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 《傷寒發微》 (90)
《傷寒發微》 (90)
1. 陽明篇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吳又可《溫疫論》每言「溫病下後不妨再下」,此深明仲師之旨,而高出於吳鞠通、王孟英者也。夫下後心中懊憹而煩,果屬虛煩,直梔子鼓湯證耳。設胃中燥屎未盡,其脈必實,且日久必發譫語,此當仍用大承氣湯以攻之。但腹見微滿,雖大便不行,不過燥屎結於直腸之內,以上仍屬溏薄,要不過脾約麻仁丸證。
若辨證不精,正恐一下之後,溏泄不已,浸成寒濕之變,故仲師於下後再下,必詳加審辨,而吳又可之說,抑又未為通論矣。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不大便五六日,有因津液內竭者,有因水濕內壅者,未可定為燥屎也。大腸自右至左,環出小腸之上,而適當臍之部分,故繞臍痛為病在大腸。煩者心煩,即上所謂心中懊憹而煩也。燥者口燥,即上所謂口乾舌燥也。
斯二者,皆陽明病的證,然必以發作有時為驗者,一為日中陽氣極盛之時,一為日晡所陽衰之時,但陽盛之時而煩燥始劇,則胃中陽熱猶輕,惟日晡陽衰之時,而陽熱與陰氣相抗,胃中陽熱乃熾,故仲師以日晡所劇者屬陽明,此與寒證日中而劇者,可為對照(予嘗治崇明黃生元龍寒飲,日中形寒吐酸,用重劑小青龍湯而愈,可以證明病氣與天時之反抗)。
故日哺所而煩燥加劇,胃中必無津液,不能由小腸滋溉大腸,而腸中必有燥屎,此即五六日不大便之由。愚按上節「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二語,即為此節說法。蓋上節不過辨其可攻與否,原不必另出方治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病人煩熱,汗出即解,如瘧狀者,太陽陽明並有之。太陽篇云:「太陽病,得之八九日,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面有熱色,無汗而身癢者,桂枝麻黃各半湯證也。」又云:「服桂枝湯大汗出,形似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此桂枝二麻黃一湯證也。」若日晡所發熱,則屬陽明。
陽明之病,日晡所發熱有二因。一由陽衰陰盛,地中水蒸氣上出之時,病氣與之反抗。一由日暮之時,草木發出炭氣,病氣與之化合,惟與水蒸氣反抗者,不必見譫語,與草木炭氣化合者,必有譫語,為其昏氣重也。故同一日哺所潮熱,而有胃中燥實與不燥實之別,見證同而治法不同,皆當決之於脈。
脈滑大而堅實,則為大承氣證,若脈但緩而不實,則為桂枝湯證。仲師言浮虛者,不過對上脈實言之,非虛弱之虛也。獨怪近人遇「時以汗解,時復發熱」之證,不問太陽、陽明,通謂之濕溫,日進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石斛、生地等藥,即稍近高明者,亦不過能用蒼朮、白虎,藥不對病,庸有濟乎。
白話文:
陽明篇
陽明病,如果需要瀉下,病人心中煩躁不安,胃中有燥屎(乾硬的大便),可以攻下(使用瀉下藥物)。如果腹部略微脹滿,一開始大便堅硬,後來會變稀軟,則不可攻下。如果確實有燥屎,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吳又可《溫疫論》中多次提到「溫病瀉下後不妨再瀉下」,這深刻體會了仲景的用意,比吳鞠通、王孟英更勝一籌。瀉下後如果心中煩躁不安,如果是虛煩,則屬於梔子豉湯的證候。如果胃中燥屎未盡,脈象必定實證,而且時間久了會出現神志不清,這時應該繼續使用大承氣湯攻下。但是如果腹部略微脹滿,雖然大便不通,但只是燥屎積聚在直腸內,從上面來看,大便仍然稀軟,這不過是脾約麻仁丸的證候。
如果辨證不精,很擔心瀉下後,大便稀溏不止,進而轉化為寒濕證,所以仲景在瀉下後再瀉下,必定會仔細審察辨別,而吳又可的說法,還不能算是通論。
病人不大便五六天,繞臍疼痛,煩躁,發作有規律,這是因為有燥屎,所以導致不大便。
不大便五六天,有的是因為津液枯竭,有的是因為水濕內阻,不能一概而論為燥屎。大腸從右到左,環繞於小腸之上,正好在肚臍附近,所以繞臍疼痛是病在大腸。煩躁是指心煩,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心中懊憹而煩」。口乾舌燥也是陽明病的症狀。
這兩種症狀都是陽明病的表現,但必須以發作有規律為驗證:一次是中午陽氣最盛的時候,一次是下午陽氣衰弱的時候。如果陽氣盛的時候煩躁加劇,則胃中陽熱還較輕;只有在下午陽氣衰弱的時候,陽熱與陰氣相抗衡,胃中陽熱才會熾盛,所以仲景認為下午症狀加劇的屬於陽明病,這可以和寒證中午加劇的相對照(我曾經治療崇明黃元龍寒飲證,中午形寒嘔吐酸水,用重劑小青龍湯而治癒,可以證明病氣與天時的對抗)。
所以下午煩躁加劇,胃中必定缺乏津液,不能由小腸滋潤大腸,而腸中必定有燥屎,這就是五六天不大便的原因。我認為上文「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這句話,就是對這段話的解釋。因為上文只是辨別是否可以攻下,本來不必另提出治療方法。
病人煩熱,出汗後症狀減輕,如同瘧疾一樣,下午發熱的,屬於陽明病。脈象實證的應該瀉下,脈象虛浮的應該發汗。瀉下用大承氣湯,發汗用桂枝湯。
病人煩熱,出汗後症狀減輕,如同瘧疾一樣的,太陽、陽明都有可能。太陽篇說:「太陽病,得病八九天,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天發作兩三次,臉色發紅,不出汗而身體發癢,這是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證候。」又說:「服用桂枝湯大量出汗,症狀像瘧疾,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後症狀必定減輕,這是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證候。」如果下午發熱,則屬於陽明。
陽明病,下午發熱有兩種原因。一種是陽氣衰弱陰氣盛,地中水蒸氣上升的時候,病氣與之對抗。一種是傍晚的時候,草木發出炭氣,病氣與之結合。只有與水蒸氣對抗的,不必出現神志不清;與草木炭氣結合的,必定出現神志不清,因為昏濁之氣較重。所以同樣是下午潮熱,卻有胃中燥實和不燥實的區別,症狀相同而治療方法不同,都應該根據脈象來決定。
脈象滑大而堅實,就是大承氣湯的證候;如果脈象只是緩慢而不實,就是桂枝湯的證候。仲景說的脈象浮虛,不過是相對脈象實證而言,並不是虛弱的虛。我奇怪的是,近人遇到「有時出汗症狀減輕,有時又發熱」的證候,不分太陽、陽明,都稱為濕溫,一味使用桑葉、菊花、銀花、連翹、石斛、生地等藥,即使稍微高明一點的,也只是使用蒼朮、白虎湯,藥物不对症,怎麼能治好病呢?