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10)
卷之三·傷寒(上) (10)
1. 二十一、論兩感
凡病兩感者,內外皆感於寒者有之。亦有縱欲、勞力、七情先傷於內,而後寒邪復傷於外者,是表裡俱病,本危症也。然細察之,亦有緩急可辨。彼三陽之頭痛、身熱、耳聾、脅痛、惡寒而嘔者,外邪也。其三陰之腹滿、口渴、囊縮、譫語者,此內邪也。若外甚於內,當以外為主治,而兼調其內;內甚於外,當以內為主治,而兼理其外。
外甚者疏之、解之,內甚者,和之、攻之,以言內外傷寒者也。若元氣素虛,脈息無神,而內傷復兼外感者,此宜單顧根本,不可攻邪;一得元氣不敗,則強寇自退,或可望其生矣。此症變態非常,不可鑿言方治。姑舉古方,以治兩感傷寒,為臨此症者之法。
大羌活湯,治內外兩感傷寒。若內傷,不繫外寒傳裡者,忌用。
羌活,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各二錢),蒼朮(二錢),甘草,北細辛(各一錢),知母,生地(各七錢),川芎(七分),
水煎,熱服。此陰陽兩解也。蓋表裡俱病,欲汗之則有里症,欲下之則有表症。潔古制此方者,意以傳經為陽邪,故以羌、獨、蒼、防、芎、細祛風發表,升散傳經之陽邪;芩、連、知、地黃、己清熱利濕,滋培受傷之陰血;又用朮、草以回中州而和表裡,或可救治。
沖和靈寶飲,治症同前。
羌活,防風(各錢半),細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黃芩(各一錢二分),甘草,柴胡,乾葛,石膏(各一錢二分),黑豆(一撮)
加生薑、蔥白煎服。如自汗,加白朮、黃耆。如胸滿,加枳殼、桔梗,去生地。喘,加杏仁。若要汗下兼行,加大黃。當隨症加減,不可執滯。
白話文:
[二十一、討論兩感症狀]
任何疾病中所謂的兩感,指的是身體同時受到內外寒氣侵襲的情況。也有因為過度縱慾、勞累或情緒壓力先傷害了體內,之後又被外界寒氣所傷的情形,這就是外表和內裡都生病了,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病態。然而仔細觀察,還是可以區分出病情的輕重緩急。
像三陽病症中的頭痛、身體發熱、耳朵聽不清、側腹疼痛、畏寒並且噁心嘔吐,這些都是外來的病邪所致。而三陰病症中的腹部脹滿、口渴、睪丸收縮、說胡話,這些則是體內的病邪。如果外來的病邪比體內的嚴重,就應以外部病邪作為主要治療目標,但同時也要調理體內的狀況;反之,如果體內的病邪更嚴重,就應以體內病邪作為主要治療目標,同時照顧到外部的病況。
對於外部病邪較嚴重的,應進行疏散、解毒的療法;對於體內病邪較嚴重的,則應進行調和、攻擊病源的療法,這就是在處理體內外同時受到寒氣影響的情況。如果原本體質就虛弱,脈搏缺乏活力,又同時受到體內外的病邪侵擾,這種情況下,應該專注在調理體質上,不宜直接對抗病邪;一旦體質恢復,即使再強大的病魔也會自動退縮,或者可能看到康復的希望。這種病狀的變化異常,無法用固定的藥方來治療。下面提供古方,用以治療兩感型的感冒,作為遇到這種病狀時的參考。
「大羌活湯」,用來治療體內外同時受到寒氣影響的病症。如果是體內受傷,但並非由外界寒氣進入體內引發的,就不適合使用此方。
羌活、獨活、防風、防己、黃芩、黃連、白朮(各二錢)、蒼朮(二錢)、甘草、北細辛(各一錢)、知母、生地(各七錢)、川芎(七分)。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這是一種能同時調理陰陽兩面的方法。因為外表和內裡都生病了,想要發汗但又會有體內的症狀出現,想要排便又會有外表的症狀。潔古創製這個藥方的想法是,把傳經視為陽性病邪,所以用羌、獨、蒼、防、芎、細來祛風散寒,升散傳經的陽性病邪;用芩、連、知、地黃、己來清熱利濕,滋養受損的陰血;再用朮、草來調節中焦,和諧表裡,或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沖和靈寶飲」,治療的病症與前述相同。
羌活、防風(各錢半)、細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黃芩(各一錢二分)、甘草、柴胡、乾葛、石膏(各一錢二分)、黑豆(一撮)。
加入生薑、蔥白一起煎煮服用。如果容易自汗,可加入白朮、黃耆。如果胸部感到脹滿,可加入枳殼、桔梗,並去掉生地。如果有喘息,可加入杏仁。如果要同時進行發汗和排便,可加入大黃。應根據病情調整藥方,不能固執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