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6)
卷之六·雜證 (6)
1. 六、論口病
(口苦是肝膽熱,干是脾熱,酸是濕熱,澀是風熱,辛是燥熱,淡是胃熱,麻是血熱,生苔是脾熱閉,咸是脾濕熱兼腎虛,口糜爛是膀胱移熱於小腸。)
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病原》以口苦屬心火,然亦有思慮、勞怠、色欲過度者,多有苦燥無味之症。此心脾虛則肝膽邪溢而為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又以口淡屬胃火,不知大病、大勞、大瀉、大汗之後,皆口淡無味,豈胃火耶!總之,無火症、火脈,則不宜以勞傷作內熱,而妄用寒涼也。
凡口渴喜冷水,脈實便結者,是火盛於上,宜清肺、胃也。若有口雖渴,喜熱湯,而便溏,且有不欲飲茶湯者,是干而非渴,系陰虛,宜補脾腎。並有陽虛而陰無以生者,又當水火併濟,如八味地黃湯之類是也。
凡口臭,有胃火;亦有脾弱不能化食,而作餿腐之氣者,宜調補心脾。若專用涼藥,反生他病。
口唇屬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無色。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若人中平滿者,為唇反,肉先死也。
白話文:
[六、討論口腔疾病]
(口腔的苦味是由肝膽過熱引起,乾燥是由脾臟過熱引起,酸味是由濕熱引起,澀味是由風熱引起,辛辣感是由燥熱引起,無味是由胃熱引起,麻木感是由血熱引起,舌頭上產生舌苔是由脾熱導致的封閉,鹹味是由脾濕熱和腎虛共同引起的,口腔糜爛是由膀胱熱轉移到小腸引起的。)
口腔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通路。如果臟腑有某種疾病的傾向,口腔也會有相應的症狀。根據《病源》,口腔的苦味歸因於心火,但也有因為過度思考、勞累、性生活過度的人,他們常會出現苦澀和無味的症狀。這是因為心脾虛弱,導致肝膽的邪氣泛濫,產生苦澀;肝腎虛弱,導致真陰不足,產生乾燥。另外,口淡被認為是胃火,但不知道在大病、重勞、大瀉、大汗之後,口淡無味是很常見的,這能是胃火嗎?總而言之,如果沒有火症或火脈,就不應該把勞累和傷害誤認為是體內的熱,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感到口渴,喜歡喝冷水,脈搏強實,排便困難,這是上部火旺,應該清肺、清胃。但如果口渴,卻喜歡喝熱水,而且排便稀軟,並且不願喝茶湯,這是口乾而不是口渴,屬於陰虛,應該補脾腎。對於陽虛導致陰無法生成的情況,應該同時補水和火,例如使用八味地黃湯之類的藥方。
所有的口臭,可能是由胃火引起的;也可能是脾虛不能消化食物,產生餿腐的氣味,應該調理和補充心脾。如果單純使用冷藥,反而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嘴脣屬於胃,腳陽明經脈繞過口部環繞脣邊,因此,脾、胃受到邪氣影響,嘴脣就會生病。風邪會讓嘴脣活動,寒邪會讓嘴脣緊繃,燥邪會讓嘴脣乾燥,熱邪會讓嘴脣裂開,氣鬱會讓嘴脣長瘡,血少會讓嘴脣失去顏色。上脣長瘡,表示身體內有寄生蟲;下脣長瘡,表示肛門有寄生蟲。如果人中部位平滿,表示嘴脣反轉,肉體已經開始死亡。)
2. 附:論舌病
(腫脹,是心脾火毒。瘡裂,是上焦熱。木強,是風痰濕熱。短縮,是風熱。舌出數寸,有傷寒、產後、中毒、大驚數種。)
經曰:」舌乃心之苗」,又曰:」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故發為病者,皆二經之所致也。然肝脈亦絡舌本,故風寒所中,則捲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及心經壅熱,則舌腫,心熱則裂而瘡,肝熱則木而硬,脾熱則澀而苔,肺熱則強,熱甚則乾燥如鋸。無故白痹者,由心血不足,虛火爍耳,用四物合理中治之。若舌卷、囊縮者不治,厥陰絕也。
元參散,治三焦火甚,口舌生瘡。
元參,黃芩,黃柏,大黃,前胡,獨活,犀角屑,炙甘草,麥冬,升麻,梔子(等分),
水煎服。
甘露飲,治胃熱口瘡,火之微者,大有神效。
熟地,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枇杷葉(去毛),枳殼,甘草,犀角屑(等分),
水煎,食後服。
竹葉石膏湯,治胃火,口舌生瘡,口渴便結。
石膏(煅,三錢),淡竹葉,薄荷葉,桔梗,木通,甘草(各錢三分),
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治心肝火邪上攻,口舌瘡痛,及舌木而硬。
膽草(酒炒),天冬,麥冬,甘草,黃連(炒),山梔子,知母(各七分),黃芩,柴胡(各一錢),五味(三分),
內有人參五分,少之亦可。
二陰煎,治勞傷,心脾火發上炎,口舌生瘡。
生地(三錢),麥冬,棗仁(各二錢),甘草(一錢),元參(錢半),木通,茯苓(各錢半),黃連(一錢),淡竹葉(二錢),
水煎服。
理中湯,治口瘡脈虛,用涼藥不效者,必系無根虛火。
人參(一錢,無者用淮山藥四錢炒黃代之),白朮(二錢),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
煎出,冰冷服。或加熟地四錢、當歸二錢,以治陰陽兩虛。再用涼劑則危。外用蜜炙附子,含而咽之。或用肉桂亦可。
細辛黃柏散,治一切口舌瘡痛。
黃柏,細辛(等分),
為末敷之,涎吐再敷。加黃連亦妙。
陰陽散,治一切口瘡。
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
為末敷之,涎出即愈。
金光煎,治舌上出血,名為舌衄,此心火上溢也,先用黃連三五錢濃煎,徐徐服之;不效,速用此方。
黃柏(二兩),黃連(二錢五分),梔子(十五枚)
水煎,頓服。
應手散,治舌出不收。
用上冰片五分或一錢為末,搽舌即愈。
綠雲散,治口瘡爛臭。
黃柏(蜜炙),青黛(等分),
臥時摻舌上,咽津妙。
黃蓮朴硝散,治口瘡。
黃連,朴硝,白礬(各五錢),薄荷葉(一兩),
共研細末,臘月將末入黃牛膽內,風前掛兩月,取下,遇口瘡,再研敷之,去其熱涎,即愈。
口臭,用香薷濃煎,含漱咽之。又方:用北細辛煎汁,熱漱,冷即吐之。
備揀古來治口舌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口瘡,用五倍子為末摻之。又方:用黃柏蜜炒為末敷之。又方:用蚯蚓、吳茱萸研末,加面醋調,塗足心。○口角喎斜,用蓖麻子仁七粒,搗膏,左斜貼右,右斜貼左。又方:用鱔魚血,加麝香少許,左斜塗右,右斜塗左。○口腥,肺熱也,用桔梗、知母、黃芩、桑白皮煎服。
○口臭,用大黃略燒研末,揩牙。又方:用北細辛、白豆蔻煎水含之。○舌腫,及重舌,用蒲黃末頻摻之,以能涼血、活血,立效。加乾薑亦妙。○舌出血,海螵蛸、蒲黃為末敷之。○傷寒舌出,用紙包巴豆一粒納鼻中。○重舌,用皂角刺煎汁漱之。又方:用五靈脂醋煎含之。
○小兒重舌,用鹿角磨水塗之。(凡重舌,用針於舌下紅絡青絡開叉處刺出血,即愈。)○中風舌強,用雄黃、荊芥為末,酒服。○口咸,用知母、烏賊骨煎服。○凡口瘡用細辛,或生附子,或吳茱萸為末,並以醋調,敷足心。○婦人產後舌出,用硃砂末敷之;仍於耳後乘其不覺而大喊驚之,則收。
再用五倍末摻之。○舌忽腫滿,或硬於木石,但看舌下,或如臥蠶者,急於腫處重刺出血,用釜底煤細研,以水調,厚敷,脫去再敷;若遲,則閉悶而死。須內服清胃降火之劑。○口瘡,用薔微花根濃煎,先漱後服,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