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以下是關於《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一書的整體介紹與內容分析: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是近代著名醫家曹穎甫先生的學術代表作,集結了他對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深入研究與臨床心得。此書並非僅是對原文的簡單注釋,而是作者畢生鑽研仲景之學、融會貫通並經數十年臨床實踐驗證後的「發微」之作,旨在闡發經典奧義,指引後學實踐運用。書中體現了曹氏深厚的古文功底、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務實的臨證精神,是研究張仲景學術思想和近代中醫發展史的重要文獻。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自古以來便是中醫學的鎮山之寶,被譽為辨證論治的圭臬。然原文精煉深奧,加之流傳過程中有所散佚和編排上的變化(分作《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後世注家蜂起,各有所長,但也常有牽強附會或泥古不化之弊。曹穎甫先生處於中國近代中醫面臨內憂外患的特殊時期——外部有西醫的衝擊和蔑視,內部有學術停滯和墨守成規(如書中序言所提及的「臨證處方用藥,不出桑葉、菊花、防風、荊芥,劑量不出三分、五分」)。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氏強烈主張回歸經典,深入研究仲景的經方,認為這是中醫學的根基和源泉,是挽救中醫、使其重煥生機的根本途徑。他的《傷寒金匱發微》正是在此信念下的產物。

本書的主要特點和價值,可從「內容提要」及「秦伯未序」、「再版前言」中窺見一斑:

首先,這是曹穎甫先生「數十年臨床經驗的總結」。書中每一條注釋、每一處發揮,都「一字一句都出自心得」,而非簡單彙集前人論述。這意味著本書的理論闡述是從實踐中來,經過了臨床療效的檢驗。這也解釋了為何書名中帶有「發微」二字,它不僅是闡發原文的微言大義,更是發掘經方在當代臨床中的應用潛力。書中「博引著者多年治病經驗,以為佐證」的特點,將古典醫理與具體醫案相結合,使得理論不再是空談,而是具體可感的治病經驗,這對於後學者理解和運用經方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也印證了「內容提要」中所言「俾讀者知所運用,與徒托空言而無實踐者不同」。據「秦伯未序」和「再版前言」透露,《金匱發微》的許多內容更是直接源自曹氏在上海同仁輔元堂慈善診所為勞動人民治病的醫案,這更凸顯了其內容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其次,本書「融會仲景全書,本仲景著書之精神,詳為分析」。曹氏深諳仲景學術的整體性,《傷寒論》論外感,《金匱要略》論雜病(內傷為主),二者原為一體《傷寒雜病論》。曹氏將兩書合刊,本身就體現了他對仲景學術「合而觀之」的整體觀。他在注釋中,力求體現仲景「辨證求因,分經定方」的規律,進行「詳為分析」,不追逐時髦,「不標新立異」,但也非死板教條,「亦不拘泥於一家之偏見」。這種對經典的忠實與深入,使得他的詮釋能夠更貼近仲景原意,同時又能結合時代和個人體會進行發揮,避免了泥古不化或隨意臆測的傾向。

第三,曹氏的「經方派」立場及其背後的學術思考。從多篇序言中可以清楚看到,曹穎甫先生是堅定的經方倡導者。他認為「一切方劑的基本」都在經方,後世方劑多是從經方發展而來,猶如樹木有了根才有枝葉花果。他的極端主張研究經方,是為了糾正當時醫界「捨本逐末」的現象,給後學指出一個明確的方向——「從源尋流」。這種主張在當時具有特殊的意義,是面對中醫衰落、學術蕪雜局面時,一種回歸本源、尋求突破的努力。雖然他最初對後代方書評價不高,但在實際臨床和教學中,他也並非完全排斥時方,如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逍遙丸等,甚至能靈活變通,如用浮萍代替桑菊治療某些溫病。秦伯未和章次公對曹氏的評價,顯示曹氏的經方思想是一種有原則的堅持,而非僵化的排斥,他真正反對的是那些輕淺無效、不敢用峻藥的庸俗醫風。這種辯證的態度,使得他的經方學術思想更具生命力,也更能啟發讀者深入思考經方與時方的關係。

書中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具體內容分析,如提供的太陽病條文注釋示例所示,曹氏的風格是先列出仲景原文,接著進行「曹氏注釋」,解釋原文的字面意思、病機關鍵,然後是「曹氏見解」,闡述自己對該條文病理機制、證候特點的理解與發揮,最後附上「治療方法」,列舉常用方劑並說明治療原則。在實際書中,這些部分會更詳細,並穿插具體的醫案或用藥心得,這正是其「發微」和「臨床經驗」的體現。他對病機的分析,往往能深入淺出,抓住要害;對治法的闡述,則能緊扣病機,並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案。

例如,對於太陽病表實證的注釋,曹氏不僅解釋了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脈浮等症狀是由於「風寒之邪侵襲人體,使人體陽氣受阻,衛氣不固,腠理不密,汗出不暢」所致,更強調了其臨床辨證的關鍵和治療原則(發汗解表)。對於未得發汗而出現里實證的轉歸(譫語、小便赤、大便硬),他也明確指出了病機發展(陽氣受阻傳導)及相應的治療思路(在解表基礎上加用溫里散寒、利水通便藥),這體現了他對病機轉化的重視和治療的層次性。

總之,《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是曹穎甫先生數十年心血的結晶。他以精湛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醫學素養,對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闡釋。書中最大的亮點在於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每一條注釋都凝聚了曹氏的臨床智慧,使得遙遠的古典醫理變得生動鮮活、具有可操作性。他所倡導的回歸經方本源的思想,在當時對提振中醫士氣、指引學術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對於如何學習和運用經典,如何將古籍智慧轉化為臨床能力,本書仍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它不僅是一部傷寒金匱的注釋本,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醫家對後學的循循善誘,是了解曹穎甫學術思想和臨證風格不可或缺的著作,對廣大中醫學習者和臨床工作者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本書的再版合刊,更是將曹氏對仲景外感與雜病學說的理解匯於一爐,有助於讀者更全面、系統地把握曹氏的學術體系。


內容提要

秦伯未序 (1)

秦伯未序 (2)

再版前言 (1)

再版前言 (2)

再版前言 (3)

曹穎甫先生傳 (1)

曹穎甫先生傳 (2)

丁仲英序

沈石頑序

自序

仲景原序

凡例八則

陸淵雷序

許半龍序

章次公序

《傷寒發微》 (1)

《傷寒發微》 (2)

《傷寒發微》 (3)

《傷寒發微》 (4)

《傷寒發微》 (5)

《傷寒發微》 (6)

《傷寒發微》 (7)

《傷寒發微》 (8)

《傷寒發微》 (9)

《傷寒發微》 (10)

《傷寒發微》 (11)

《傷寒發微》 (12)

《傷寒發微》 (13)

《傷寒發微》 (14)

《傷寒發微》 (15)

《傷寒發微》 (16)

《傷寒發微》 (17)

《傷寒發微》 (18)

《傷寒發微》 (19)

《傷寒發微》 (20)

《傷寒發微》 (21)

《傷寒發微》 (22)

《傷寒發微》 (23)

《傷寒發微》 (24)

《傷寒發微》 (25)

《傷寒發微》 (26)

《傷寒發微》 (27)

《傷寒發微》 (28)

《傷寒發微》 (29)

《傷寒發微》 (30)

《傷寒發微》 (31)

《傷寒發微》 (32)

《傷寒發微》 (33)

《傷寒發微》 (34)

《傷寒發微》 (35)

《傷寒發微》 (36)

《傷寒發微》 (37)

《傷寒發微》 (38)

《傷寒發微》 (39)

《傷寒發微》 (40)

《傷寒發微》 (41)

《傷寒發微》 (42)

《傷寒發微》 (43)

《傷寒發微》 (44)

《傷寒發微》 (45)

《傷寒發微》 (46)

《傷寒發微》 (47)

《傷寒發微》 (48)

《傷寒發微》 (49)

《傷寒發微》 (50)

《傷寒發微》 (51)

《傷寒發微》 (52)

《傷寒發微》 (53)

《傷寒發微》 (54)

《傷寒發微》 (55)

《傷寒發微》 (56)

《傷寒發微》 (57)

《傷寒發微》 (58)

《傷寒發微》 (59)

《傷寒發微》 (60)

《傷寒發微》 (61)

《傷寒發微》 (62)

《傷寒發微》 (63)

《傷寒發微》 (64)

《傷寒發微》 (65)

《傷寒發微》 (66)

《傷寒發微》 (67)

《傷寒發微》 (68)

《傷寒發微》 (69)

《傷寒發微》 (70)

《傷寒發微》 (71)

《傷寒發微》 (72)

《傷寒發微》 (73)

《傷寒發微》 (74)

《傷寒發微》 (75)

《傷寒發微》 (76)

《傷寒發微》 (77)

《傷寒發微》 (78)

《傷寒發微》 (79)

《傷寒發微》 (80)

《傷寒發微》 (81)

《傷寒發微》 (82)

《傷寒發微》 (83)

《傷寒發微》 (84)

《傷寒發微》 (85)

《傷寒發微》 (86)

《傷寒發微》 (87)

《傷寒發微》 (88)

《傷寒發微》 (89)

《傷寒發微》 (90)

《傷寒發微》 (91)

《傷寒發微》 (92)

《傷寒發微》 (93)

《傷寒發微》 (94)

《傷寒發微》 (95)

《傷寒發微》 (96)

《傷寒發微》 (97)

《傷寒發微》 (98)

《傷寒發微》 (99)

《傷寒發微》 (100)

《傷寒發微》 (101)

《傷寒發微》 (102)

《傷寒發微》 (103)

《傷寒發微》 (104)

《傷寒發微》 (105)

《傷寒發微》 (106)

《傷寒發微》 (107)

《傷寒發微》 (108)

《傷寒發微》 (109)

《傷寒發微》 (110)

《傷寒發微》 (111)

《傷寒發微》 (112)

《傷寒發微》 (113)

《傷寒發微》 (114)

《傷寒發微》 (115)

《傷寒發微》 (116)

《傷寒發微》 (117)

《傷寒發微》 (118)

《傷寒發微》 (119)

《傷寒發微》 (120)

《傷寒發微》 (121)

《傷寒發微》 (122)

《傷寒發微》 (123)

《傷寒發微》 (124)

《傷寒發微》 (125)

《傷寒發微》 (126)

《傷寒發微》 (127)

《傷寒發微》 (128)

《傷寒發微》 (129)

《傷寒發微》 (130)

《傷寒發微》 (131)

《傷寒發微》 (132)

《傷寒發微》 (133)

《傷寒發微》 (134)

《傷寒發微》 (135)

《傷寒發微》 (136)

《傷寒發微》 (137)

《傷寒發微》 (138)

《傷寒發微》 (139)

《傷寒發微》 (140)

《傷寒發微》 (141)

《傷寒發微》 (142)

《傷寒發微》 (143)

《傷寒發微》 (144)

《傷寒發微》 (145)

《金匱發微》 (1)

《金匱發微》 (2)

《金匱發微》 (3)

《金匱發微》 (4)

《金匱發微》 (5)

《金匱發微》 (6)

《金匱發微》 (7)

《金匱發微》 (8)

《金匱發微》 (9)

《金匱發微》 (10)

《金匱發微》 (11)

《金匱發微》 (12)

《金匱發微》 (13)

《金匱發微》 (14)

《金匱發微》 (15)

《金匱發微》 (16)

《金匱發微》 (17)

《金匱發微》 (18)

《金匱發微》 (19)

《金匱發微》 (20)

《金匱發微》 (21)

《金匱發微》 (22)

《金匱發微》 (23)

《金匱發微》 (24)

《金匱發微》 (25)

《金匱發微》 (26)

《金匱發微》 (27)

《金匱發微》 (28)

《金匱發微》 (29)

《金匱發微》 (30)

《金匱發微》 (31)

《金匱發微》 (32)

《金匱發微》 (33)

《金匱發微》 (34)

《金匱發微》 (35)

《金匱發微》 (36)

《金匱發微》 (37)

《金匱發微》 (38)

《金匱發微》 (39)

《金匱發微》 (40)

《金匱發微》 (41)

《金匱發微》 (42)

《金匱發微》 (43)

《金匱發微》 (44)

《金匱發微》 (45)

《金匱發微》 (46)

《金匱發微》 (47)

《金匱發微》 (48)

《金匱發微》 (49)

《金匱發微》 (50)

《金匱發微》 (51)

《金匱發微》 (52)

《金匱發微》 (53)

《金匱發微》 (54)

《金匱發微》 (55)

《金匱發微》 (56)

《金匱發微》 (57)

《金匱發微》 (58)

《金匱發微》 (59)

《金匱發微》 (60)

《金匱發微》 (61)

《金匱發微》 (62)

《金匱發微》 (63)

《金匱發微》 (64)

《金匱發微》 (65)

《金匱發微》 (66)

《金匱發微》 (67)

《金匱發微》 (68)

《金匱發微》 (69)

《金匱發微》 (70)

《金匱發微》 (71)

《金匱發微》 (72)

《金匱發微》 (73)

《金匱發微》 (74)

《金匱發微》 (75)

《金匱發微》 (76)

《金匱發微》 (77)

《金匱發微》 (78)

《金匱發微》 (79)

《金匱發微》 (80)

《金匱發微》 (81)

《金匱發微》 (82)

《金匱發微》 (83)

《金匱發微》 (84)

《金匱發微》 (85)

《金匱發微》 (86)

《金匱發微》 (87)

《金匱發微》 (88)

《金匱發微》 (89)

《金匱發微》 (90)

《金匱發微》 (91)

《金匱發微》 (92)

《金匱發微》 (93)

《金匱發微》 (94)

《金匱發微》 (95)

《金匱發微》 (96)

《金匱發微》 (97)

《金匱發微》 (98)

《金匱發微》 (99)

《金匱發微》 (100)

《金匱發微》 (101)

《金匱發微》 (102)

《金匱發微》 (103)

《金匱發微》 (104)

《金匱發微》 (105)

《金匱發微》 (106)

《金匱發微》 (107)

《金匱發微》 (108)

《金匱發微》 (109)

《金匱發微》 (110)

《金匱發微》 (111)

《金匱發微》 (112)

《金匱發微》 (113)

《金匱發微》 (114)

《金匱發微》 (115)

《金匱發微》 (116)

《金匱發微》 (117)

《金匱發微》 (118)

《金匱發微》 (119)

《金匱發微》 (120)

《金匱發微》 (121)

《金匱發微》 (122)

《金匱發微》 (123)

《金匱發微》 (124)

《金匱發微》 (125)

《金匱發微》 (126)

《金匱發微》 (127)

《金匱發微》 (128)

《金匱發微》 (129)

《金匱發微》 (130)

《金匱發微》 (131)

《金匱發微》 (132)

《金匱發微》 (133)

《金匱發微》 (134)

《金匱發微》 (135)

《金匱發微》 (136)

《金匱發微》 (137)

《金匱發微》 (138)

《金匱發微》 (139)

《金匱發微》 (140)

《金匱發微》 (141)

《金匱發微》 (142)

《金匱發微》 (143)

重刊《傷寒、金匱發微》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