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91)
《傷寒發微》 (91)
1. 陽明篇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此即吳又可所謂「溫病下後不妨再下」之證也。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設中無所苦,但得小便減少,即大便當下。惟煩熱不解,腹滿痛者,乃可決為陽明燥實之證。蓋以本有宿食,下後未盡,與陽明燥氣併居,鬱久而復熾故也。此惟大承氣湯,足以徹其餘邪而不嫌猛峻。設畏承氣猛峻,而漫用焦穀麥芽、炒萊菔子、焦六麴及瓜蔞、麻仁等味,則陽明伏熱,既不能除,腸中燥屎,又不能盡,有精氣日漸消耗而至死者,為可恨也。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宜大承氣湯。
張隱庵謂此承上文「大下後亡津液」而言,是也。津液經硝、黃攻下,水液從大便而出,故小便不利。津液既涸,腸中淋巴微管中乳糜不足,故大便乍難,小溲不利。上焦津液,當還入胃中,下溉大小腸,故大便有時而乍易。設有時微熱,而不見喘冒不能臥諸證,則下後虛煩,心中懊憹者,不過梔子豆豉湯證,腸中決無燥屎。惟中脘停滯,吸入之氣必促,空氣與裏熱相薄,則病喘冒。
陽明者,熱甚而目不交睫之謂。陽熱鬱於中脘而氣衝於腦部,故目張而不得眠,與少陰證但欲寐相反,水幽而火明也。此正不待腹中滿痛,已可決為當下之證,故亦宜大承氣湯。
食穀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太陽水氣,不能隨陽外達,流入胃中,即為寒飲。胃中陽熱本盛,不能容涓滴之水,飲入於胃,隨時化氣,從淋巴細管散出,故胃中但有胆汁胰汁(胰亦名脺,西醫稱為甜肉,在胃之下,與脾連屬,中醫則通謂之脾)肝液(味酸者即是)而不能留積外來之水。其所以寖成寒飲者,胆汁少而胃中虛寒也。
故食穀欲嘔一證,不當據頗欲吐之例,指為陽明之熱亦有屬吳茱萸湯證者。《金匱》云:「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可為明證。惟得湯反劇,則是陽明悍熱之氣,衝激於上。張隱庵謂:「火熱在上,必水氣承之而病可愈。」雖不出方,可以意會,則舍大承氣湯而外,寧有治法乎。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水停心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此條訂正)
太陽之病誤下成痞者,則太陽標熱陷於心下,而關上之脈獨浮,是為大黃黃連瀉心湯證。關上浮者,陽熱在胸中故也。今寸緩關浮尺弱,發熱汗出而復惡寒,病不在膈上,故寸緩。腎陽虛,故尺弱。雖關上見浮,胸中陽熱獨盛,而太陽之表寒未解。夫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則又為附子瀉心湯證(瀉心湯加附子,以救表陽)。
白話文:
[陽明篇]
瀉下後六七天沒有大便,煩躁不安,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腸道內有乾結的糞便。原因是原本就有宿食積滯,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這就是吳又可所說的「溫病瀉下後不妨再瀉」的病症。瀉下後六七天沒有大便,如果沒有其他不適,只是小便減少,那麼就應該再次瀉下。只有出現煩熱不安、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才能確定為陽明燥實證。因為原本就有宿食,瀉下後沒有完全排出,與陽明燥熱之氣共同存在,鬱積久了又加重了病情。只有大承氣湯才能徹底清除餘邪,也不怕藥性猛烈。如果害怕大承氣湯藥性猛烈,而盲目使用焦穀麥芽、炒萊菔子、焦六麴以及瓜蔞、麻仁等藥物,那麼陽明伏熱不能去除,腸道內的燥屎又不能完全排出,精氣日漸消耗而導致死亡,這是非常可惜的。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偶爾略微發熱,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這是腸道內有燥屎,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張隱庵認為這承接上文「瀉下後損耗津液」來說,是對的。津液經硝石、黃連等藥物攻下後,水分從大便排出,所以小便不利。津液耗竭,腸道淋巴微血管中的乳糜不足,所以大便時通時不通,小便不利。上焦的津液應該回到胃中,滋潤大小腸,所以大便有時又會通暢。如果只是偶爾略微發熱,沒有出現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等症狀,而是瀉下後虛煩,心中煩悶不安,那不過是梔子豆豉湯的病症,腸道裡一定沒有燥屎。只有中脘停滯,吸入的氣息必然急促,空氣與內熱相搏,才會導致呼吸困難。
陽明病症,是指熱盛到眼睛睜不開的程度。陽熱鬱積於中脘,氣衝擊腦部,所以眼睛睜得大大的睡不着覺,與少陰證只想睡覺的情況相反,是水少而火盛的表現。這不必等到腹部脹滿疼痛,就可以斷定應該瀉下,所以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想吐食物,屬於陽明病症,用吳茱萸湯治療。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則屬於上焦病症。
太陽病水氣不能隨陽氣外達,流入胃中,就成了寒飲。胃中陽熱本就旺盛,不能容納一滴水,水進入胃中,隨時化氣,從淋巴細管排出,所以胃中只有膽汁胰液(胰又名脺,西醫稱為胰腺,在胃下,與脾臟相連,中醫常稱之為脾)和肝液(酸味的就是),不能積存外來的水。之所以形成寒飲,是因為膽汁少而胃中虛寒。
所以想吐食物這個症狀,不應該按照想吐的症狀,認為是陽明熱證,也有屬於吳茱萸湯證的。 《金匱要略》說:「嘔吐而胸滿的,用吳茱萸湯治療。」「乾嘔,吐涎沫,頭痛的,用吳茱萸湯治療。」可以作為證明。只是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加重,這是陽明亢盛的熱氣衝擊到上焦。張隱庵說:「火熱在上,一定有水氣承載它,病才能好。」雖然沒有開具藥方,可以從中領會,除了大承氣湯之外,難道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嗎?
太陽病,寸脈緩弱,關脈浮大,尺脈虛弱,病人發熱出汗,又惡寒,不嘔吐,只是心下痞滿,這是因為誤用瀉下藥造成的。如果沒有瀉下,病人不惡寒而口渴,這是轉屬陽明病症。小便次數多,大便一定硬結,連續十天不更換衣服,沒有什麼痛苦。口渴想喝水,少量給他喝。水停留在心下,只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療。口渴應該服用五苓散。(此條已修正)
太陽病誤用瀉下藥導致心下痞滿,那麼太陽表熱陷於心下,而關脈獨浮,這是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病症。關脈浮大,是因為陽熱在胸中。現在寸脈緩弱、關脈浮大、尺脈虛弱,發熱出汗又惡寒,病不在膈上,所以寸脈緩弱。腎陽虛弱,所以尺脈虛弱。雖然關脈浮大,胸中陽熱獨盛,但是太陽表的寒邪還沒有解除。心下痞滿又發熱出汗惡寒,這是附子瀉心湯的病症(瀉心湯加附子,以救助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