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2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本草(中) (21)

1. 三○二、桃仁

(味苦微甘,入心包、肝二經。)血者陰也,周流一身,一有凝滯,為病不少。桃仁苦以去滯,甘以生新,治諸經之瘀血、經閉、血膈、血癥,熱入血室(衝脈。)而譫語,血燥大腸而閉結,及蓄血發熱如狂、血痞血痢,(味苦能散。)療撲傷,(有瘀血。)殺鬼,(苦辛。

)血熱膚癢,(潤也。)辟邪殺鬼。(桃為五木之精。)若血不足,及經枯血閉者,禁用。行血連皮尖生用,潤燥去皮尖炒用。雙仁有毒。勿用。

桃花,帶露採取陰乾,殺鬼疰,療風狂,下大腸糞干脹痛。用桃花濕者一兩,和麵二兩,作餅蒸熟,空心食之,自腹鳴而下惡物也。

葉,能發汗。(凡傷寒風痹,發汗不出,以火煅地,用水灑之,鋪桃葉三寸厚,席臥溫覆,自大汗出而瘥。)

枝,煎湯浴,不染時疫……

白話文:

【桃仁】

(其味道略苦微甘,主要作用於心包與肝兩個臟腑。)血液屬於陰性,正常情況下應在全身循環流動,一旦出現凝滯,可能引發多種疾病。桃仁的苦味有助於消除這種阻滯,其甘味則能促進新血生成,因此可用於治療各部位的瘀血、月經閉止、血隔、血癥,以及熱邪侵入血室(衝脈)導致的胡言亂語,大腸血燥導致的便祕,還有因蓄血發燒而表現出的類似瘋狂症狀,以及血痞、血痢等病症,(因為苦味能散開瘀滯。)它還能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驅除邪靈,(桃仁的苦辛味有此功效。)對於皮膚因血熱引起的瘙癢也有療效,(因其有滋潤效果。)並且能避邪殺鬼。(桃被認為是五行中木的精華。)但是,如果患者存在血量不足,或是月經乾涸、閉經的情況,則不宜使用。若要活血化瘀,需連同果皮和尖端一起生用;若要潤燥通便,則需去掉皮和尖端後炒製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雙仁桃仁含有毒素,不可使用。

【桃花】

應在晨露未乾時採集,然後陰乾保存,可用於殺滅邪靈,治療精神錯亂,幫助排解大腸中的硬結糞便和脹痛。具體方法是:取一兩濕桃花,加上兩兩的小麥粉,混合做成餅,蒸熟後空腹食用,不久就會聽到腹部響聲,隨後排出不良物質。

【桃葉】

具有發汗效果。(在感冒或風濕痹痛時,若身體無法自然出汗,可先用火烤熱地面,再澆上水,然後鋪上約三寸厚的桃葉,躺上去並用毯子蓋好,就能促使大量出汗,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桃枝】

煎煮後的湯液用於沐浴,可以預防感染季節性流行病……

2. 三○三、杏仁

(味苦甘溫,入肺、大腸二經。)性潤利而下行,味苦溫而散滯。溫能解肌,苦能泄熱,除風散寒,(同麻黃用。)發表解邪。治頭痛咳嗽、上氣喘急、溫病腳氣,(味辛入肺。)療胸腹氣滿脹痛,消痰下氣,除驚癇煩熱、大腸氣秘乾結。(味苦性降。)去皮尖,消痰潤肺;連皮尖,發散表邪。元氣虛陷者勿用,恐沉降太泄。

白話文:

(杏仁的味道是苦中帶甘且溫和,主要影響肺部和大腸。)它的特性滑潤且能向下疏通,苦味溫和有助於消除體內的滯塞。溫性可以緩解肌肉緊繃,苦味則能清熱,能去除風寒,(若與麻黃一同使用效果更佳。)幫助發汗解毒,治療頭痛、咳嗽、呼吸困難、溫病腳腫等症狀。(因為其辛辣味對肺有益。)可治療胸腹氣悶脹痛,消除痰液、降氣,並能除去驚嚇引起的癲癇、煩躁和熱感,以及大腸氣滯造成的便祕。(因其苦味具有下降的特性。)去除了外皮和尖端的杏仁,能化痰潤肺;保留外皮和尖端的杏仁,則能發汗解表。對於元氣虛弱的人不宜使用,以免過度下沉導致泄瀉。

3. 三○四、木瓜

(味酸溫,入脾、胃、肝三經。忌鐵,去穰。)稟東方之酸,故多入肝治筋。筋急能舒,(溫能通行。)筋緩能利。(酸能收斂,並行而不悖也。)理霍亂、(暑濕傷脾,陽不升,陰不降,則揮霍撩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暑泄、(去濕和胃。),消渴、(酸能生津。

)腳氣濕痹。(故曰理筋骨之濕者莫如木瓜;合筋骨之離者莫如杜仲。)按木瓜氣脫能固,氣滯能和,平胃滋脾,益肺去濕有功之品。但多食損齒傷骨,病癃閉。(酸收太甚,世用治水腫腹脹,誤矣!)

白話文:

木瓜的味道是酸且微溫,主要作用於脾、胃、肝三個臟腑。食用時應避免與鐵器接觸,並且要去除內瓤。

它具有東方酸性特質,因此多用於肝臟的調理,特別是筋絡的問題。對於筋絡緊繃,它能使其放鬆;對於筋絡鬆弛,它又能促進其收縮,這正是因為其溫性可促進血液循環,酸性能收斂筋脈,兩者同時作用卻互不矛盾。

它對霍亂有治療效果,因暑熱濕氣傷害脾臟,導致陽氣不能上升,陰氣不能下降,身體就會出現混亂的狀態,如嘔吐、腹瀉,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肝臟,導致筋絡扭曲。對於暑熱引起的腹瀉,木瓜可以去除濕氣,調和胃部。

木瓜對消渴症(糖尿病)也有幫助,因其酸性能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口腔濕潤度。

對於腳氣、濕痹等症狀,木瓜同樣有療效,因此有人說,要調理筋骨濕氣,首選就是木瓜;若要讓分離的筋骨恢復連接,則非杜仲莫屬。

進一步分析,木瓜對於氣脫能固守,對於氣滯能調和,能平衡脾胃,滋養脾臟,對於肺部和去除濕氣也有很好的效果。然而,過量食用會損壞牙齒和骨骼,甚至引發小便不通暢的問題。由於其酸性過強,若用於治療水腫或腹部脹大,可能會產生誤導,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4. 三○五、山楂

(味酸平,入脾、胃二經。)健脾行氣,消肉積聚。(與神麯消穀食者不同。凡煮老雞硬肉,投數枚則易爛,其化肉積可知。)治兒枕作痛,(產後惡露未淨,留腹作痛名兒枕痛。煎就,少加砂糖服,效。)行結氣,散宿血,(以酸入肝,去其肝臟之血滯也。)理痘疹,(毒由血熱氣滯,借酸味入肝,熔化其血毒為膿水也。

)治疝(佐茴香。)化痰。(補脾。)核可催生,汁洗漆瘡。按胃中無積及脾虛惡食者,忌服。(去核用肉。)

白話文:

【山楂】

(味道酸且性質平和,主要影響脾、胃兩部位。)

能強健脾胃,促進氣血循環,有效消除肉類食物積聚在體內的情況。(這與神麯(一種藥材)消除穀類食物的作用不同。舉例來說,若在烹煮難以軟化的老雞或硬肉時加入幾顆山楂,便能使其更容易熟爛,由此可見其分解肉類積聚的能力。)

用於治療產後因惡露未完全排出,殘留在腹部引起疼痛的情況,俗稱為「兒枕痛」。(將山楂煎煮後,加入少量砂糖服用,效果顯著。)

能幫助疏通鬱結的氣息,散除舊傷的淤血,(酸味有助於進入肝臟,消除肝臟中的血液阻塞。)

對處理痘疹也有助益,(痘疹的毒素源於血液過熱和氣息不暢,利用酸味進入肝臟,將血液中的毒素轉化為膿水排出體外。)

配合茴香使用可治療疝氣,並有化痰的功效。(有助於補充脾胃。)

山楂核有助於催生,而山楂汁可用來清洗因接觸油漆而引起的皮膚病變。

然而,對於胃部無食物積聚或脾虛導致食慾不佳的人,應避免服用。(使用時應去除果核,只食用果肉部分。)

5. 三○六、烏梅

(味酸澀,氣溫平,入肺、脾二經。),脾肺血分之果也。治肺虛久嗽,(初嗽忌用。)生津止渴,(酸也。)止瀉痢、(初起勿塞。)便血、崩淋、遺精、夢泄,(酸澀。)截瘧,(方載瘧門。)安蛔厥,(蛔畏酸。)蝕惡肉。(疽愈後,有肉突起,烏梅燒敷二日愈,神方也。)

白梅,功用略同烏梅,治痰厥牙緊,(取肉擦牙,齦即開。)搗敷乳癰。

青梅,熏為烏梅,鹽漬為白梅。經云:「筋病無多食酸」,及病當發散者,咸忌之。

白話文:

[306、烏梅]

烏梅的口感酸澀,性質溫和,主要影響肺與脾兩臟。它是對脾肺有益的水果,可用於治療肺部虛弱所導致的長期咳嗽(但初期咳嗽不建議使用)。能生津解渴(因它酸性),也能止瀉痢(但剛開始的腹瀉不應立即阻斷)、便血、崩漏、遺精、夢遺(因它的酸澀性質),還可以阻止瘧疾的傳播(相關方法記載在瘧疾治療部分),安撫因蛔蟲引起的痙攣(蛔蟲害怕酸性),並能去除壞死組織(瘡癰痊癒後,若長出突起的肉,可用燒焦的烏梅敷在上面,連續兩天即可痊癒,此為神奇療法)。

白梅,其功效大致與烏梅相似,特別適用於治療因痰引起突然昏厥且牙關緊閉的情況(可取出白梅肉擦在牙齒上,牙齦就會鬆開)。同時,搗碎後外敷於乳腺炎上也有療效。

青梅,經過煙燻可成為烏梅,而用鹽醃漬則可製成白梅。根據古籍記載:「有筋骨疾病的人不宜過量食用酸性食物」,以及對於需要進行發汗治療的病人,都應避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