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2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本草(中) (22)

1. 三○七、芡實

(味甘平,入脾、腎二經。)性澀氣溫。(菱花背日而寒,芡花向日而暖。)補腎固精,健脾去濕。治夢遺精滑、(同金櫻膏為丸,名水陸二仙丹。)帶濁便數、腰膝痠痛。令耳目聰明,強志益神,(腎足之驗。)祛泄瀉,嗜飲食。(濕去脾健。)多服耐老。或丸散,或煮食,入煎劑無力,但性緩,難收捷效。

白話文:

【芡實】

(其味道甘甜且性質平和,主要影響脾臟與腎臟。)芡實的特性收斂且溫和。

(菱角的花背對太陽,因而較寒;而芡實的花面向太陽,因此較溫暖。)

它能補充腎臟能量,鞏固精氣,強化脾胃,去除濕氣。可用於治療夢遺、精液滑出的情況, (若與金櫻膏一同製成藥丸,名為水陸二仙丹。) 以及白帶混濁、頻繁排便、腰膝痠痛等症狀。長期服用能使聽覺視覺更加敏銳,提升記憶力,增加精神活力, (這是腎臟功能強健的表現。) 同時也能止瀉,增加食慾。 (濕氣去除後,脾胃自然健康。)

大量服用有抗衰老的功效。可製成藥丸或散劑,也可煮熟食用。然而,煮成湯藥的效果較差,因為它的性質緩和,難以迅速發揮功效。

2. 三○八、大棗

(味甘溫,入脾、胃二經。)甘能補中,溫能益氣。後天生氣,藉此充溢,久服可輕身也。調榮衛,(氣血。)生津液,止瀉泄,(補脾和胃。)助血脈,安神志,(潤養心脾。)和百藥,(甘也。)悅顏色。(脾經血足。)同生姜發脾胃升騰之氣。(傷寒表藥,凡補陽分藥俱用之。

)經曰:「脾病宜食」,又曰:「脾病無多食」,毋乃相反邪?不知宜食者,以脾虛泄瀉而言也;毋多食者,以脾實中滿腫脹之類也。凡用藥者,當因其虛實而變通之,乃獲神功。按棗雖補脾,然味過甘,中滿者、小兒疳病者、痰熱者、齒痛者,(齒腎余,土剋水也。)俱忌之。

北產肥潤者良,紅棗差,不及耳。

白話文:

【大棗】

(味道甘甜溫和,能進入脾臟與胃的經絡。)甘甜的味道可以補充身體中氣,溫暖的性質能夠增加體力。後天的生命活力,靠著大棗來充盈,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更輕盈。它能調節人體的營氣與衛氣,(即血液與氣息。)產生津液,止住腹瀉,(透過補充脾臟和胃部的功能。)幫助血液運行,安定精神,(滋潤心臟與脾臟。)使各種藥物協調,(因為其甘甜。)使臉色更為紅潤。(因脾經絡的血液充足。)與薑一起使用可以促進脾胃的升騰之氣。(在感冒時用作表藥,凡是補充陽氣的藥物都適用。

)經典上說:「脾臟有病應該吃大棗」,又說:「脾臟有病不應多吃」,這不是互相矛盾嗎?但實際上,所謂「應吃」,是針對脾虛導致的腹瀉而言;而「不要多吃」,則是指脾臟實熱、中焦滿悶或腫脹的情況。使用藥物的時候,應該根據病情的虛實情況來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按照經驗,大棗雖然能補脾,但是味道過於甘甜,對於脾胃功能過盛的人、小兒患有疳積病、痰熱症、牙痛的人,(牙齒是腎的餘氣,脾屬土,會剋制腎屬水。)都應避免食用。

北方產的大棗品質較好,紅棗稍次一些,效果不如前者。

3. 三○九、蓮子

(味甘平,入心、脾、腎三經。泡去皮心,炒研用。)稟清芳之氣,沖和之味,補中養神,益氣血,滋五臟,果中之仙品也。交水火而媾心腎,君相之火自靖。治心虛夢遺、白濁、崩帶,(澀精氣。)止泄瀉久痢。(厚腸胃。)多服輕身延年。但大便燥者勿食。

白話文:

【蓮子】

(口感甘甜性質平和,能作用於心、脾、腎三個主要臟腑。使用前需先泡水去掉外皮和內心,再炒熟磨成粉來食用。)

蓮子擁有清新芬芳的氣息與溫和的風味,能夠補充中氣、養神安魂,增強氣血,滋潤五臟六腑,堪稱水果中的仙品。它能調和身體的水火能量,促進心腎兩臟的協調,使體內的火氣得以平靜。對於心神虛弱導致的遺精、白濁、月經失調等問題有療效,能收斂精氣。同時,蓮子還可以止住慢性腹瀉和長期痢疾,有加固腸胃的效果。若常食用,可使人身體輕盈、延長壽命。然而,若是有便祕問題的人,則不宜食用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