡主管胃和大腸,是五臟六腑之氣血匯聚之處,主導筋脈的滋潤;若吐瀉過度,則氣血大傷,津液耗損,筋脈失養,就會導致肌肉痙攣,嚴重者甚至出現陰莖縮小、舌頭捲曲等危重症狀,難以治療。經書記載:「經筋的病症,寒則筋脈反折拘緊,熱則筋脈鬆弛下垂。」這種轉筋霍亂,正是筋脈反折拘緊的病症,而河間、丹溪將其歸類為熱證,是否可靠呢?也有人認為此症是火邪所致,因為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其實,盛夏酷暑將要過去,初秋涼意漸起,天地間氣候變化,寒邪容易侵入人體;或者因為嗜食生冷,或貪圖清涼,飲食起居不當,寒邪也容易乘虛而入;再用寒涼之品治療,必然會加重病情。邪氣容易入侵,必定是脾胃原本就虛弱,而嘔吐泄瀉又會進一步損傷脾胃,因此治療應以補益脾胃為主。但補益脾胃的方法,也要根據具體症狀靈活運用,才能做到緩急輕重得當,不留遺憾。

如果嘔吐泄瀉不止,或口渴喜冷飲,發熱煩躁,想脫衣服蓋被子,這是陰盛格陽,不能因為喜冷惡熱就認為是熱證。應該用理中湯,病情嚴重者加附子;如果效果不好,再改用四逆湯(方劑詳見傷寒厥陰症章節),並應冷服。要知道,吐瀉之後,出現實熱的機會很少。

霍亂初期,有的患者有寒邪阻滯,有的患者有火邪鬱積,導致不能嘔吐泄瀉,邪氣不能排出。此時如果一概使用生薑,會造成不少錯誤,應仔細辨證,以免加重疼痛,誤診病情。

霍亂嘔吐泄瀉停止後,此時胃氣尚未恢復,邪氣尚未完全清除,各種飲食應暫緩;如果急忙進食粥湯,邪氣又會聚集,造成更大的危害。

和胃湯(新方):治療霍亂初期,腹部脹痛嘔吐,邪氣壅滯於上者,可用此方催吐。

組成:陳皮一錢,半夏半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蒼朮二錢,烏藥、香附各八分,厚朴(薑炒)一錢,蘇梗七分,熱服。用手指刺激咽喉促使嘔吐,再服藥再嘔吐。

鹽湯吐法:治療霍亂絞痛,不嘔吐不泄瀉,邪氣鬱結於中焦,不能排出者危急。取鹽一撮,鍋中炒紅,用童便一碗沖入,熱服,自行嘔吐泄瀉;如果不嘔吐,用手指刺激咽喉促使嘔吐,再服藥再嘔吐,直到邪氣排出為止。待胃氣稍定後,再根據邪正虛實、有無泄瀉、脹滿等症狀,進行調理,絕對不能隨便使用寒涼藥物。

溫中散滯湯(新方):治療陰陽失調,嘔吐泄瀉腹痛,需根據病情加減使用。

組成:陳皮一錢,半夏半錢,甘草一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二分,厚朴(薑炒)一錢二分,紫蘇一錢,木香五分,蒼朮一錢二分,砂仁(炒,研碎)六分,溫服。冬天寒邪嚴重無汗者,加麻黃七分;有汗者,加桂枝八分。如果腹部有熱,或口渴拒按,大便赤熱等症狀,加黃芩二錢,或加山梔(炒黑)一錢。夏季中暑者,加扁豆二錢,香薷八分,木瓜、滑石各一錢。如果泄瀉嚴重,小便短赤者,加白朮半錢,川萆薢三四錢,澤瀉、木通各一錢,木香(煨用)三分。如果氣滯嚴重者,加白芥子、青皮、檳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